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李白的诗歌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4KB
约2页
文档ID:5217389
李白的诗歌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_第1页
1/2

李白的诗歌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游学阶段这一阶段,诗人尚年轻,此时,李白在不断求仙访道,即游学虽然年轻,但少时的李白已有了远大的理想,对仕途有点渴求,此间的诗作,虽然是初期的,风格已完全突显出来了,我们可以看到其诗歌风格定位较早,有别于当时的一些文人,因此,这为以后他的作品在文学中登峰造极奠定了基础如《上李邑》一诗是他于 725 年第一次来渝州拜谒刺史李邕之后所作李邕是开元七年(719)至九年(721)间任渝州刺史的李白于开元九年春在成都谒见益州长史苏后,便深居青城山读书可见他的《上李邕》一诗当在开元八年(720)来渝州拜见李邕受到冷遇,愤激之余写下的他在诗中把自己比喻为凭借风力可“扶摇直上九万里” 的大鹏鸟,即使风停下落之时也能遮蔽江河之水所以不要以他的“殊调” “大言”而冷笑,并说: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 ”劝告李邕要以“宣父”(孔子)为榜样,不要轻视年轻人此诗看似有些骄傲,与古代文人的个性有些不相吻合,但实则反映了李白的强烈的自我意识诗气势冲天,为李白早期作品中的佳作二长安仕途:诗人饱览吴越山水,买舟经淮南向云梦,企图实现“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时,李白的近况已大不如当年出游时那样富足,不仅没有了“豪客”般的排场,更是囊中羞涩。

为此,桀骜不逊的诗人,也有了危机感然而,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密切注意到了盛唐这一特别的历史时期,以开元十五年为中心的前后数十年间,科举制度真正地向所有寒门之士开放,最具代表性的盛唐诗人如王维`,常建,王昌龄,崔颢进士及第,在长安诗坛登场,当然,李白也在这一时期,以三十而立,初入长安,开始了他的“历抵相卿”的活动而在开元十五年,唐人殷潘的《河岳英灵集》序恰恰以此年作为真正的唐诗风格成熟的标志此时李白的诗作风格也逐步转向成熟如《将进酒》 ,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李白以酒称诗,这是表现愁愤较早的一篇明暗的对冲反映了这一时期的重要特色,全诗言愁却高昂开远,一往无前诗歌以欢快为主,意脉也较为显豁,诗中多有典故,细细体味这些,便感到李白的率真之中自有丰富底蕴三:出长安及安史之乱不管怎么说,李白受到了唐明皇隆重的礼遇,得以出入随侍,进出后宫也是家常便饭,达官贵人更是不在话下。

唐明皇甚至亲手调过羹汤给李白喝,以示宠幸但李白到长安不是来摆谱的,他要实现安邦定国的政治抱负,这几乎是历代读书人的通病,李白也不例外,而且自负绝世才华、充满理想色彩的李白病得比别人都重如此轰轰烈烈的长安之行,似乎让李白已经摸得到他的梦想了但是,一个小疏忽就葬送了一切—— 他让高力士给他脱了靴子靴子脱下来的时候,李白的政治幻想就注定粉碎了高力士一句话,就让李白最终只做了一年多的御用墨客,失意惆怅地离开了长安李白那么高远的鸿鹄志向,就在那么不起眼的一件小事上彻底栽了下来;那样才华横溢的一位伟大谪仙,就跌倒在一个太监手上,这真是命运的讽刺自然,李白在长安遭受挫折,心情苦闷此后 11 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 “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 ) 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同游今河南、山东的一些地方,携手探胜,把酒论文,亲密无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次年两人分手,此后未再会面,但彼此都写下了感情深挚的怀念诗篇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 、庐山一带隐居当时,玄宗任命其第十六子永王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大都督,负责保卫和经管长江中部一带地区。

李白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参加了率师由江陵东下的永王幕府工作不料李□不听肃宗命令,想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结果被肃宗派兵消灭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 幸而途中遇到大赦,得以东归,时已 59 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 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所作《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是李白游宣城时饯别族叔李叔云(一说当为李华)所作李白作此诗时正在宣城隐居,自天宝三载(七四四)离别长安,已近十年十年中,虽然他高言放世,访名山,受道箓,但心田深处却无时不在企望着再度奉召,一展其“王霸”之图但十年竟成蹉跎,这就是他深重的“昨日愁”但李白言愁,从来不肯以低调出之,而总是以狂放的形态——往往是借酒——来宣泄,愁苦与狂放的交战,使他的诗表现出一系列个性特征同时他又在愁思中运用一系列亮色调的意象, “长风万里”、 “高楼”,仙气氤氲的蓬莱,“清新秀发”的“ 小谢”,乃至一洗无垢的清天明月这就使愁思中流荡有一股清越之气,这种气质及表现气质的手法,就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