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课件3

上传人:qt****68 文档编号:52209583 上传时间:2018-08-19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课件3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课件3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课件3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课件3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课件3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课件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课件3(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主要内容n社会的主要构成及矛盾n社会发展的动力n人是历史主体第一节 社会基本构成及其矛盾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一)社会存在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1、社会存在的界定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也称社会 物质生活条件。2、社会存在的构成社会存在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三个方面: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一个社会所处的地域以及该地 域之上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其状况会 强烈影响社会的发展特征,但地理环境不能直接 决定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2)人口因素人口因素是指一个社会的人口数量、素质状况 及构成比例等因素的总和。人口因素也是

2、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人口因素 的状况对社会发展有重大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但 人口因素也不是社会发展直接的决定因素。3)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一个社会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活 动方式,它包括人作用自然的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 的结合方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物质 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二)社会意识及其构成1、社会意识的界定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 的反映。2、社会意识的构成社会意识有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分, 有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与不属于上层建筑的非 意识形态的区分。非意识形态,如自 然科学、语言等社会意识形态, 如法律思想、哲学等社会心理社会意 识形式

3、社会 意识(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1)社会存在的需要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2)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3)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有自身独特的发 展规律,并有反作用。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有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各形式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3)社会意识的发展有历史继承性。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强大的反作用。二、社会基本矛盾(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1、生产力及其构成1)生产力定义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 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 。2)

4、生产力的构成三要素劳动资料、劳动者和劳动对象 3)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技术不是独立的生产力要素,但它们是先 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2、生产关系及其构成1)生产关系定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2)生产关系构成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 产中的地位与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三个方面。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核心。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即生产力状况决定 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 变革发展

5、。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反作用。当生产 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就对生产力起积 极的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 求时,就对生产力起阻碍作用。(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1、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 系的总和。该定义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经济基础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关系。2)经济基础仅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也即 制度化的经济关系。2、上层建筑1)上层建筑的含义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制度、设施 、组织机 构的总和。其中,意识形态被称思想 或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设施、组织机 构被称为政治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的核心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国

6、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 具,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 益而建立的强制性的暴力机构。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经济基础的需要 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 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决定上层建筑 的变革。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反作用,上层建 筑总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当上层建筑为适 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 会进步发展的力量;反之,就成为阻碍社会进步 发展的力量(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 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1、这两对矛盾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反 映了社会生活的基

7、本结构和面貌。2、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体现着社 会历史的一般进程和发展方向。(四)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现实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的矛盾为我国的经济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提供 了理论依据,也为我们观察社会提供一种唯物辩 证的思想方法。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生产力是 社会因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总是 在不断发展,并渐次推动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 度及意识形态的发展。虽然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 有可能会阻碍生产力发展,但最终必然会按照生 产力发展的需要而发生变革。2、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缓和或相

8、对解决的过 程,就是社会形态变革和发展的基本内容。3、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其他社会矛盾的 存在与发展。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一)阶级的界定阶级是指因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及在生产中的 地位不同,而存在剥削和被剥削关系的大的社会 集团。(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斗争,解放生产力, 推动社会进入新的社会形态。被压迫、被剥削阶 级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能为生产力发展创造较 好的条件,有利于社会进步。三、社会革命和改革的社会历史作用(一)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界定社会革命是指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 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反动的社会制 度。改革是

9、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统 治者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上层 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哪些因素和环 节的调整和变革。四、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一)科学、技术的界定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知识理论体系 及其相关的认识活动。技术是人们改造自然、从事 物质生产的手段和方法。(一)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推动作用1、科学技术的产生改变了生产力的性质,使社 会生产进入创造性阶段。2、科技促进社会结构的变化1)社会成份变化:拥有知识的劳动者越来越 多。(美国现20:80,预计到2020年为2:98)2)社会轴心阶层变化:高级知识分子成为社 会的轴心阶层。3、科技促进精神文化的变

10、革1)改变社会价值观:崇尚金钱向崇尚知识、声 望转变。2)人们更加理性、开放:迷信受到史无前例的 冲击;标新立异成为时尚。(二)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负面作用1、科学技术负面作用的表现1)加剧人和自然的矛盾2)加剧人与人的矛盾:社会失范:科技冲击 了旧规范载体;科技开辟了无规范的新活动领域 。3)对人种的负面影响:优胜劣汰机制失去作 用,相反有优汰劣胜的趋势。2、科学技术负面作用的原因1)科技本身是双刃剑;2)人类的滥用。(三)对科学技术取利避害的对策1、对自然界的探索与对人自身的探索应当 同步。2、对自然界的控制改造应当与对人自身的 控制改造同步。五、社会形态的更替规律及其形式(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11、社会形态是指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它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 态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其中,经济形态是基础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性与人们的选择性1、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规律性社会形态更替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最终 决定于生产力及其发展要求,因此具有客观规律 性。2、社会形态的主观选择性:人是社会变革活动的主体,而人有主观能动性 ,有自身的需要、目的和价值追求,因此社会变 革及其方向一定包含着人的主观选择。3、社会形态的变化是一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的辩证统一过程。 既然社会形态更替有客观规 律,人们又何以能够选择?1、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并非指社会发展必然走 向某种单一

12、的具体社会形态,而是指走向若 干可能的社会形态。 2、人按照自己的愿望创造和改造着社会。但 是,人不可能创造出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社会形态。 3、因此,社会发展所实现的社会形态,一定 是既符合客观规律,又符合人们最大最大利 益的那种。(三)社会形态更替中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有共同性、普遍性 ,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又有各自的特色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形态变革的总趋势是依次顺着“五形态”由 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过程。但各民族的发展或者会 有社会形态跨越,或者会有反复。第三节 人的历史主体作用一、人的本质(一)人的类本质人是两足行走而无毛的动物。(柏拉图)

13、人是政治动物(亚里斯多德)人是能使用和制造工具的动物。(弗兰克林)人的类特性是自觉自由的活动(马克思)人是能够自觉能动地改造对象,以满足自己需要 的动物。1、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而不是自然性。 2、人的社会本质是后天形成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 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是抽象的、 永恒不变的。 4、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某一 种社会关系。 要学会全面地、历史地看待和分析社会中的 人。“人的本质在 其现实性上 ,是一切社 会关系的总 和。”马克思(二)人的现实本质二、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1、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人及其活动生成的, 人是社会历史的唯一主体,社会不存在超脱于人 及人的社会的

14、力量和规律。2、社会历史是由无数个人及其活动的相互作 用所形成的“合力”造成的,每个人都对历史的发 展有着方向不同、大小不一的贡献。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定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 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2、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客观制约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因为人民 群众的价值取向、活动手段和方式要受经济、政 治、精神文化等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四、如何看待历史人物的特殊作用1、历史人物的界定历史人物就是对社会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个人。 历史人物有杰出人物与反面人物之分。2、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历史人物是重大历史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 指挥者,从而对社会历史发展有特殊作用;但是 历史人物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3、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要坚持历史分析的方法;要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 ;要坚持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的方法 ;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