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和说课、听课和评课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2166640 上传时间:2018-08-18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2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和说课、听课和评课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如和说课、听课和评课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如和说课、听课和评课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如和说课、听课和评课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如和说课、听课和评课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和说课、听课和评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和说课、听课和评课(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三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苏德杰一、说课 二、听课 三、评课一、说课1.说课的类型 课前说课 :指教师在认真研读教材、领会编写意图 、分析教学资源、初步完成教学设计基础上的一 种说课形式,是教师个体深层备课的一种教学预 演活动。 课后说课:教师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进行上课, 并在上课后向所有听课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阐述 自己教学得失的一种说课形式,是建立在教师个 体教学活动基础上的一种集体反思与研讨活动。 2.说课的内容(1)说教材 (2)说教法(3)说学法 (4)说课堂教学程序 3.说课应注意的问题(1)要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成说课 稿。 (2)说课与授课,说课稿与教案有一定的联 系,但又有

2、明显的区别,不应混为一谈。 (3)说课的理论依据,要随说课的步骤提出 ,使教例与教理水乳交融,有机结合;要 避免穿靴戴帽式的集中“说理”,造成教例 与教理油水分离。 二、听课 1准备工作 明确听课的目的、计划、要求和教学课题 。 2掌握听课的方法 (1)听什么?怎样听? (2)看什么?怎样看? (3)记什么?怎样记? (4)思考什么?怎样思考? 3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 俗话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教师听 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应对课堂实况反复 琢磨。思考的办法有很多,或翻翻听课记 录,或与执教者交谈,或将几节 “互相牵连” 的课作一番比较,或写一篇“听课一得”,或 干脆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

3、上试试 等。 三、如何评课 (一)好课的标准 (二)评课的内容 (三)评课的重点 (四)评课的艺术A.一堂好课的要素 1. 目的明确 2. 知识新、信息多 3. 密度大、节奏快 4设计精、结构巧 5气氛和、方法活 6效果佳B.一堂好课的标准 “五实” 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 扎实的课,而不是图热闹的课 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 一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也就是丰 富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迪 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也就是平实 的课 一堂好课应该是真实的课,也就是有缺憾 的课(二)评课的内容 A.评课的基本点 B.评课的内容 C.评课的关注点A.评课的基本点 1评课

4、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 2评课要从有利于对教学的诊断和正确的导 向出发 3评课要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把评课的 重点放在“评学”上面 4评课要提倡创新,培育个性 5评课要从实际出发,从观察到的、感受到 的、测量到的情况出发,不能想当然B.评课的内容 1评教学目标 2评教材处理 3评教学程序 (1)看教学思路设计 (2)看课堂结构安排 4评教学方法和手段B.评课的内容 5评教师教学基本功 6评学法指导 7评能力培养 8评师生关系 9评教学效果C.评课的关注点 1教学观念 2教与学的目标是否明确 3课堂教学结构是否合理 4. 教学方法组合是否得当 5反馈矫正的实施是

5、否有效C.评课的关注点6教学效果是否显著 7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8“两主”作用是否协调 9容量是否适中 10时量分配是否合理C.评课的关注点 11教材的示范作用是否得到发挥 12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适当 13训练是否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14教师的基本功是否扎实 15课堂教学高潮是否形成(三)评课的重点 1. 评教学思想 2. 评教学目标 3. 评教材处理 4. 评教学方法和学法 5. 评教学效果(四)评课的艺术 谈评课,要研究教师教的有效性,探索学 生学的有效性,使课堂做到“教师空起来, 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质量高起来”。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一句话,贯彻“以学 评教”的思想。 以“教学设计”为突破口,解决“教什么?如 何教?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具体是“ 建立两个理念,认识六个转变,行为是五 个转变,四个带进”。(四)评课的艺术 A.理念的建立 B.课堂教学理念认识的六个转变 C.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上力求:“五转变”,“ 四带进” D.从学生的有效学习入手,力求“五让”,“ 四多” E.评课的基本要求是“五看” F.讲究评课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