甾体激素生产工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226342 上传时间:2018-08-19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4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甾体激素生产工艺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甾体激素生产工艺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甾体激素生产工艺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甾体激素生产工艺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甾体激素生产工艺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甾体激素生产工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甾体激素生产工艺(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8章 甾体激素生产工艺1第一节 概述 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 化学名11,17,21-三羟基孕甾4-烯 3,20二酮2氢化可的松又称皮质醇。主要药理作用:能影响糖代谢,并具有抗炎、抗病 毒、抗休克及抗过敏作用,临床用途广 泛,主要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自 身免疫性疾病(如肾病性慢性肾炎、系 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变 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性 皮炎),以及急性白血病、眼炎及何杰 金氏病,也用于某些严重感染所致的高 热综合治疗。3副作用: 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糖尿病等患 者慎用;对重症高血压、精神病、消化 道溃疡、骨质疏松症忌用。氢化可的松作为天然皮质激素

2、,疗效确 切,在临床上一直不减其重要作用。4全合成需要30多步化学反应,工艺工程复 杂,总收率太低,无工业化生产价值。目前国内外制备氢化可的松都采用半合成方 法。甾体药物半合成的起始原料都是甾醇的衍 生物。如从薯芋科植物得到薯芋皂素,从剑麻 中得到剑麻皂素,从龙舌竺中得到番麻皂素, 从油脂废气物中获得豆甾醇和谷甾醇,从 羊毛脂中得到胆甾醇。这些都可以作为合成甾 体药物半合成原料。第二节 合成路线及其选择560%的甾体药物的生产原料是薯芋皂 素,近年来,由于薯芋皂素资源迅速减 少,以及C17边链微生物氧化降解成功 ,国外以豆甾醇、 谷甾醇作原料的比 例已上升。67薯芋皂素立体构型与氢化可的松的一

3、致,A 环带有羟基,B环带有双键,易于转化为4-3- 酮的活性结构,合成工艺相当成熟。我国主要 以薯芋皂素为半合成原料。剑麻皂素和番麻皂 素的资源在我国也很丰富,但尚未得到充分利 用。比较薯芋皂素与氢化可的松的化学结构, 可知必须去掉薯芋皂素中的E、F环,而薯芋皂 素经开环裂解去掉E、F环后,可得到关键中间 体双烯醇酮醋酸酯(8-8)。从8-8到氢化可 的松,除将C3羟基转化为酮基,C5,6双键 移到C4,5位,还需引入三个特定的羟基。89这些基团的转化和引入,有的交易进行。 如C3位的羟基经直接氧化可直接得到酮基, 同时还伴有5双键的转位。C21上有活泼氢 ,可通过卤代之后再转化为羟基;利用

4、16双键 存在,开经过环氧化反应转为C17位羟基, 并且由于甾环的立体效应使得C17位羟基刚 好为构型。最关键一步是C11 羟基的 引入。由于C11位周围没有活性功能基团的影响, 采用化学法很困难。应用微生物氧化发完美地 解决了这一难题。黑根霉菌和犁头霉菌:前者 专一性的在C11位引入羟基,而后者引入 羟基。10犁头霉菌黑根霉菌工艺路线11黑根霉菌氧化溴代脱溴碘化置换梨头霉菌氧化醋酸化合物S12 一、合成路线 (一)经醋酸可的松的合成路线131415 (二)经化合物S的合成路线1617第三节 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以犁头霉菌氧化工艺路线研究生产工艺。 一、5,16-孕甾二烯-3醇20-酮3-醋酸

5、 酯的制备 合成路线 1.工艺原理氧化开环,水解,消除等过程 (1)加压消除开环在薯芋皂素结构中,边链是一个特殊的螺 环系统,其中E、F两环相连,且以螺环缩 酮的形式相连,当缩酮的位含有活泼氢时 ,能在酸碱地协同催化下发生消除而形成双 键,其过程如下:1819(2)铬酐氧化氧化开环指20双键被氧化断链打开E环,氧化剂是 铬酸。(3)水解1,4-消除在酸性质子的作用下,C20酮发生烯醇化,当其回复为 酮时,则发生消除。20212.工艺过程将薯芋皂素、醋酐、冰醋酸投入反应罐中,然 后抽真空以排出空气。当加热至125时开启 压缩空气,使罐内压力为4.55.5105Pa,温度 为191202 ,关掉压

6、力阀,反应50min,反应 毕,冷却,加入冰醋酸,用冰盐水冷却至57 ,投入预先配置的氧化剂,反应罐内温度急 剧上升,在6070 保温反应20min,加热到 90100 , 常压蒸馏回收醋酸,再改减压回收 醋酸到一定体积,冷却后,加水稀释。用环已 烷提取,分出水层;有机萃取液减压浓缩至干 ,加适量乙醇,再减压蒸馏带尽环已烷,再用 乙醇重结晶,甩滤,用乙醇洗涤,干燥,得到 双烯醇酮醋酸酯。 223.反应条件及影响因素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物料需冷却 到5 7;投入氧化剂后,罐内温度可 上升到90-100 ,如继续升温会出现溢料 。注意控制温度。在精制用的乙醇母液中,含有少量的乙 酰皂素和双烯醇

7、酮醋酸酯,可用皂化 萃取法回收套用。23二、1617环氧黄体酮的制备 1.工艺原理(1)环氧化反应在双烯醇酮醋酸酯的分子中,16和C20的羰 基构成一个,不饱和酮的共扼体系,因此 ,这里的环氧化反应必须用亲核环氧化试剂。 即用碱性双氧水以选择性的环氧化16。而分子 中孤立双键 它不受碱性双氧水的作用。2425 (2)Oppenauer 氧化 该反应是将C3羟基氧化为酮基 。在环氧化物分子结构中,C3羟基为 仲醇;Oppenauer氧化反应能选择性的氧 化为酮,而不影响分子结构中其它易被 氧化的部分 。它的氧化剂为环已酮,催 化剂为异丙醇铝。26烷氧基的交换HH27氧化阴离子转移。环已酮羰基上的

8、氧原子的未共享 电子对进入铝原子的空轨道,而羰基碳原子则作为阴 氢的受体,接受甾体C3上阴氢离子进攻;整个反应 在空间上形成一个六元环的过渡态。随着电子的转移 ,C3上的氧原子与铝原子断键,氢原子带着一对成 键电子对以阴氢的形式转移到环已酮,C3就形成酮 基。28双键位移重排。C3位上的酮基与C4位上的活泼氢 烯醇化,二个双键形成共扼体系,当回复为酮基时, 氢加在共扼体系的未端C6位上,使双键转位到C4 和C5之间。异丙醇铝的再生292.工艺过程将双烯醇酮醋酸酯和甲醇抽入反应罐 内,通入氮气,在搅拌下滴加20%的氢氧 化钠液,温度不超过30,加毕,降温到 2830, 逐渐加入过氧化氢,控制温度

9、 302,加毕,保温反应3h,抽样测定双 氧水含量在0.5%以下。环氧物熔点在 184以上,即为反应终点。静置,析出, 得熔点184190。用焦亚硫酸中和反应液 到pH78, 加热至沸,减压回收甲醇,用甲 苯萃取,热水洗涤甲苯萃取液至中性,30 甲苯层用常压蒸馏除水,直到馏出液澄 清为止,加入环已酮,再蒸馏除水到流 出液澄清。加入预先配制好的异丙醇铝 ,再加热回流1.5h,冷却到100以下, 加入氢氧化钠液,通入水蒸气蒸馏带出 甲苯,趁热滤出粗品,用热水洗涤滤饼 到洗液呈中性。干燥滤饼,用乙醇精制 ,甩滤,滤饼经颗粒机过筛、粉碎、干 燥,得环氧黄体酮,熔点207210,收率 75%。31三、1

10、7羟基黄体酮的制备 1.工艺原理 (1)上溴开环反应环氧化合物在酸性条件下极不稳定,很易 开环生成反式双竖键的邻位溴化醇,因在 酸性条件下环氧基的氧原子先质子化,溴 负离子从环氧环的背面(面)进攻;由于 C17位上有乙酰基边链的位阻影响,溴负离 子只能进攻C16位上,使环氧破裂,生成 16溴17 羟基的反式加成物。3233(2)氢解除溴这是卤代烃的氢解脱卤反应,氢气被 催化剂Raney镍吸附后,形成原子态氢(H ),它很活泼,使C16位上的CBr键断裂 ,并生成CH和HBr达到除溴的目的。在 分子中还存在有其它可被氢化的基团,根 据吡啶氮上的未共享电子对更易被活性镍 吸附,因此,加入吡啶,以保

11、护C3位C20位 上的酮基及4双键不被氢化。另外,加入 醋酸铵以除去溴化氢。34352.工艺过程将含量56%的溴氢酸预冷到15加入环氧黄体 酮,温度不超过2426,加毕,反应1.5h,将反应 物倾入水中,静置,过滤,再用水洗涤到中性和无 溴离子,得到16溴17羟基黄体酮。使其溶 于乙醇中,加入冰醋酸及Raney镍,封闭反应罐, 尽量排出罐内空气。然后在1.96104Pa的压力下通 入氢气,于3436滴加醋酸铵吡啶溶液,继续 反应直到除尽溴。停止通入氢气,加热到6568 保温15min,过滤,滤液减压浓缩回收乙醇,冷却 ,加水稀释。析出沉淀,过滤,用水洗涤滤饼至中 性,干燥得17羟基黄体酮,熔点

12、184,收率 95%。363.反应条件及影响因素 1)由于环氧黄体酮C4C5有双键,对溴氢酸中游离溴的 含量加以限制。 2)在氢解除溴时,为避免分子中其它部分被还原,除 采用上述加吡啶的保护措施外,Raney镍的活性极 为重要。 3)反应中生成的溴化氢是活性镍的一种毒化剂,会阻 碍反应进行,加入适量的醋酸铵,既可以中和溴化 氢,又可以和醋酸形成缓冲对,以维持反应体系的 pH值的相对稳定。374)氢解除溴反应是一个气固液三相反 应,必须加强搅拌。 5)Raney镍表面干燥后,遇到空气中的氧即 迅速反应,引起燃烧,应注意安全,一 般将Raney镍浸入在水中备用。38四、4孕甾烯17,21-二醇3,

13、20-二酮的制备 1.工艺原理羟基黄体酮经C21位碘代和置换二步反应,引入乙 酰氧基制得4孕甾烯17,21-二醇3,20-二酮醋 酸酯。39(1)碘代反应碘代反应属于碱催化下的亲电取代反应。C21位上的氢原子 受C20位羰基的影响而活化,在OH离子作用下,氢原子易 脱去并与之形成水;碘溶在极性溶剂氯化钙甲醇溶液中易被 极化成II,其中I向C21位发生亲电反应,生成17羟基 21-碘黄体酮。40(2)置换反应(酯化反应)酯化反应是亲核取代反应,醋酸钾需要在极性溶剂 中解离为钾离子和醋酸根离子,以便醋酸根离子向C21 位作亲核进攻,并置换出碘负离子,因而反应体系中 不能有质子存在,必须用非质子极性

14、溶剂。412.工艺过程在反应罐内投入氯仿及氯化钙甲 醇溶液的1/3量,搅拌下投入17羟基黄 体酮,待全溶后加入氧化钙,搅拌冷至 0。将碘溶于其余2/3的氯化钙甲醇溶 液中,慢慢滴入反应罐中,保持温度在 02 ,滴毕,继续保温搅拌反应1.5h,加 入预冷至10的氯化铵溶液,静置, 分出氯仿层,减压回收氯仿到结晶析出 ,加入甲醇,搅拌均匀,减压浓缩至干 ,即为1721-碘羟基黄体酮。42加入DMF总量的3/4,使其溶解,降温到 10 左右,加入新配制的醋酸钾液,逐 步升温反应到90 ,再保温反应0.5h,冷 却到10 ,过滤,用水洗涤,干燥得醋 酸化合物。熔点226 ,收率95%。433.反应条件

15、及影响因素(1)碘化反应温度控制在0左右。 (2)碘代反应的催化剂是氢氧化钙,由于氢氧化 钙会呈粘稠状,不易过滤造成后处理麻烦,生产 上加的是氧化钙,氧化钙与原料中所含微量水及 反应中不断生成的水作用,形成氢氧化钙,足以 供碘代反应催化之用。44(3)必须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钙,否则过 滤困难造成产品流失。加入氯化铵,生 成可溶性钙盐而除去。(4)碘化物遇热易分解,在置换反应中 反应温度宜逐步升高。(5)碘化物与无水碳酸钾在DMF中反应 制备化合物S的工艺已应用多年。也可应 用相转移催化45五、氢化可的松的制备 1.工艺原理应用犁头霉菌对醋酸化合物S进行微生物氧化,在 C11位引入羟基而得到氢化可

16、的松。46犁头霉菌氧化专属性不高,在生成氢化可 的松即11羟基化合物,同时还产生11羟基 化合物生成,所以犁头霉菌氧化完毕后,还必 须进行分离纯化,将C11羟基化合物萃取到乙 酸乙酯中,然后用甲醇二氯乙烷为溶剂分离 出 体和体。472.工艺过程将犁头霉菌(Absidia orchidis)在无菌操作条件 下于培养基上培养79天,在2628温度下, 待菌丝生长丰满,孢子均匀,即可在冰箱储存 备用。将玉米浆、酵母膏、硫酸铵、葡萄糖及水加 入发酵罐中,搅拌,用氢氧化钠液调pH为 5.76.3,加入0.3%的豆油。在120灭菌0.5h, 通入无菌空气,降温到2728,接入犁头霉菌 孢子混悬液,维持罐压5.8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