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贾生李商隐怀才不遇粤教版选修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152827 上传时间:2018-08-18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贾生李商隐怀才不遇粤教版选修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贾生李商隐怀才不遇粤教版选修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贾生李商隐怀才不遇粤教版选修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贾生李商隐怀才不遇粤教版选修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贾生李商隐怀才不遇粤教版选修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贾生李商隐怀才不遇粤教版选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贾生李商隐怀才不遇粤教版选修(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八一二八五八),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 (今河南沁阳县)人。开成二年(八三七)进士,授秘书省 校书郎,补宏农尉。年轻时即以文才受令狐楚的赏识,可是 李商隐却与泾源节度使王茂元之女结婚。当时牛李党争正在 尖锐时期,令狐楚是牛党,王茂元则是与李党有关。宣宗即 位以后,牛党当权,令狐楚儿子当了宰相,打击一切与李党 有关的人,从此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几次到长安 活动,只补得了一个太常博士。最后死于荥阳,年仅四十七 岁。 李商隐是唐朝一位有着独特成就,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 响而大家的评价又极为分歧的诗人。他的诗,

2、有的是直接对 时事政治表示态度的;有的是托古讽今,歌咏历史题材;有 的是抒写友朋生死之情的;有的是感伤身世之作,而人们最 熟悉的则是他的爱情诗。这些异常复杂的内容,又几乎都是 和他的身世遭遇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的一颗 明星。他的多愁善感和繁博的事象及复杂的意念,在他的诗 里往往是避实就虚,透过一种象征手法把它表现出来。他的 近体诗,尤其是七律更有独特的风格,绣织丽字,镶嵌典故 ,包藏细密,意境朦胧,对诗的艺术形式发展有重大贡献。 著有玉溪生诗。 背景简介:晚唐时期,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 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李商隐无法施 展自己的抱负。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 ,屡

3、遭排挤,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 发自己的感慨。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 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 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 诗材。贾生,名谊、贾谊、又称贾太傅、贾长沙。洛阳(今河南 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18岁即 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 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二十三岁时 ,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 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 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 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一称治安策 )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

4、屈原赋、鵩鸟赋最著 。 北宋 王安石 一时谋议略施行, 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 古来何啻万公卿。 七绝贾谊 毛泽东贾生才调更无伦,哭泣情怀 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 何用哀伤付一生。 七律咏贾谊毛泽东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长沙过贾谊宅唐 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 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 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 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 怜君何事到天涯! 田园言怀 李白 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 。 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 流。 汉文帝求贤若渴,竟

5、然在宣室接见了曾经被 放逐的臣子贾谊,贾谊的才华确实还是是那 样无与伦比。可叹的是,空有了文帝挪前席 位与臣子近如此投机的交谈,因为他们探讨 的不是天下民生大事,而是那些虚妄的鬼神 之事。 前两句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 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贤 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 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 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 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 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 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 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

6、由“求 ”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 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 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 ,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 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 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 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 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 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 潮中同时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

7、逆折,而是 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 。 可怜夜半虚前席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 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 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 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 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 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 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 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 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 ,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

8、术处理,精炼,自然, 和谐,浑然无迹。 可爱: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可惜 可惜: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可怪:可怜陌上离离草,一种逢春各短长。(陆游平水)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 ”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 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 ,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 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 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 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 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 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

9、极犀利 ,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 抑扬吞吐之妙。艺术特色方面,运用典故,借古讽今 ,通过讽刺文帝来讽刺当今圣上的昏 庸。此诗立意精警,咏史、议论、 抒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史记。屈 原贾生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 帝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 ,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 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 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 “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 不及也。”这段极平凡的史实,一 经诗人锻炼,翻出了一段精辟的议 论,赞美贾谊,讽刺文帝,作成一 首咏史之作。诗人又寓意其中,慨 叹时政,借古讽今,“在咏史的基 调上又添上政治议论色彩”。同时 诗人自己又是羁旅他乡,怀才不遇

10、,以贾生自况,感伤自己,添加了 一定得抒情成份。李商隐诗的前两句,从正面下笔。写贾谊的才能无 与伦比,汉文帝好像极为爱惜贤才,特地将贾谊从 放逐地长沙召回至“宣室”访问。“求”、“访”二字, 似乎表明汉文帝求贤若渴,同时,衬托出贾谊的才 能超群不凡。“可怜夜半虚前席”,这句承上启下。 汉文帝与贾谊谈话,一直到夜半时分,似乎更见出 汉文帝的爱惜贤才,也从侧面烘托了“贾生才调更无 伦”。接下来笔锋一转,引出下句:“不问苍生问鬼 神。”结句分别以“不问”与“问”、“苍生”与“鬼神”相 对照,表明文帝不是关心国计民生的大事,以治国 安民之方求教于贾谊,而是问他些毫无道理的鬼神 之事,由上文的“扬”转而

11、为“抑”,显示出了文帝的 昏庸与贾谊的不遇。 【小结】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宣室夜对”大概是值得 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的盛事。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 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这件事,借题发挥,翻出了一段 新 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 。 汉文帝史称明君,贾宜更是一代贤才。文帝把谪居长沙的 贾宜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 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 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 有何用? 这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 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 政治上发挥作用。 讽文帝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