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导论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2192534 上传时间:2018-08-19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8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导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宏观经济学导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宏观经济学导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宏观经济学导论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宏观经济学导论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导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导论(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章宏观经济学导论010102030409091929394959697989900名人名语!经济学家“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数学家 、历史学家、国务活动家、哲学家像 艺术家那样冷漠和正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事件或公共政 策时,总是记着各种模型。”格里高里.曼昆主要内容1.1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2 中国宏观经济现象1.3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意义1.4 从历史角度看宏观经济学:流派与方法之争1.5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共同方法1.1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微观经济学: 以单个企业或家庭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研 究它们的供求行为与价格变动之间的关

2、系。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行情况 以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国家整体经 济的运作。1.3 宏观经济观经济 学与微观经济观经济 学( 1)微观经济观经济 学宏观经济观经济 学理论论依据新古典经济经济 学凯凯恩斯主义经济义经济 学基本假设设资资源稀缺、充分就业业需求不足、存在失业业分析方法个量分析总总量分析分析对对象家庭、企业业、市场场国民经济总经济总 体研究中心市场场价格国民收入主要目标标个体利益最大社会福利最大1.3 宏观经济观经济 学与微观经济观经济 学(2 )微观经济观经济 学: 以单单个企业业或家庭的行为为作为为研究对对 象,研究它们们的供求行为为与价格变动变动

3、 之间间的关系宏观经济观经济 学:研究的问题问题 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经济 的运 作情况以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经济 政策来影响国家整体经经 济济的运作。n微观经济观经济 学是宏观经济观经济 学的基础础n合成谬误谬误 (Fallacy of Composition):有些在个体 或微观观成立的道理,不能因此断定在在整体或宏观观同样样 成立,否则则会出现现合成推理的谬误谬误 。(节俭节俭 反论论、单单 个厂商工资资与总总体)1.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内容之一:长期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 增长源泉v 劳动人口增长v 人均劳动生产率增长美国1900-2000年人均实际GDP

4、1.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内容之二: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 商业周期的不同特征 各种对周期波动的解释1.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内容之三:失业(Unemployment)基本概念v有劳动能力并寻求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度量方法v失业人口除以总劳动人口美国1900-2000年失业率 1.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内容之四:通货膨胀(Inflation) 基本概念v一个经济中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在一段时间内 连续上涨。 产生原因v发行货币过量、投资消费需求过旺、工资等成本上 升美国1900-2000年通货膨胀率 1.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内容之

5、五:国际经济(International Economy)封闭经济开放经济v通货膨胀在国与国之间的传导v外贸盈余与赤字对一国就业与财政的影响出口商品总额增长率(%)年平均增长率14.15%1.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中国出口商品总额(亿美元)1990 620.90001991 718.40001992 849.40001993 917.40001994 1210.1001995 1487.8001996 1510.5001997 1827.9001998 1838.1001999 1949.3002000 2492.0002001 2661.00001020304090919293949

6、59697989900011.1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内容之六: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v由政府的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所组成 货币政策v在中央银行的控制下如何决定和调整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增长速度1.2 中国宏观经济现象我国的经济增长与波动增长源泉v劳动人口增长 v人均劳动生产率增长年份1.2 中国宏观经济现象 经济增长与波动国民收入增长率(%)-30-20-10010203050556065707580859095001978年以前,失业和通膨都是隐性的;改革开放 后,失业和通膨成为中国宏观经济中的一对主要矛 盾。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年=100) 城镇登记失业率(%)1.2 中国宏观经

7、济现象 失业与通货膨胀951001051101151201257880828486889092949698001.52.02.53.03.54.07880828486889092949698001979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一个十分重要的变化就是对外开放度不断扩大。 年份进口出口外国直接投资1980200.17181.918.02/420012436.12661.5468.8单位:亿美元1.2 中国宏观经济现象 对外开放1.3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存在的意义v 宏观经济预测v 宏观经济分析v 宏观经济研究现代宏观经济学将整个经济活动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对经济系统总体行为的分析,研究一国经

8、济的总体趋势。换言之,它研究总量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内在关系。如总产出、总就业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的决定因素以及国际收支或汇率的变化如何影响这些总量。1.3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 在的意义1.4 从历史角度看宏观经济学:流派与方法之争1.4 从历史角度看宏观经济学:流派与方法之争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15c 初 -17c)(17c 中 -19c初)(19c 初 -20c30 年代)(20c30 年代 - )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高级前史资本主义初阶段阶段各种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看不见的手批封建社会边际效用价值理论无政府主义,自由竞争鼓吹资本主义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政

9、府干预三次修改1.垄断(张伯伦等)-个量问题2.凯恩斯主义 -总量问题3.序数效用价值论和一般均衡 -个量问题萨缪尔森组装混 合 经 济70 年代滞 胀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古典宏观经济模型v 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凯恩斯模型产品市场的均衡 货币市场的均衡 劳动市场的均衡新古典综合派AD曲线(凯恩斯的)AS曲线(工资刚性) 菲利普斯曲线宏观 经济 政策解释 经济 运行1.4 从历史角度看宏观经济学:流派与方法之争人物简介:Milton Friedman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研究领域:v消费v货币史与货币政策v稳定性政策的混合使用人物简介: Robe

10、rt E. Lucas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研究领域:v理性预期v货币中性理论v转型经济分析斯蒂格利茨n斯蒂格利茨出生于1942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此后在剑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69年,年仅26岁的斯蒂格利茨被耶鲁大学聘为经济 学教授。 2001年,获得诺贝诺贝 尔经济经济 学奖奖。1.4 从历史角度看宏观经济学:流派与方法之争v早期宏观经济思想v古典方法v凯恩斯主义v货币主义v新古典和新古典综合v供给学派v理性预期学派 新古典和新古典综合v 汉森-萨谬尔森提出45度线的说法。v 索洛等人建立了“新古典增长”模型v 菲利普斯提出了菲利普斯曲线,解释通货膨胀v 希克斯和莫迪里亚

11、尼,根据古典Ns 和Nd,得到凯恩斯理论中小于充分就业状态(r不能上下波动 ; 陷阱;工资刚性)1.4 从历史角度看宏观经济学:流派与方法之争 新货币数量论 自然率假说 政策主张: 赞同货币政策,反对财政政策,同时反对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主张单一货币规则1.4 从历史角度看宏观经济学:流派与方法之争 供给学派v 理论核心:供给创造需求本身v 重点分析:供给效应v 主要观点:关于边际税率的单个基本命题v 拉弗曲线税收量 T税率 tOtP1.4 从历史角度看宏观经济学:流派与方法之争 理性预期学派v 预期与理性预期:概念及其类型v 基本观点:自然率假说;全盘否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宏观经济理论的微

12、观基础;静态预期外推型预期适应性预期等于上期实际值上期实际值及其变化上期实际值及其误差1.4 从历史角度看宏观经济学:流派与方法之争 新古典宏观和新凯恩斯的差异v 基本假设的分歧:市场是否出清。v 对经济波动解释的分歧: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解释,新凯恩斯主 义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扰动方面解释。v 政策主张上的分歧: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反对 政府干预经济,认为经济政策是无效的;新凯 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刺激总需求。1.4 从历史角度看宏观经济学:流派与方法之争1.5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共同方法v宏观经济学把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的市场都综 合为三个市场:金融市场、商品市场以及劳动市 场。v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个体行为分析的 基础上。v宏观经济学在观察现实经济现象的基础上,加 上必要的假设,建立起理论模型,然后再利用现 实世界的数据来检验理论模型。1.5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共同方法v当出现新的问题和现象时,进行宏观经 济研究,得到的宏观经济理论的逻辑框 架称为宏观经济模型,相当多的宏观经 济模型是用数学语言表达的。v翻开高级宏观经学课本满眼都是数学模 型。因此,要想在经济学研究方面有所 成就,必须有坚实的数学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