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服装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129334 上传时间:2018-08-18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隋唐五代服装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隋唐五代服装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隋唐五代服装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隋唐五代服装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隋唐五代服装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隋唐五代服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隋唐五代服装(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隋唐五代服装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王朝,后灭陈统一中国。但隋炀帝横征 暴敛,挥霍无度,致使朝廷仅维持三十余年,本人也死于非命。 隋代官僚李渊、李世民父子在诸多起义军中占据优势,进而消灭各部,建立唐王朝 ,重新组织起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秩序,时值公元618年。自此三百年后,公元907年, 朱温灭唐,建立梁王朝,使中国又陷入长达半个世纪的混乱分裂之中。因梁、唐、晋 、汉、周五个朝廷相继而起,占据中原,连并同时出现的十余个封建小国,故而在历 史上被称为五代十国。 隋唐时期,我国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体现出唐代政权 的巩固与强大。如西北平突厥,在高昌与庭州设两个

2、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以及巴尔 喀什湖和帕米尔高原;东北定靺鞨,设置两个都督府并任命靺鞨族首领为都督;西南 安吐蕃,以文成公主嫁于松赞干布,加强汉藏人民联系;在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 南诏政权并输送先进文化与技术,以扶植南诏。通过“丝绸之路”打开的国际市场,等 于为各国人民互通有无创造了条件。当时,唐代首都长安不仅君临全国,而且是亚洲 经济文化中心,各国使臣、异族同胞的亲密往来,无疑促进了服饰的更新与发展。服 饰,作为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产物,与唐代文学、艺术、医学、科技等共同构成了大唐 全盛时期的灿烂文明。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男子服装与官服在隋唐之前,中国服饰已经趋于 丰富,再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3、 民族大融合,很多地区,很多民 族的服饰都在不同程度上因互相 受到影响而有所发展,从而产生 了一些新的服饰和穿着方式。特 别是从隋唐时起,服饰制度越来 越完备,加之民风奢华,因而服 式、服色上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 局面。就男装来说,服式相对女 装较为单一,但服色上却被赋予 很多讲究。一、圆领袍衫与幞头1、圆领袍衫:亦称团领袍衫,是隋唐时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的服式,当为常 服。从大量唐代遗存画迹来观察,圆领袍衫明显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 ,整体各部位变化不大。 其特点:一般为圆领、右衽,领、袖及襟处有缘边。文官衣略长而至 足踝或及地,武官衣略短至膝下,袖有宽窄之分,随时尚而变异,亦 有加褴(ln)

4、、褾(bio)者。 某些款式延至宋明。2、幞头幞头: 是这一时期 男子最为普遍的首服。 幞头的变化过程:初期以一幅罗帕裹在头上,较为低矮。后在幞头之下另加巾子,以桐木、丝葛、藤草 、皮革等制成,犹如一个假发髻,以保证裹出固定的幞头外形。中唐以后,逐渐形成 定型帽子。 名称的特点 依其演变式样而定。贞观时,顶上低平。称 平头小样 高宗和武则天时,加高顶部并分两瓣。称武家诸王样玄宗时,顶部圆大,俯向前额。称开元内样皆为柔软纱罗,临时缠裹。 幞头两脚的变化初似带子,自然垂下,至颈或过肩。后渐渐变短,弯曲朝上插入脑后结内,皆谓之软脚幞头中唐以后的幞头之脚,或圆或阔,犹如硬翅而且微微上翘,中间似有丝弦,

5、以令其有 弹性,谓之硬脚。 这种幞头。至隋唐时不分官宦士庶老幼皆戴。3、乌皮靴乌皮靴; 皮靴为这一期间普遍所着履式,居家之时才穿丝履等 袍衫,下配乌皮六合靴,既洒脱飘逸,又不失英武之气,是汉族与北方民族 相融合而产生的一套服饰二、色彩成为唐代区分身份的标志官服唐代的官服没有特别的款式,服色上却有严格规定百官服色,视 阶官之品。 这与前几代只是祭服规定服式服色之说有所不同。 1、隋与唐初,尚黄但不禁黄,土庶均可服。 据唐代魏微等人撰的隋书礼仪志载:“百官常服,同于匹庶,皆 著黄袍,出入殿省。高祖朝服亦如之,唯带加十三环,以为差异” 而后,“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 而

6、服黄有禁自此始”。“黄袍加身”成为帝王登极的象征。一直延续至清 王朝灭亡,长达一千余年以致黄色作为非皇帝莫属的御用色的习尚 对中国人民社会文化意识起到相当强的制约作用。2、官服色彩规定贞观四年(630年)和上元元年(674年)两次下诏颁布服色并佩饰的规定 ,第二次比前更为详细,即: 文武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十三銙(ku) 四品服深绯,金带十一銙; 五品服浅绯,金带十銙; 六品深绿,银带九銙; 七品服浅绿,银带九銙, 八品服深青, 鍮(tou)石带九銙; 九品服浅青,鍮石带九銙; 庶人服黄,铜铁带七銙。”3、花纹的身份规定初多为暗花 武则天时,赐文武官员(立了功)袍绣:对狮、麒麟、对虎、豹、鹰

7、、雁等真实动物或神禽瑞兽纹饰,此举导致了明清官服上补子的风行 。 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在服黄有禁初期,对庶人还不甚严格,隋书 礼仪志载:胥(x)吏(l)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 唐规定流外官庶人、部曲、奴卑服紬(chu)、絁(sh)、布,色用黄、 白,庶人服白,但不禁服黄。 后因洛阳尉柳延服黄衣夜行,被部人所殴,故一律不得服黄。”从此 服黄之禁更为彻底了。 一般士人未进仕途者,以白袍为主,曾有“袍如烂银文如锦”之句。 第三节 女子冠服与妆饰 隋唐五代时期的女子服饰,是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 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其总体态势,不仅超越前 代,而且后世亦无可企及,可

8、谓封建社会中一朵昂首怒放、光彩无比的瑰丽 之花 一、唐代女服特征 大唐三百余年中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 服饰二、唐代女子装束风格特征没有矫揉造作之态,也没有扭捏(ni)矜(jn)持之姿,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 充满朝气,令人振奋又使人心醉的服饰。其色彩非浓艳不取,各种鲜丽的颜 色争相媲美,不甘疏落寂寞,再加上金银杂之,愈显炫人不甘疏落寂寞,金 银杂之,愈显炫人眼目。其装饰图案无不鸟兽成双,花团锦簇祥光四射,生 趣盎然,真可谓一派大唐盛景。 1、襦裙服上着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足登凤头丝履或精编草 履。头上花髻,出门可戴幂蓠 襦:唐朝女子依隋之旧,喜欢上

9、穿短襦,下着长裙,裙腰提得极高 至腋下,以绸带系扎上襦很短,成为唐代女服特点 儒的领口常有变化,如圆领、方领、 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时 有袒领,初时多为宫廷嫔妃,歌舞伎者所服,但是,一经出现,连仕 宦贵妇也予以垂青袒领短糯的穿着效果一般可见到女性胸前乳沟 ,这是中国服饰演变中比较少见的服式和穿着方法。 方干曾有赠美人诗,“粉胸半掩疑晴雪”、欧阳询南乡子诗:“ 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等句子或许描绘的就是这种装束。 襦的袖子初期有宽窄二式,盛唐以后,因胡服影响逐渐减弱而衣裙加 宽,袖子放大。文宗即位时,曾下令:衣袖一律不得超过一尺三寸, 但“诏下,人多怨也”反而日趋宽大。 衫; 衫较襦长

10、,多指丝帛单衣,质地轻软,与可夹可絮的襦、袄等 上衣有所区别,也是女子常服之一。 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 A、面料:制裙一般多为丝织品,但用料却有多少 之别,通常以多幅 为佳。 B、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上身仅着抹胸,外直披纱罗衫 ,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 C、裙色:颜色尽人所好,非浓艳不取,多中求异,深红、杏黄、绛 紫、月青、草绿等,其中似以石榴红裙流行时间最长。 白居易“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 燕京五月歌)中:“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 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 D、种类:郁金裙、多间色裙、百鸟裙、四角缀十二铃的裙等 半臂与披帛:这是襦裙装中的重要组成部

11、分 A、半臂:似今短袖衫,因其袖子长度在裲裆与衣衫之间,故称其为 半臂 B、披帛: 从狭而长的帔子演变而来。后来逐渐成为披之于双臂、舞 之于前后的一种飘带子。盛唐女子雍容丰腴之风宫乐图 2、男装女着男装,即全身仿效男子装束,成为唐代女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新唐书五行志载:“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 巾,具纷砺(l)七事,歌舞于帝前,帝与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 何为此装束。”新唐书李石传记;“吾闻禁中有金鸟锦袍二,昔玄 宗幸温泉与杨贵妃衣之。”由此得知当时男女服装差异较小或是女子 喜着男子服装3、胡服即为上戴浑脱帽,身着窄袖紧身翻领长袍,下着长裤,足登高靿(yo)(靴或 袜子的筒儿

12、)革靴。所谓胡人,是汉族人对北方民族的一种贬称,我们这里讲史,权且保留当时 的称呼。随胡人而来的文化,特别是胡服,这种包含印度、波斯很多民族成 分在内的一种装束,使唐代妇女耳目一新,于是,一阵狂风般胡服热,席卷 中原诸城,其中尤以首都长安及洛阳等地为盛,其饰品也最具异邦色彩。初唐到盛唐间,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鹘等与中原交往甚多,加之丝 绸之路上自汉至唐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对唐代臣民影响极大。唐玄宗时酷爱胡舞胡乐,杨贵妃、安禄山均为胡舞能手,自居易(长恨歌中 的“霓裳羽衣曲”与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种。另有浑脱舞、柘(zh)枝舞、 胡旋舞等对汉族音乐、舞蹈、服饰等艺术门类都有较大影响。履:

13、 麻线编织圆头履,是与襦裙相配合的鞋子式样,因唐时虽开始崇尚小 脚,但女子仍为天足,故鞋式与男子无大差别,只是女子足服中多风头高翘 式履,履上织花或绣花。二、女子首服 浑脱帽:这是胡服中首服的主要形式。最初是游牧之家杀小牛,自脊上开一 孔,去其骨肉,而以皮充气,谓曰皮馄饨。至唐人服时,已用较厚的锦缎或 乌羊毛制成,帽顶呈尖形,如“织成善帽虚顶尖”、“红汗交流珠帽偏”等诗句, 即写此帽纵观唐代女子首服,在浑脱帽流行之前,曾经有一段改革的过程 ,初行幂,复行帷帽,再行胡帽。 幂篱:中华古今注载:“幂篱,类今之方巾,全身障蔽,缯(zng)帛 为之。”幂篱之制也来自北方民族,因为风沙很大,故用布连面带

14、体一并披上 ,前留一缝,可开可合,初唐女子出门时戴幂篱,是为免生人见到容貌。 帷帽: 帷帽之行,始创于隋。旧唐书,舆服志记:“武德、贞观之 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着幂篱,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 途路窥之。说文解字段注记;“帷帽,如今席帽,周围垂网也。”参考唐代女子骑马俑 ,此类帽式为高顶宽檐笠帽,帽檐下一圈透明纱罗帽裙,较之幂已经浅露芳 姿因此初行时,曾受到朝廷干预,言之;“过为轻率,深失礼容。”但唐代女 子并未满足这种隔纱观望的帷帽式,后索性去掉纱罗,不用帽裙或不戴帽子 而露髻驰骋。反映了大唐女性思想逐步解放的过程。胡帽:随着胡服盛行,胡帽作为一套胡服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为广大

15、女 子所爱。旧日唐书舆服志载:“开元初,从驾官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 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 驰骋” 三、唐代女子妆饰1、发式 唐代女子发式多变,常见的有: (1)髻:髻是一种实心的发式。有 半翻、盘恒髻、惊鹄(h)髻、抛家髻 、椎(zhu)髻、螺(lu)髻、反绾髻、 乐游髻、愁来髻、百合髻、归顺髻 、倭堕髻、长乐髻、双环望仙髻、 闹扫妆髻、高髻、义髻、囚髻等近 三十种,上面遍插:金玉簪钗、犀 角梳篦、鲜花和酷似真花的绢花。 (2)鬟:鬟是一种梳成环状而又中 空的发髻。分为云鬟、高鬟、短鬟 、双鬟 、垂鬟等。鬟多为年轻女人 梳着,中年以双鬟居多。 (3)鬓:耳旁的鬓也和不同的发髻 式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鬓式。 诸如禅鬓、轻鬓、圆鬓。2、面妆与面靥唐代妇女好面妆,奇特华贵,变幻无穷,唐以前和唐以后均未出现过如此盛 况。面部施粉 唇涂胭脂 诗人白居易也写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 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yn) 媸(ch)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描眉:鸳鸯、小山、三峰、垂珠、月棱(lng) 、分梢、含烟、拂云、倒晕 、五岳、倒八字各种眉式流行周期很短,想必是拔去真眉,而完全以黛青画厄(),以赶时兴 。 眉宇之间,以金、银、羽翠制成的彩花子“花钿”是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