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驻村调研报告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2186632 上传时间:2018-08-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位驻村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单位驻村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单位驻村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单位驻村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单位驻村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位驻村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位驻村调研报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位驻村调研报告单位驻村调研报告对贫困村派驻干部驻村帮扶,开展“走访帮促” ,也是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及要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单位驻村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借鉴。干部驻村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加强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同时同步小康成了贫困地区的一个重要主题。对贫困村派驻干部驻村帮扶,开展“走访帮促” ,也是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及要求。XX 年 3 月 7 日,受县委组织部和院党委的安排和指示,我被派往*县*乡*村驻村,与单位全脱钩,落实开展驻村工作。时至今日将近 5 个月

2、,5 个月以来的工作如实开展,紧密进行,现将工作调研汇总如下;一、 驻村地点基本情况*村有 3 个村民小组,面积平方公里,可耕地亩,有村民 325 户,现有人口 1119 人,少数民族 1010 人,外出人口 727 人,低保 94 户共计 232 人,村干部 2 人,党员 17人,XX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1745 元。该村地理陡峭多山,生态环境较差,缺水严重,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文化素质较低,但民风纯朴,无较大矛盾纠纷。以农业种植为基本生活来源,农作物以玉米、小麦、油菜为主,养殖以家庭散养猪为辅,年轻人大多数出门打工。二、 到村后所做的工作在驻村工作中,我深入浅出地向群众宣传党的

3、方针政策,特别是宣传党的十八精神,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让政策真正能够为广大群众所知、为广大群众所用、为广大群众谋利;加强实地走访,充分了解目前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并对一些村民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积极配合当地村委班子,加强学习与交流,把理论融于现实当中。具体涵盖一下几个方面:(一)、召开群众大会,宣讲一系列党的会议精神和有关的惠农利农政策,共计 11 次有余。第一次为交流座谈会议,主要向群众介绍自己,讲述自己的工作性质,目的和意义,旨在与群众有一个面对面的认识。接下来 4 次主要向群众宣讲了党十八大会议精神、同步小康及省市县的各项会议指要、各项有关的惠农利农政策及其一些普遍的法律知识

4、。后来的群众大会主要是为了现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和“两个硬化”工程,两个硬化工程的补助为每硬化户补助 20 个平方米,共计 2吨水泥,9 方石沙。召开这一会议一是为这项工程做铺垫,而是将这项工程的相关政策实打实地进行宣传,三是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民主商讨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同时由于当地村民居住的分散性,有几次会议开到了农户家里。(二)、实地走访民情,加强与群众的交流,及时掌握群众现目前的具体状况。走访的目的一是为了了解和掌握村民的客观情况,二是为了更好地密切联系群众,形成调研,为后来的工作开展奠定基础。走访过程中认真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进行汇总,并尽最大努力地给群众出谋划策。足迹

5、遍及 135户人家,800 多人次。其中包括党员同志 17 人,孤残老人14 人(孤寡老人为 3 人,残疾人士为 11 人),空巢老人 13人,孤儿 1 人,留守儿童 10 人,低保户 91 户 228 人,离任村干部 6 人,大学生 1 人,种植大户 1 户,其余为普通农户。(三)、进行矛盾排查,解决群众纠纷,为邻里和睦、乡村和谐尽自身努力。驻村工作当中,由于所派单位的性质,矛盾排查被安排在工作的前端,当然也是干部驻村的重要工作之一。后经过走访和调查,本村尚无巨大矛盾纠纷,邻里之间相处和睦。这与*村的民风淳朴有直接性的关系,也和当地的民族比列,历史延习及风俗礼仪有重要的联系。源于 325户当

6、中,只有 5 户汉族,故相处之中不易发生族别歧视等问题,同时当地苗族同胞重礼讲仪,团结和谐,不会主动招惹他人。甚至在经过走访和调查后了解到,*村近 5 年来尚无偷牛盗马等刑事案件发生。连一两起治安案件也没有出现过。(四)、组织村民兴修水利,解决一组村民的人畜饮水问题。*村的基本情况当中,缺水问题一直是个严重的问题。在走访当中了解到,*村上沙坝组的村民吃水问题尤为突出。后经与当地村委班子商讨,组织当地村民寻找水源,发现距上沙坝组 4000 米位置处,有一水源地,位于山腰之上,海拔近 800 米左右,其流量较大,流速较快,且水源常年不干不断,周边只有两户村民在饮用,大多水流处于浪费状态。若经规划和

7、构建,完全可供上沙组 23 户人口饮用。通过与上沙组村民的探讨,决定以构建小水窖的方式来解决当前吃水困难这一问题。当初拟定工程建设计划如下:1,协调水源周边的两户居民,组织当地群众,以熊志发,罗朝亮为首,借鉴其他组和村的建水工程经验,整理水源,搭接水管(水管采用 4 分管,总计长度 4000 米左右),引水入户。2,在距该组村民居住地 500 米位置构建以蓄水水池,长 67 米,宽米左右,高米,可溶 1XX0 挑水。3,村民集资,在条件范围内,尽最大力量每户投资150 元左右。4,村民出工,每户平均派出 2 个劳工人员,共计 40人左右。5,申请政府帮扶,衷心希望当地政府能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帮

8、助。6,完善和管理,责任落实到户。工程建成后以户为单位,每户对水利工程管理一月,出现问题及时进行追究和解决。现目前该水利工程已基本竣工,与计划无异,上沙坝组村民饮用水问题已基本解决。(五)、宣传“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政策和内容,组织推动“两个硬化”工程的起步、实施。与村委班子分工合作,下到需硬化农户家丈量院坝面积和联户路长度,经统计所需硬化农户为 187 户,院坝面积为 2400 个平方,联户路总长 7891 米即 7891 个平方。采取就近原则,结合农闲时间,在村委办公室或下到*村各个组召开村民大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与群众商讨“两个硬化”工程的具体方式方法,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

9、石沙的供给;2、投工投劳的分配;3、驻村干部与村委班子的配合和分点;4、建设当中的安全问题;经过研究,*村的石沙由干部组织,村民自行制造供给。选取好采石点后,村民分大组进行造沙,并同时进行,驻村干部与村委班子成员到岗到点,适时组织和监督。平分下来,每个干部负责两个小点,同时相互帮助与配合,劳动力适时流转,确保建设劳力的充足。造沙过程中严格监督,遇危险迹象和紧急情况及时通知,及时处理,确保安全。现目前就*村而言,高炉组,*组,上沙坝组 3 个组村民的石沙已制造完成,其中高炉和*两组的石沙已运到具体农户家中,待到水泥供给到位,便可开始具体操作。(六)、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县委组织部组织的各次工作培训

10、。驻村工作不单单是“同步小康”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需要,它更关系着我们当合群众的血肉联系,也是马克思主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唯物主义理念。为此,县委各部门及领导尤为重视。XX 年 3 月 20 日县委组织部组织了权限 94 名“驻村干部培训大会” ,4 月 16 日县委政府又组织了关于美丽乡村建设和两个硬化工程的“*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宣讲大会” 。同时院领导多次下到驻村点了解工作开展情况,并对驻村工作提出要求和指导。三、 现实困难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马克思说过:“一切发展中的事物都是不完善的” 。诚然,在实地驻村工作中,也深有体会地发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就对*村而言,主要存在于以下几

11、个方面:(一)、地理形势及生态较差,降雨少,降水量小,大多土地为砂质土壤,可耕作的面积少。(二)、经济基础薄弱,种植和养殖结构单一。该村基本以种植玉米为主,油菜小麦为辅,养殖为家庭散养猪和耕牛。种植规模小,收成低,一年算下来,出去成本和投资,所得的收入更是少得可怜,大多村民甚至是收入不够于支出,更加剧了生活的困难。(三)、交通困难,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高。这是该村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整个*村的人口居住并不聚集,在本就闭塞的交通环境下,使得运输和进出等更为困难。对于这样一个交通相对滞后的村,致富的瓶颈可见很大。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村民们最迫切的问题就是能早点通公路。由于交通的不便利,给村民的

12、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所以通路是农村致富的必要条件。(四)、严重缺水,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成效。这也是该村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平时当地居民在散居各处的格局下,只能以小水池的形式解决一两户人口的日常普通用水,牲口和家禽的用水则更为紧张。而对于生产用水,变只能是“望天吃饭” ,无计可施。(五)、大多青壮年均外出务工,留在家的大多是中老年人,这使得*村部分农户存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在走访过程中,有一 59 岁的中老年人杨朝风,因子女全部外出打工,其原本做的大多数土地借丢荒不顾,原因在于劳动力有限,实无法耕种较宽土地。同时随着老龄化加剧,*村劳动力不足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新生儿的不断增加,可耕地面积在逐

13、年减少,年龄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在 325 户 1119 人的村里,劳动力占总人口 40%,独居老人占总人口的 10%,从这些数据中显示出,全小组还有 50%的老弱病残,这些没什么经济来源都要靠 40%的劳动力来维持生活,因此就造成贫困不断加剧,而个别户头条件富裕的两极分化局面。(六)、*村村民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和认知程度相对靠后。大多数村民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稍微有点文化的年轻皆外出务工。经过统计和调查,*村一千多口人中,拥有大专文化的只有两人,且是最高文凭。这种的情况和局面,直接造成了知识的缺乏和获得与引进新知识的困难,同时严重阻碍了信息的传播和宣传。最终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七),政府投入不够,特别是资金、项目和指导性技术投入不够;缺乏企业的带动。(八)、干部驻村能带给村民的大多是些政策和指导性思路,无实际速效的路子和实物。这点在走访中尤为尴尬,老乡总爱问些问题,譬如:“这次你们下来带来了多少钱啊” “我们村已经搞过很多次种植了,但是基本上都没有成功,你们看有什么好的路子,关键是政府能给多少钱支助我们”再有就是“路何时修通”“吃水问题到底什么时候解决”这些都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老百姓最为切身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往往回答起来比较困难,原由对于驻村干部而言,这些问题,不是我们个人能够解决的,也不好给予一定肯定的答复。1/212 下一页尾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