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3年高二语文说木叶考点专项复习课件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52144143 上传时间:2018-08-18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13年高二语文说木叶考点专项复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2013年高二语文说木叶考点专项复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2013年高二语文说木叶考点专项复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2013年高二语文说木叶考点专项复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2013年高二语文说木叶考点专项复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2013年高二语文说木叶考点专项复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2013年高二语文说木叶考点专项复习课件(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说木叶一、文学常识林庚,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 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 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后,他作为一名自由 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 冬眠曲及其他。林庚专于中国文学史,又长于楚辞、 唐诗研究,并将创作新诗与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他对陈子昂、李白等具有浪漫风格的初盛唐诗人及中 国古典诗歌艺术巅峰盛唐诗歌情有独钟,提出 了最著名的“盛唐气象”说;凭着诗人特有的艺术感悟,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对盛唐时代的诗歌风貌作了 十分精彩的阐述。他认为,盛唐诗体现了一种“开 朗的、解放的”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骨干

2、的少 年精神”,这种精神,充满了“青春气息”“乐观的奔 放的旋律”。“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是林庚对盛唐诗歌所作出的两个极为传神的概括,抓住了盛唐 诗歌的精髓,是不同凡响的创见。二、背景材料新诗的创作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然 后发展到现在,诗坛呈现出一派萎靡不振的景象 ,专门发表诗歌的报刊寥寥无几,知名诗人海子 卧轨自杀,顾城杀妻后自杀针对这种现状, 林庚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 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 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 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的说“木叶”,正 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象征的阐释, 说明诗歌语言的暗

3、示性特点。目标一 分析作品的标题,理清文章思路 1. 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 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你以为如何? 解读探究: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可以从以 下角度回答,“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 示性”,文章的行文思路将如何安排?好的题目会 引起读者的注意,枯燥深奥的题目会让读者产生什 么样的心理?答案: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 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 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 。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的“木叶” 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诗到探意蕴, 先排除

4、古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 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 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把深奥 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 味中,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 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说木叶”的 拟题应该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目标二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2. 体会下面语句的丰富含意。 “木叶”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 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 乎是一字千里。 解读探究:本题就是咬文嚼字的范例。对于这个句子的理解 ,应联系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答案: 在语言上是

5、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上却是千里之别 ,原因何在?这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木”在形象 上有两个艺术特征,一是使读者更多地想到树干,而很少 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 斥暗示着落叶。二是“木”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 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 就自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 秋的气息。由于“木”在形象上具有树所不具备的艺术特征 ,因此,“木叶”突出地成为我国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目标三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3. 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 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 诗句,揣

6、摩一下,这对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解读探究:本题考查“引用”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文中 引用的大量诗句是作为论据出现的,无疑是为论点服 务的。答案: 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 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 文化内涵。概念在说话说话 和行文中,引入现现成的语语句(包括诗诗文 、成语语、谚语谚语 等),借以在说说明问题问题 、阐阐明 观观点时时增强说说服力,叫做“引用”。 种类类1. 明引,直接引用原话话,在形式上注明,或者 加上引号。 2. 暗引,间间接引用,不注明出处处,也不加引号 ,直接把原话话融合在自己的话话里,或者只引原 话话的大意。 3. 仿引,仿用

7、原话话的形式,保留一部分原话话, 另外换换上某些新词词。 引用的作用特点1. 言简简意明。 2. 形象鲜鲜明,增强表现现 力。(如说说明文中引用诗诗文) 3. 加强 真实实性。(如引资资料) 4. 起证证明作用 。(如引名人名言或格言等作理论论论论 据 ) 注意 点1. 一定要正确理解原话话的意义义。 2. 引 用原话话,如果不是为为特定的需要,一定 要忠于原文。 3. 引用时时要与自己的意 思配合得当,避免语语意含混不清。 4. 引用谬误观谬误观 点,必须选须选 用对对方有代表 性的观观点,才能反驳驳有力、中肯。 目标四 探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4. 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往往有联想的意义,本 文

8、谈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二者的意思 是一样的。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草” 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试选择其一 举例说明。解读探究:此题考查大家对文本的探究能力。 生活中的许多实物自古以来就被文人墨客们 赋予人性化的色彩,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意象 和意境。思考本题时可多联想以前学过的古 诗文。答案:在我国诗歌中,“梅”是诗人喜欢歌咏的对象之一。但作者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王安石梅花, 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我国古代把松 、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梅花的意象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陆游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 黄昏独自愁”的

9、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 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 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它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 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豪放乐观 ,振奋人心。1. 精彩回放“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 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 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 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 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里我们乃

10、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2. 技法点拨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 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 纱。林先生没有摆出那种“理论”的面孔来吓唬读者,没有故弄玄虚地搬弄术语,而是通 过引用大量的诗句的方式,把深奥的文学理 论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 让我们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了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了诗歌 的殿堂。 3. 成功运用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 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 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

11、的表 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 ,是为不易。故庄子云“道在便溺”。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大音希声,大象希形”。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 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 万年。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 、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去衣寒则添 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没有这用 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 遭祸患。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 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 ,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作文知之行之思之)点评:作者从引用“易有三训”导出“常识”的三种境 界,与“常识”的平面理解相比较,其深刻程度是要高人 一筹的。 4. 我来试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