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第七章:近体诗格律(1)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52223242 上传时间:2018-08-19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韵学》第七章:近体诗格律(1)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音韵学》第七章:近体诗格律(1)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音韵学》第七章:近体诗格律(1)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音韵学》第七章:近体诗格律(1)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音韵学》第七章:近体诗格律(1)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音韵学》第七章:近体诗格律(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韵学》第七章:近体诗格律(1)(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诗律的形成 中国古典格律诗应包括唐代的近体诗、宋 代的词、元代的散曲。我们现在所讲的诗 律是专指自唐代以来的格律诗的声韵规则 。凡是按照语音自然声律而随意作的诗, 我们称为古体诗。 六朝时期的文笔之分古体诗的分类 (一)四言:例如古代诗经的绝大部分作品, 三国时曹操的碣石篇,唐代韩愈的元和圣 德诗;(二)五言:如杜甫的佳人、李白的月下 独酌及唐诗三百首所收的五言古诗;(三)七言:如李白的醉时歌、杜甫的丹 青引及唐诗三百首所收的七言古诗;(四)杂言: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 的蜀道难、战城南;(五)歌行: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张若虚 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长恨歌、琵 琶行。 近体诗的分类:

2、 (一)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二)六言律调诗:如康骈广谪仙怨, 唐人作此体者甚少;(三)长律(排律):八句以上者,如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四)试律(试帖):唐人此体为五言六韵, 如苏颋御箭连中双兔 唐人之所以称格律诗为“近体”,这表明他们认为 这种诗体起源于“近世”,而并非“古代”。近体诗的 渊源可追溯到唐代建国(618)百年前的“永明体”。 南齐武帝萧赜年号永明(483-493) 。印度的佛教传 入带来了印度的音韵学,于是中国兴起了音韵学 ,而且将它运用于诗歌的创作。永明时代,的著 名文人沈约著有四声谱,周颙著有四声切 韵,它们都是早期的音韵学著作。此外还有诗 人王融和谢朓等,他们能

3、辩识声韵,以汉语的平 、上、去、入为四声,在诗歌创作中运用声韵的 规律,有“四声八病”之说,一时成为风尚。人们 称这种新变的讲究声韵的诗体为“永明体”。 杂 诗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戌,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偏照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二、诗律的声韵标准 中国音韵分为三期: (一)上古音:从先秦到汉魏时期,此时并 无韵书。关于此期的声母和韵母及韵部等 的归纳分析,语言学家们是依据中国古代 的诗歌总集诗经为准的,因而诗经 成为上古音系统的代表。 (

4、二)中古音:从晋到南宋时期,此期产生了韵 书,而且唐宋时期制订了官方韵书,建立了音韵 学。北宋颁布的广韵为中古音系统的代表。 (三)近古音:从元代到清代末年,此期的语音 发生重大的变化,即中古的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 ,入声消失而分化到平声、上声和去声之中,元 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体现了此期音韵特点, 成为近代音系统的代表。在近代语音的基础上形 成了我们以北京语音为准的现代音系统。 晋代吕静编有韵集五卷,分为五篇, 每一篇中将同音字排列一起,尚未分韵部 。六朝的韵书有十余种,如周研的声韵 四十一卷、阳休之韵略一卷、沈约 四声一卷、夏侯咏四声韵略十三 卷。这些古韵书皆早已散佚 隋代初年(581-589

5、)学者陆法言在家里邀请 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 德源、薛道衡、魏彦渊等八位朋友,讨论 中国音韵问题,评论各种韵书得失,分韵 辩音,准备编制一部通行的标准韵书。隋 代仁寿元年(601),陆法言根据当时讨论的 提纲,著成了划时代的切韵。 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孙愐在切韵 的基础上加以增补订正著成唐韵,作 为国家公布的用韵标准。北宋景德四年 (1007)崇文馆陈彭年等向朝廷呈上校定的 切韵五卷,次年大中祥符元年改名为 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由朝廷颁 布实施。稍后,丁度等奉朝廷之命修订 广韵为简本,作为礼部科举考试时考官 和士子的使用范本,此简本称为礼部韵 略。 南宋淳祐十

6、二年(1252)刘渊奉命编定壬子 新刊礼部韵略,因刘渊为平水(山西临汾) 人,故此韵被称为平水韵。礼部韵 略自北宋以来成为官方韵书的正统,此 后元代的诗韵、明清两代的官方韵书皆属 一个系统。清代康熙五十年(1711)张玉书等 奉命编纂佩文诗韵为作诗准则;乾隆 时礼部尚书周兆基作佩文诗韵释要极 为简明适用,通行于世。 从切韵、唐韵到广韵,在音 韵方面是属于一个系统。广韵五卷, 上平声为一卷,下平声一卷,上声一卷, 去声一卷,入声一卷。“上平声”与“下平声” 并无声调的区别,皆是平声,因平声字最 多,故分上下两卷。凡同声调同韵的字汇 为一部,平声五七部,上声五五部,去声 六十部,入声三四部,共为二

7、六部。 在广韵韵部下原注有“独用”或“同用”。凡独用 的韵部,在人们作诗用韵时若选此部韵,便不准 使用邻近的韵部;凡同用的韵部,注有与某部同 用,如“冬”部注“钟,同用”,则此两部韵可以合用 ;又如“支”部下注“脂、之”同用,则“支”、“脂”、“ 之”三部韵可以合并使用。因此刘渊编礼部韵略 时按广韵可同用的韵部进行合并,并为一 七部;元代阴时夫编韵府群玉改为一六部, 自此成为传统诗韵韵部。 三、四声与平仄 乐律学称此种现象为“音高”,音韵学则称之为“声 调”。汉语由声调的高低抑扬的差别而构成四声 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关于四声的辨别, 南朝时梁武帝问周舍说:“何谓平上去入?”周舍 回答说:“

8、天子圣哲是也。” 明代释真空玉钥匙歌诀云:“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 急收藏。”清代张成孙说文谐声谱说:“平声 长言,上声短言,去声重言,入声急言。” 清代学者王鉴的四声纂句仿“天子圣哲”纂辑 四声成语,可供读者练习: 风洒露沐 民喜岁熟为善最乐 乡里叹伏欹满器覆 诒子燕翼文武是式 先本后末河海静谧 泾以渭浊情好甚笃 杯酒自适兄弟既翕 情感意浃兰浆桂楫 轻艇坐盍押韵 广韵二六韵部,其中入声韵部只有三 十四部,比其他三声少了很多,这是什么 原因呢?为此有必要简要介绍入声的形成 。在广韵二六韵中,支、脂、之、微 、鱼、虞、模、齐、祭、泰、佳、皆、夬 、灰、咍、废、

9、萧、宵、肴、豪、歌、戈 、麻、尤、幽等二十六部是以元音收尾的 或没有韵尾的,它们是阴声韵; 东、冬、钟、江、阳、唐、庚、耕、清、 青、蒸、登(以上的韵尾为N),真、谆、臻 、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 、先、仙(以上收n),侵、覃、谈、盐、添 、咸、衔、严、凡(以上收m)等三十五部是 以鼻音收尾的,它们是阳声韵。 阴声韵没有相应的入声,只有阳声韵才有 相应的入声。例如:东董送屋,真轸震持 ,侵寝沁缉。广韵阳声三十五部,其 中“痕”字的入声字太少,归入邻部,所以入 声为三十四部。阳声韵中收舌根鼻音的, 其入声则收舌根塞音K;收舌尖鼻音n的, 其入声则收舌尖塞音t;收双唇鼻音m的, 其入声

10、则收双唇塞音P。 入声的韵尾是辅音,极短促,不易发音, 遂在近代和现代语音中消失而转化为平、 上、去三声 相近的音在古代可以押韵,如:鹧鸪天 宋晏几道(青城韵)彩袖殷勤捧玉钟(zhong), 当年拼却醉颜红(hong)。 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feng)。 从别后,忆相逢(feng), 几回魂梦与君同(tong), 今朝剩把银釭照, 犹恐相逢是梦中(zhong)。红楼梦好了歌注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 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 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 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 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 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 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 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 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 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江阳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