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技术·城镇就业》教材使用说明解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125193 上传时间:2018-08-18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与技术·城镇就业》教材使用说明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劳动与技术·城镇就业》教材使用说明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劳动与技术·城镇就业》教材使用说明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劳动与技术·城镇就业》教材使用说明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劳动与技术·城镇就业》教材使用说明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与技术·城镇就业》教材使用说明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与技术·城镇就业》教材使用说明解读(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劳动与技术城镇就业教材使 用说明解读主讲教师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李志荣教授E-:LZR0433YAHOO.COM.CNT:13801036333一、农村学生的出路与绿证教育 1、教学对象的规模 “山西每年有60万初 中毕业生。照片来源:百度网络 2、教学对象的出路, 60万“其中普高招生27 -28万,职高24-25万 (可能略有出入), 这样就还有近五分之 一的学生要直接走向 社会。”(张卓玉副厅长 2009年3月18日 )50多万的高中、职高学生的出路 “我们的劳动与技术教 育教材是要给其中2个 三分之一的学生看的 ,一是上了高中也考 不上大学的,二是上 职高和直接走向社会 的。

2、”(出处:同上)进入社会的农村学生规模 每年大约有28万左 右的农村生分别在 初中和高中后进入 社会,占60万规模 的47%。3、教学对象面对的现实 张省长在一份批示中写道:“农村教育怎样 为三农建设服务,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 。“靠老农民建设新农村是不现实的” 。 山西农村收入比较:年份/指标名 称2003增长 率%2004增长率 2005增长 率2006增长 率2007 增长 率 农民人均纯 收入2299.4 7.0%2589.6 12.6%2890.7 11.6%3180.9210.0%3665.7 15.2%人均生活消 费支出1430.2 5.6%1636.5 14.4%1877.7

3、 14.7%2253.2520.0%2682.6 19.0%山西农民收入增长同时消费支出增长山西农民收入与其他省农民收入比较1178511400112803689 3665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这个庞大的农业国是 个穷人多的大国, 2008年,绝对贫困线标准 为人均纯收入785元,农村为人年纯收入683 元人民币. 山西农民人均生活水平要提高, 必须减少第一产业的人口,要分离出大量 的农业人口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山西劳动力转移任务很重 2008年,全省“阳光工程”定点培训学校达到了553 所,各学校都实行订单培训,与用工企业联合, 实行定向输出,培训转移率达到了80%以上。全 省加大向省外和国

4、外输出劳动力的力度。4月份, 农业厅在苏州市举行了“山西长三角劳务用工洽 谈会”,输出2.3万人。10月中旬同富士康集团公 司开展专项劳务用工洽谈,仅一个月时间就输送 1.45万人。同时还努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据省 统计局调查,全省已有3000多人到国外打工。 4、课程性质的确定 把绿色证书教育地方课程改为国家课 程,改为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系综合实 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为劳动力转移创造 条件。 综合实践活动一共包括4个领域,分别是信 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 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二、课程定位与教学目的 定位:这是一门给有技术劳动者打基础的课程。 目的:未来20年农村的村长、

5、会计,未来农村的 经营者和管理者,现代农村需要新型农民。 教材目标:培养有成就的农民,有技术的农民, 幸福的农民形象。教材作为基础性课程,关注学 生价值观,给他们一种体验,一种感受。要让所 有的初中毕业生,尤其是不能继续升学的毕业生 ,都带着一种梦想离开初中,二不是绝望地离开 。(资料来源:同上) 教材内容不是一步到位的技能培养,是为 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教材中要不断 呈现出一种普通劳动者走向成功的典型, 要传输一种价值观。 卓晴君对于劳动与技术教育教材的 编写的两点意见 一、教材的编写要符合综合实践活动(劳 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基本特点,要强调 实践性。 二、要以劳动与技术课程为依托,把

6、综合 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 区实践都融合进来,合理地安排探究和实 践活动。三、如何达到教学要求 1、研究课程教学标准:“绿色证书”制度 管理办法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 第十三条: 取得“绿色证书”的农民,必须达 到岗位规范规定的标准。 农民技术资格岗位规范包括政治思想、职 业道德、岗位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和工作 经历、文化程度等方面的要求。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技术资格 岗位规范的重要内容。 要求“绿色证书”获得者比较系统地了解本岗 位的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每个岗 位的专业知识包括35门课程,300学时左 右;种植业、养殖业等生产周期较长或技 术性较强的岗位,至少要通

7、过一个以上本 岗位生产周期的实践,掌握本岗位的生产 技能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2、加强职业性教学实践的比例 第十一条 “绿色证书”制度的实施范围,包括种植 、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农村合作经济管理、 农村环保和能源等行业。农业机械驾驶、操作、 维修以及农村会计、审计、合同仲裁、渔业船员 等岗位实行的培训、考核、发证的有关规定应继 续执行,并使之逐步完善;凡从事这些岗位工作 的农民,达到农业部规定要求,获得的资格证书 可视同专业类“绿色证书”,并具有同等效力;乡 镇企业、农垦或其他行业,国家有关部门已有岗 位规范或技术等级标准的岗位,仍按有关部门的 规定执行。 3、课程外增加选修课与当地生产实

8、践结合 山西省现有耕地5538.76万亩 ,主要粮食 作物有小麦、高粱、豆类和薯类;经济作 物有棉花、烟叶、甜菜、胡麻、油菜籽等 。大同、太原、忻州、临汾和运城等盆地 是山西省的主要农作区。 结合当地的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进一步开 发,组织相关技能实践选修。例如云南绿色证书教育 南涧县彝族聚居地,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茶叶。2005年建 设以罗伯克茶场为基地,以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无公害 茶叶采制加工为培训内容,绿色证书培训成效明显。 一是茶农的收入有较大的提高。茶叶平均亩产由原来的 3000元提高到4545.6元,人均收入达6719元,上万元收 入的农户由原来的43%提高到62%。 二是提高了茶农

9、的无公害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是培养了一批农村科技骨干。通过专业性教育,一批有 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致富的科技型农村科 技骨干扎根在了村里,涌现出了3户茶叶加工大户,12个 茶叶加工技术能手,他们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 头人。 (资料来源:http:/ 2006-8-27 来源 :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 )开发地方特色选修课程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苹果生产国和苹果浓缩汁出口国,近十 多年来,中国对世界苹果产量增长的贡献率高达百分之八 十四,主要集中在渤海湾、西北黄土高原、黄河故道和西 南冷凉高地四大产区。其中陕西苹果种植面积现为中国第 一,并拥有世界上先进的苹果优良品种,苹果良种化率达

10、 到百分之九十。 中国的苹果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今年上半年陕西果品出 口量明显增长,表明全球市场对此间果品需求量仍在增大 。 业内人士称,在美国市场,每消费十瓶苹果汁,就有 七瓶是中国生产的,其中四瓶以上产自陕西。 【例如】各地都有优势产业 最新统计资料显示,二00九年一至六月,陕西果 品经报检出口三十一点五二万吨,比金融危机爆 发前的二00八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五点四三,其中 鲜果报检出口十二点八一万吨,同比增长百分之 一点一六;浓缩苹果汁报检出口十八点七一万吨 ,同比增长百分之八点五七。 陕西省果业局专家表示,二00七年陕西苹果 汁出口均价达每吨一千一百七十一美元,目前国 际市场浓缩苹果汁均价

11、每吨为八百二十五美元。 该价格有利于地处内陆的陕西开拓更大的国际市 场。结合山西特色产业 开发相关职业教育选修课程 山西省确立了粮、畜、果、菜四大特色农 业主导产业,形成了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 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蔬产业区、东西两山 杂粮干果产业区三大优势区域格局,全省 农业结构调整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品 牌、效益型转变。 例如山西红枣山西红枣已经有4000多年历史,在全省分布 面积极广,种植规模、产量位居全国第一, 有260个品种,目前有7个地市,600万直接 或间接的从业人员在从事红枣种植、加工、 推广销售等工作。红枣是我省农业的四大支 柱产业之一,产量约占到全国的1/4。从市场情况来看,我

12、国枣果总产约占 全世界总产的98%,基本上属独家生产供应 出口国。在国际市场上1吨鲜枣相当于30吨 苹果或10吨核桃的售价,并且货源奇缺,供 不应求。在欧美市场上,每个枣果的售价竟 达1美元。因此,大力发展鲜食枣果出口, 潜力很大,商机不容置疑。枣饮料、枣酒、 枣醋、枣酱、参杞枣、干鲜枣等发展很快。 根据产业结构变化开发选修课 以农作物种植为主的农业比重不断缩小,畜牧业 、渔业比重持续上升。 1978年至2008年山西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例如辽宁初中绿色证书选修课 选修课的教学模块,以多样、简捷、灵活、开放 、实用、通俗、短平快为特点,供各地、每一学 生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自身需要选择: 经

13、济作物、经济动物、中草药、枸杞子、牛蛙、 林蛙、七星鱼、甲鱼、养虾、鳗鱼、烟草、茶叶 、蚕桑、食用菌、养羊、养蝎、养蛇、小尾寒羊 、兽医、宠物医诊、人参、农村会计、家庭理财 、农村合同仲裁、社区管理、家庭装修、烹饪、 裁缝、文秘、外语、传统工艺、家用电器、食品 加工、运输业、汽车驾驶、家政服务、农村旅游 、美容美发、摄影书画等 四、通读教材把握课程教学的内涵与教育目的(一)紧紧抓 住“人生-职 业-理想- 生活”的主 线,提升 学习动机(二)教学中 灌输“热爱家 乡,建设家 乡”的基本 意识(三)帮助 学生克服 自卑心理, 树立服务 意识(四)教学中 强调过程 的实践性(五)使用教 材注意对

14、实践探索 与创业精神 培养(一)紧紧抓住“人生-职业-理想-生 活”的主线,提升学习动机 教材第一单元的序言是全书的教学目的, 要提升受教育者对学习长远价值的认知, 与自身的生活,人生历程紧密结合,激发 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积极 性。例如 第1单元 开头序 “我的理想”这个题目,从小到大 写作文不知写了多少次;懵懂童 年,“我的理想”不知变了多少回 。尽管是个老掉牙的话题, 但 每到人生转折点,我们都应该问 问自己:我的理想是什么?我将 到哪儿寻找我的梦想、实现我的 理想?城市的繁华令人向往,家 乡的田野也充满希望,年轻的你 ,无论去往何方,无论将在哪一 片热土上挥洒青春,只要用心

15、、 努力,都将拥有精彩的人生。本 单元,我们将一起了解劳动力转 移的基本形式和劳动力就业途径 ,为你的寻梦之旅助一臂之力。 ”(二)教学中灌输“热爱家乡,建设 家乡”的基本意识 教材中始终贯穿着”离土不离乡”的新的就业 理念,鼓励学生大胆走出去,开辟新的就 业天地。 这是解放农村孩子思想,鼓励他们大胆走 出去就业的教学活动,因此整个体系都围 绕着怎样走出去,如何做是正确等内容展 开教学。例如 第1课 劳动力 转移的 基本形 式 劳动力的产业转移: “离土离乡”的转移,“离土不离乡”的转移,“ 离乡不离土”的转移,“不离土也不离乡”的 转移。 “农业是一个大产业,延长农业的产业链, 将农业向产前

16、、产后延伸,就会造就出与 农业有关的众多岗位,如产前的种子、化 肥、农药和产后的农产品销售岗位,产前 、产中的技术服务岗位,农产品销售中的 运输、搬运岗位等,这些都是劳动力“离土 不离乡”的有效转移途径。” (三)帮助学生克服陌生心理, 树立就业意识 教材的主要技能部分,介绍了城市生活中需求量 大,服务要求高的主要行业,因此通过技能操作 过程介绍,帮助学生了解新的领域,树立就业意 识。 教学中要注意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克服来自农 村只能做低贱的服务工作的不正确的心理,树立 社会分工不同,但都是为他人服务,人与人的区 别不在于岗位是什么,而是在岗位上做得如何, 树立服务第一的意识。例如课程体系安排 第四单元 从 业常识 第8课 建筑工人常识 第9课 机械工人从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