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56支民族介绍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123866 上传时间:2018-08-18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6.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56支民族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中华56支民族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中华56支民族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中华56支民族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中华56支民族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56支民族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56支民族介绍(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俄罗斯族阿昌族白族保安族布朗族蒙古族汉族彝族布依族苗族藏族朝鲜族瑶族壮族哈尼族土家族侗族回族达斡尔族傣族德昂族东乡族独龙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高山族哈萨克族赫哲族基诺族京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拉祜族黎族傈僳族珞巴族满族毛南族门巴族仫佬族纳西族怒族普米族羌族撒拉族畲族水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土族佤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锡伯族仡佬族裕固族我国的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 、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 北、海南等省、区。人口为 8940116人。苗族使用苗语,属汉 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人 民创造了丰富多采、风格独特的 民间文学和艺术。民间文学主要 有诗歌和传说故事,多以口头传 说流传至今。诗歌一般是五言体 ,间有七

2、言体或自由体,大多只 讲调而不押韵,一般曲调简单, 变化不大,节奏也不太严格,篇 幅长短不拘,分别为古歌、理词 、巫歌、苦歌、反歌、情歌和儿 歌等。 苗族苗族服饰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以各种银饰为主要佩饰,这构成了苗族身 体佩饰的一大特色。在他们眼里,银饰不仅可避邪的神物, 更可给人带来吉祥幸福。银饰同时也财富的象征。所以,苗 家少女全身上下的佩饰清一色都是银饰,重的可达 8 10 公斤,其银饰种类繁多,造型奇特,工艺精致,在中国各民 族中是首屈一指的。苗族姑娘胸前大都佩戴着硕大的银锁, 银锁是苗族银装中的主要饰物,制作得十分精美,银匠在压 制出的浮雕式纹样上錾出细部,纹样有龙、双狮、鱼、蝴蝶 、绣

3、球、花草等。银锁下沿垂有银链、银片、银铃等。银锁 又有 “长命锁“、“银压领“等名称,苗族姑娘从小就佩戴,意 在祈求平安吉祥,直到出嫁后方可取下。 苗族踩花山 苗族踩花山,是他们在正月里过的一个传统民族节 日。踩花山的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有组织的斗牛、斗画 眉、吹芦笙、爬花杆等吸引着人们。爬花杆是苗族人特 有的娱乐活动,在花山场上高高地竖立着一根10多米长 的花杆,花杆上装饰看绿叶,所以又称其为花树。花杆 原是苗族人祈祷生儿育女的供物,后来渐渐地成为踩花 山活动中最吸引人的中心活动。在花杆下聚集着许多青 年男女,他们有说有笑地观看爬花杆表演。爬花杆的小 伙子,腰扎彩带、头束布帕,面向花杆,手脚并

4、用地向 上攀,不一会儿便登上杆顶。一松手,刷地就滑回地面 ,赢来了阵阵喝彩声。最精彩的是倒爬杆,只见爬杆者 背贴花杆,双手向上反扳,于是头朝下脚在上,一纵一 纵地向上跃,一眨眼的工夫就到了杆顶。有的表演者还 在爬杆时吹芦笙,他们在各种姿势下都能吹芦笙,看上 去十分精彩有趣。踩花山活动中谈情说爱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爱情 是从唱歌开始的,一群小伙子和一群姑娘对歌,他们一 唱一和用歌声互相提问、互相了解,逐渐地变成了一个 个小伙子与一个个姑娘的对唱,他们开始互相倾诉爱之 情,就在这个节日里又有一些有情人终成眷属。 苗族姐妹节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接连3天, 是贵州省清水江畔苗族的传统节日- -姐妹

5、节。姐妹节的最大特色就是要 吃姐妹饭。过节那天,家家都吃姐 妹饭。姑娘们的心意也都藏在了这 姐妹饭里。:姑娘们用手帕或篮子装 好姐妹饭,送给两天来陪伴她的小 伙子。小伙子打开饭包,如果姐妹 饭上放着一对红筷,表示姑娘喜欢 他,愿意与他交朋友;如果只有一 支筷子,是姑娘婉转地暗示小伙子 ,不要再单相思了;如果姐妹饭上 放着辣椒、葱、蒜,则表明姑娘不 喜欢他,知趣的小伙子就该转移目 标了;如果姐妹饭上放着树叶和松 针,那是告诉小伙子至少还有希望 ,小伙子应该买些绸缎或丝线送给 姑娘,加强联系和了解。朝鲜族 朝鲜族生活在我国东北同朝鲜民主 主义人民共和国毗邻的长白山地区 。这里群山耸立,峡谷纵横,风

6、光 绚丽,山的主峰白头山是我国 东北地的第一高峰,海拔2744米。 著名的旅游胜地天池宛如一块剔透 的碧玉,镶嵌在顶峰上,传说每年 都有天上的仙女来这儿沐浴。天池 北侧有一个瀑布,浩浩清流悬空而 落,犹如白练垂天,银龙飞舞。长 白山脉是鸭绿江、图们江和松花江 的发源地。奔流不息的海兰江、布 尔哈通河、嘎呀河、珲春河、古洞 河等碧波如染、婉蜒回环,滋润着 长白山麓的广大地区。这山灵水秀 的地方,就是朝鲜族的家乡。 朝鲜族的村落,多位于山坡下的平地上。村内房 屋的建筑面向东南、南和西南。有瓦房与草房, 房墙外多刷白色。房内一般分寝室、客室、厨房 和仓库等。室内有平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 近年来家

7、庭中的陈设日渐讲究。朝鲜族人民非常 讲究礼节,注重卫生,尤忌随地吐痰。房子、餐 具、衣被等都很整洁。 朝鲜族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等。清明上坟添土,中秋除草,并进行祭祀,以 示对故人的哀思。此外还有3个家庭节日,即:婴 儿诞生一周年,“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 ”(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后两个喜庆日,子 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寿、祝福。 朝鲜族的主要食粮一般是大米、小米,京渍(即辣泡 菜)是不可缺少的菜。喜爱吃打糕、冷面、大酱汤、 辣椒和狗肉。现在不少人学习汉族烹饪技术。 冷面辣白菜打糕朝鲜族比较喜爱素 白服装。妇女服装 为短衣长裙,叫“则 高利”和“契玛”。男 子

8、服装为短上衣, 外加坎肩,裤腿宽 大。外出时多穿斜 襟以布带打结的长 袍,现在改穿制服 或西服。 朝鲜族人民具有悠久而优美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尤其是能歌善舞 ,节日或劳动之余,都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伽椰琴弹唱 、顶水舞、扇子舞、长鼓舞、农乐舞等都是受人喜爱的传统歌舞节 目。朝鲜族舞蹈优美典雅,其舞姿或柔婉袅娜,如仙鹤展翅,如柳 枝拂水;或刚劲跌岩,活泼潇洒,反映了明朗激昂与细腻委婉、含 蓄深沉的民族性格。 朝鲜族歌曲具有旋律流畅、婉转、明朗的特点。著名的歌曲有大合 唱长白之歌、独唱闺女之歌等,著名的民歌有桔梗谣 、阿里朗、诺多尔江边等 扇子舞长鼓舞彝族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

9、 的民族之一,崇尚黑色 ,主要分布 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 自治区的西北部 ,四川凉山彝族自 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新中 国成立前大凉山及云南小凉山彝族地 区还保持着奴隶制度,分兹莫、诺伙 、曲诺、阿加、呷西五个等级,其他 地区基本上都处在封建地主经济发展 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改革 ,摧毁了封建制和奴隶制。先后建立 2个自治州、4个自治县,与哈尼族 联合建立1个自治州,并与哈尼、回 、苗瑶、傣、壮、记佬等族分别联合 建立7个自治县。 彝文典籍浩繁,现已整理出彝文文献 西南夷志、勒布特依。叙事长诗 阿诗玛、阿细人的歌等,在彝 族地区长期流传。 一夫一妻制。实行“抢婚”。由

10、男 女双方事先约定好时间,由男家 派人骑马来抢新娘。被抢的姑娘 大叫时,女方家亲属出来追赶, 而新娘最后被抢走。或者有的是 ,女方在男方家迎亲人进门时, 用凉水、锅底、棍棒等突然袭击 ,在一场打逗后,再待以酒肉, 让迎亲的人把新人接走。 大、小凉山都实行火葬。彝族人 很重视死者的灵牌,灵牌用一根 一寸多长的竹子,外面包白羊毛 ,再缠上红线,放入长5寸的木 棒中事先挖好的槽里,再用麻纰 缠绕,削尖木棒的两端插入竹篦 中即可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 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 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 日。每到火

11、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 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 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 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 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 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 娶亲调、哭丧调等。彝族乐器有 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 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 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 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 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 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 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 、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 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 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

12、有的 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 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 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 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 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 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 、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 银及玉石做成。 傣族 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 傣族人民的节日多与宗教 活动有关,主要有关门节 、开门节、泼水节等。关 门节约当夏历六月中旬, 开门节约当九月中旬。从 关门节这天到开门节的三 个月内,为一年中宗教活 动如礼佛、听佛爷讲经等 最多的时期,老年人更为 频繁。开门节后,才恢复 节日前的正常生活。泼水 节为傣历新年,约当夏历 清明后10日,届时

13、举行泼 水、赛龙舟、放高升等活 动,为每年最盛大节日。 人口为1858063人。 民族概况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 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 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 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 保山、南华、元江、昆明、 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 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 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 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 数为1858063。使用白语,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大 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 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过“ 焚文”(白文),即所谓“汉 字白读”。 白族的先民,史称“滇焚”、“叟”、“ 爨氐”、“白蛮”、“白人”、“民家” 等。纳西族称之为“那马”,傈僳族称之 为“勒

14、墨”。本族自称“焚子”、“焚儿 子”、“白尼”、“白伙”,意为焚人或 白人。早在新石器时代,洱海地区已有居 民生息繁衍,过着半穴居生活。秦汉时期 ,洱海地区同内地关系日益密切,公元前 109年,西汉王朝向这里大批移入汉民,将 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这里。东汉时改 属永昌郡管辖。唐朝在此设立姚州都督府 。后建立了以彝、白族先民为主体的南诏 奴隶制政权。又于907年,建立了以白族段 氏为主体“大理国”,并与宋朝以臣属关 系相处。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 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明朝改 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清代继续延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 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15、 服饰饮食民居宗教节日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大 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 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 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 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 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 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 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 ”;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 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 、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 ,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 ,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平坝地区白族人民主食稻米、小麦, 山区的则以玉米、养子为主。白族人 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 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 ,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

16、”或 “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 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 之。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饮食民居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 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 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 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 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 、“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 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 一起。 宗教信仰白族崇拜相当于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本主有的是自然神 ,有的是南诏、大理国的王子,有的是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 佛教约于唐代晚期盛行于洱海地区,最初传来的是“婆罗门” 和瑜珈密宗,密宗僧人称“阿闺黎”,所以又?名“阿阉黎( 阿叱力)”教。元明以后,内地禅宗传到大理,佛教寺院遍布 各地,使洱海地区很早就有“古妙香国”的称号。重要节日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 佳期。每年夏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 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 ,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明清 时期,川、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 新中国成立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