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知识2

上传人:qt****68 文档编号:52192495 上传时间:2018-08-19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4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知识2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2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2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2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2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知识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知识2(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节:概述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908年美国罗斯的社会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景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 行为规律的科学。F.H.奥尔波特的定义: 社会行为和意识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 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的公式:B=f(P,E) B 行为, P 个体,E 情景, f 函数(二)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 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二者紧密相连。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在个

2、体层面:(2)在人际层面:(3)在群体层面:(4)在社会层面:本章主要介绍前3方面的内容。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关注的中心是个体关注的中心是群体和社会尝试通过分析即时的刺激 、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来 理解和解释社会行为。尝试通过分析一些社会变 量,如社会地位、社会角 色、社会规范等来理解和 解释社会行为。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预测行 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行 为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 主要研究方法是调查和参 与观察法国际上核心的学术刊物是 美国心理学会的人格和 社会心理学国际上核心的学术刊物是 美国社会学会的社会心 理学季刊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美国学者霍兰

3、德把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辩、 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 形成期及确立期。一、哲学思辩阶段:人性的辩论。康德、卢梭: 性善;马基雅维里、霍布斯: 性恶。 二、经验描述阶段: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三、实证分析阶段:先驱:美国的特里普力特;德国的莫德。奥尔波特:研究社会促进,著有社会心理学墨菲夫妇:实验社会心理学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 德国心理学家,犹太人。是格式塔运动的早期成员,但 他超越格式塔学派,提出了解释人类行为的场理论,并 把场理论应用到群体动力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他 最

4、早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冲突问题。勒温非常重视理论 研究和社会行动的结合,他认为社会心理学不仅要指出 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参与把这种方法付诸行动, 付诸社会政策的制定。F。H。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 是最早涉足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用实验 方法系统地验证了“群体因素对个体运动的影响”,提出 了社会促进的概念。他的主要贡献是1924年的社会心 理学的教科书,里面用相当大的篇幅讨论社会心理学 的实验研究。1、瑟斯顿、李科特 2、谢里夫 3、莫里诺 4、勒温 20世纪80年代后的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1、价值中立原则:2、

5、系统性原则:动态原则、整体原则、有序原则、反馈原则。3、伦理原则: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1、自然观察:2、参与观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二)调查法1、访谈法:特点:创造信任的氛围;提纲。分类(1)结构访谈;非结构访谈(2)直接访谈;间接访谈访谈过程与技巧(1)准备工作;(2)接近被访谈者(3)应对拒绝的技巧;(4)谈话与提问技巧(5)追问技巧2、问卷法:特点:标准化程度高;收效快。分类(1)结构问卷;非结构问卷(2)发送问卷、访问问卷、邮寄问卷问卷的构成:题目、前言、指导语、问题及答案、人口学数据、结束语、等。问卷设计的主要原则: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非

6、歧义性原则、非暗示性原则、适度规模原则3、档案法包括调查报告、个案资料、事件记录、统计资料、 出版物及历史文献等。三、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生态学效度的问题”把握局限性和使用范围。努力增强研究结果的解释力,也不夸大应用范围。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常识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影响的科学。 社会常识是大多数人对社会行为所有的观察、判断 和假说,缺乏严谨的科学证明。 社会常识只有经过科学验证才能成为社会心理学知 识。 许多常识被研究证明是谬误的: 错:因某一行为受到惩罚就会憎恨该行为。 对:轻微惩罚不喜欢该行为;严厉惩罚增加对行为的喜欢。 错:无意中听到别人说我们的好话,我们会喜欢对方。 对:无意中听

7、到别人对我们缺点“公正”的批评,也会喜欢对方。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一、社会学习论(一)简史:起源于行为主义。(二)学习的机制:1、联想;2、强化;3、模仿。(三)观察学习: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四)不足: 二、社会交换理论: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霍曼斯提出的五个命题:1、成功命题;2、刺激命题;3、价值命题;4、剥夺-满足命题;5、侵犯-赞同命题。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

8、布劳认为人们的交往是互惠、自愿的。三、符号互动论该理论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景中 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特别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符号”包括语言、文字、记号等,甚至个体的动作和姿势 也是一种符号。通过符号的互动,人们形成和改变自我概念,建立和发展 相互关系,处理和应对外在的变化。(一)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1、个体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2、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在事物本身。3、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二)主要观点1、心智、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三者

9、的形成与发展都以使用符号为前提。2、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3、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 4、行为并不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而是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 5、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景的定义的影响和制约。 6、在个体与他人面对面的互动中,协商的中心问题是双方 的身份和身份的意义。 7、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四、精神分析论(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和观点1、意识与潜意识(还有之间的前意识)2、“力比多”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4、生本能与死本能5、人格结构:本我(生物面);自我(心理面);超我(社会面)。(二)容格的分析心

10、理学容格强调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反对弗洛伊德的 自然主义倾向。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 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集体潜意识理论 (三)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强调文化和环境在人的行为、性格和精神疾病中的作用。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说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泉源。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概念定义: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从社会角度看; 从个体角度看;过程: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终生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

11、规范(三)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四)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四、个体社会化的载体(一)家庭、(二)学校、(三)大众传播媒介、(四)参照群体五、社会化的分类(一)语言社会化 (二)性别社会化1、性2、性别3、性别角色(三)道德社会化1、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 (四)政治社会化爱国意识的发展1、国家形象阶段2、抽象国家观念阶段3、国家组织系统阶段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一、社会角色的概念社会角色的定义: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 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角色理论按

12、照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研究和解释个 体的行为及其规律。二、社会角色的分类(分类标准及种类)工人(一)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二)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三)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企业家)(四)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三、角色扮演角色扮演过程含有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一)角色期待(二)角色领悟(三)角色实践四、角色失调人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矛盾、障碍、甚至 遭遇失效,这就是角色失调。常见的角色失调有: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及角色失败。(一)角色冲突:定义:类型:角色间冲突;角色内冲突。(二)角色不清:定义:(三)角色中断:定义:(四)角色失败:定义: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

13、自尊一、自我(一)自我的概念:定义:亦称自我意识、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詹姆斯提出的 主我与客我镜我 米德罗杰斯对自我重要性的认识(二)自我的结构1、物质自我2、心理自我3、社会自我4、理想自我5、反思自我(三)自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解释经验。3、决定期待。 (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1、生理自我:8个月到3岁。2、社会自我:从3岁到13、14岁。3、心理自我:从青春期到成年。 (五)自我概念的测量二、身份(一)身份的定义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

14、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身份与角色 身份是由角色决定的(二)身份的特点1、客观性;2、主观性;3、多重性;4、稳定性;5、契约性。 三、自尊(一)自尊的概念: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需要包括:一,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詹姆斯的公式:自尊=成功/抱负(二)一些影响自尊的因素1、家庭中亲子关系;2、行为表现的反馈;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4、正确进行社会比较。(三)自尊的测量(罗森泊格的自尊量表)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社会知觉一、基本概念:是由各中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 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二、影响社会知觉

15、的主观因素(一)认知者的经验:通过“图式”起作用。“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图式的作用:1、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2、影响记忆;3、影响自我知觉;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三)认知者的情绪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印象:是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印象形成:初次印象(第一印象):作用机制为刻板印象 二、印象形成的效应(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二)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以偏概全 )(三)刻板印象(对某类人或事物的固定看法)(社会适应) 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个体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

16、情感 一致性的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一)加法模式(二)平均模式(三)加权平均模式(四)中心品质模式四、印象管理(一)印象管理的概念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印象形成是信息输入;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二)印象管理的作用:是个体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三)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4、投人所好中国人的面子“好面子”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突出现象。 扬国枢认为: 中国人重视的是“重要他人”,即与自己有密切联系和 利益关系的人,较注意在他们面前的形象; 西方人重视的是“概括化他人”,即一般的人。黄光国认为: 中国人是把面子和尊严联系在一起的。人情和面子是 中国人核心的人际关系准则。面子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 要方面。第三单元:归因一、归因的概念归因是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