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研修222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2144172 上传时间:2018-08-18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2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长研修222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校长研修222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校长研修222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校长研修222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校长研修222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长研修22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长研修222(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增强课程教学管理能力,提升新沂教育的品质n一名儿童趴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一名 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 昆虫。n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为社会的利益 做事,属于道德境界。n1、关于课程n2、关于教学 n3、关于评价n4、关于管理思想一、关于课程n问题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音体美课程、 校本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于(高考、中考 )考试无益。n归因:对课程价值的漠视有用与无用?(语数外与选修)n认识或对策: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因地制 宜开发校本课程 (江苏学业质量监测情况:初中综合实践活 动课程开设,不开,作假)问题2:国家课程校本化是指对 国家课程进行重

2、新编排n归因:不理解课程管理的基本要求n认识:n各科内容结构与相关学科的联系;n对教材内容做必要的调整和修改。二、关于教学问题1:一切学习活动都由学生来设计 归因:对教学的本质的理解失当 认识:学校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教学。什么都 是“从做中学”,不符合中小学生的特点和 学习任务,是少慢差费。“以学论教” “少教多学”如何看待教师的“导”?教师的引导作用,包括确定明确的传授目 标,选取和组织传授内容并对其进行教学 法加工,安排合理的传授步骤,运用恰当 的传授方法手段,并对传授结果进行评价 。高水平的讲解,在发挥其高效率、省 时间的优势的同时,也是能够促进学生智 力、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发展的。在强调

3、学生的自主性的同时,坚持 教师的正确引导,防止为了情境而情 境,牵强附会地联系生活实际,形式 化地收集信息。在强调对学生的尊重 和赏识的同时,坚持正面教育,防止 廉价鼓励。n在珍爱我们的生命一课,上课伊始, 教师接连用了三个问题来创设情境:“ 焦裕禄明明知道自己病得不轻也不去治是 傻子吗?”“焦裕禄不珍惜自己生命, 还会关爱别人生命吗?他是不是一位好干 部?”“请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经验和 想法给焦裕禄同志写一条如何能治好病的 建议”。 切忌教学过程形式化,把对话变成问 答,有活动却没体验,合作交流有形式无 实质,课堂有温度却无深度,有探究之形 却无探究之实。n教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面临

4、的伟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 是什么?n 学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n 教师: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党的十三大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制 定了什么?n 学生: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n 教师:哪三步?n 学生: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n 教师:前两步,我们实现了吗?n 学生:实现了。n 教师:第三步,我们实现了吗?n 学生:没有。n 教师:因此,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是什么?n 学生:使祖国基本实现现代化。问题2:实施分层教学能够大幅提高学生 的学习成绩n(按照学业成绩分组或分班的“分层教学”) 在欧美发达国家,“分层教学”已经进入了历史的 博物馆,但在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却

5、大行其道。 归因:儿童、家长乃至教师大多抱有一个朴 素的观念:以为与其在程度和能力不同的 集团中接受教学,不如把优等生、差等生 分开来施教来得有效。对优等生教授高程 度的内容,对差等生教授低程度的内容, 容易取得教育效果。 认识:合作效果优于竞争 以美国为中心在上世纪7080年代 曾经进行过广泛的调查和研究 n小学的“分层教学”有助于提升儿童学力 的案例是不存在的 n从初中“分层教学”的调查结果看,也没 有发现被分为“上位”、“中位”、“下 位”的任何一个组,比混合编组的学力成 绩有所提升的案例。n n加利福尼亚大学奥克斯的缜密的调查研究 表明,“分层教学”对“上位”组的一部分学 生是能发挥有

6、效的功能的,但对“上位”组 的众多学生、“中位”组学生而言是无益的 ,对“下位”组学生是有害的。n不消说,这种“分层教学”对于整个学校的 学力提升而言也是无益的。 问题3:教学设计越精细越好n归因:对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的理解n认识:生成性是教学的本质特点n“教育成功的程度即是它所导致的学生不 可预期的行为结果增加的程度。” Lawrence Stenhouse教学是不确定的,动态的,生成性的 问题4:学案教学是深化教学改 革的惟一途径n归因:何谓学案教学?教学能否模式化?教学的本质n认识或策略:正确对待;差异发展(义教、高中)留白:填空;放羊;同质化问题5:反复“操练”是有用的n归因:对教学

7、的认识n认识或策略:教学理念;精讲精练;展开 过程;正向迁移;及时反馈。 (中午的强化训练;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n对小学3、4年级学生来说,家庭作业与学生学习 成绩之间的相关几乎是零;对小学5、6年级与初 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关度是0、07;对高 中学生来说,相关度是0、25n对家庭作业(寒暑假作业)的反馈:正相关;n不是简单的作业量的关系:学生的个人的情况; 家庭背景-n1988、1994国家教委:5、6年级不能超过1 小时。三、关于评价n评价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n问题1:评价过多过频学校:教师:学生(周考、月考 )“对学习的评价走向为了学习的评价”归因:等级制度;手段当成目的认识:

8、北大黎鸣教授:问题2:考试难(易)不利于学 生发展n归因:不清楚考试的性质n认识或对策:中考、高考、平时考试四、关于管理思想n问题1:任何经验都是可以推广的n归因:不理解经验的实质n认识:n“近年来,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应用于课 程设计的尝试和用维果斯基所提倡的小组指导来 进行学校教学的行政命令就是实际的例子。其结 果遇到了由理论本身就指出的,在课程和教学上 可能发生的失败。” 问题2:骨干教师培养的途径就 是“压担子”n归因:一切为了考试n认识:职后教师教育的特点加深课程理解;改进教学实践;提炼 教学经验没有时间读书;少参加教研活动;缺少 反思 (张华:教师即课程;走向自传)问题3:课

9、程领导的实质就是控 制,就是强化管理、精细化管理n归因:不理解课程领导的实质n认识:我国当前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被功利 蒙上了眼睛。课程领导Curriculum Leadership 统领/指引/带动/引发一个共同体在课程开发与课程改革活动 中的所有行为过程。它至少包含下列几层意思: (1)课程领导存在于各个层级的课程开发和改革的活动之中 ; (2)课程领导者可以组织团体,也可以是个人; (3)课程领导者可以是正式的行政人员,也可以是共同体 中任何一员。它存在的必要性在于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与不确定性。课程领导的实质n课程领导的实质就是少一点行政,多一点 引发,通俗地说,就是“少管多理”。行政 领

10、导 被动响应 主动引发管 理行政、管理与领导的差异学校课程领导的策略n澄清学校课程哲学n设计课程方案n实施转型的教学n重构学校组织和文化n教育共同体的结合与发展n(欧用生,2000;Henderson & Hawthorne,2000)n问题4:搞科研就是引导教师多写论文n归因:n认识或对策:n意识;n加强科研队伍的建设;n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n规划;实施(编制指南);交流;档案;经验推 介n科研课题的组织管理n制度;申报;管理;评价; 几个话题:n理科教学的懂而不会;n文科教学的似是而非。n一个例子讲到底; 中小学、幼衔接;n一届不如一届?问题5:情绪管理就是训导n高雄荣总精神部 临床心理师

11、 张琦认为 “ 情绪管理”是如何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感 达於心、身平衡的状态 ,情绪管理不是情 绪的压抑、而是一种适当的内外状态平衡 的展现与调适。如中庸所说:将喜、怒、 哀、乐等各种情绪能表达得恰到好处。 如何使得自己在职场上能感到愉快,包括 专业发展,同事相处,师生关系。n 车建新:一双刻薄的眼睛,看到的都是有缺车建新:一双刻薄的眼睛,看到的都是有缺 点的人;一双骄傲的眼睛,看到的都是愚蠢点的人;一双骄傲的眼睛,看到的都是愚蠢 的人;一双智慧的眼睛,看到的都是值得自的人;一双智慧的眼睛,看到的都是值得自 己尊重的人。己尊重的人。胡锦涛总书记: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胡锦涛总书记: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

12、情绪特质1.情绪无所谓对错 2.情绪常常是短暂的3.情绪可以累积也可以经由疏导而加速 消散4.情绪常常与事实有所差距,但是对当 事人而言却如此真实5.情绪会推动行为 n能适度表达自己的情绪。n能运用适当的方式纾解情绪。n面对他人的情绪时,能积极倾 听並让人感到被尊重,同時能 审思自己。把想法改变n犯错是一件相当可怕的事。n人非圣贤,孰能无过。n教室就是犯错的地方。n必须要赢过其他人。 n不一定要成为最好的,只要自己尽力去做 就好了。 n必须把每一件事都做到完美无缺。n没有人可以完美无缺。n这个年轻教师是个没有用的人。n. 有用的人?应聘n一次考试没有考好,马上换掉思路n善于察觉情绪状态n有效控制情绪n适度纾解情绪的方法n做情绪的主人共勉n多一些思考,少一些结论n不要被现象牵着鼻子走n视野要宽,思路要广,步子要实n认识自己,忌骄靡;尊重宽容,忌 专横;惟是惟实有尊严n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教师和 学生欢迎批评欢迎批评,谢谢!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