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课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104644 上传时间:2018-08-18 格式:PPT 页数:156 大小:4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法制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56页
中国法制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56页
中国法制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56页
中国法制史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56页
中国法制史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法制史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法制史课件(1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法制史 一、中国法制史研究对象 “法制”一词的现代含义一般有二种: 1泛指国家的法律制度 2指基于国家的法律制度而建立起来的 社会秩序 礼记月令:“是月也,命有司,修 法制,缮囹圄,具桎梏,禁止奸”。 商君书 君臣:“法制明则民畏刑。 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 。 韩非子 饰邪:“慈恩听,则法制毁 。” 中国法制史是一门以历史上各种类型法 律制度的产生、发展变化规律及法律制 度的本质、特点为其研究对象的科学 二、中国法律制度经历的发展阶段及各 发展阶段的特点 奴隶制法律制度封建制法律制度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法律制度新民 主主义时期的法律制度社会主义法 律制度 奴隶制法律制度 轨迹

2、:形成于夏,发展于商,完善于西周,瓦 解于春秋。 特点: 1奴隶制法由礼和刑二个方面组成 2社会主要的生产承担者奴隶被排斥于法律关 系的主体之外 3法律以维护等级统治作为整个社会的法制基 础 4法律内容对广大民众不公开封建制法律制度 轨迹:形成于战国,发展于秦汉,成熟于隋唐,明清达到顶峰, 解体于清末 特点: 1封建统治者在立法上把社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农民也作为法律 关系的主体 2法律公之于众 3汉时主张“德主刑辅”,使礼法合流,到隋时进一步把儒家的伦 理道德法律化,从而使礼入于刑 4法律把家庭的父权统治作为进行国家统治的基础,视“忠”、“孝” 为一体 5封建统治者习惯于用礼及超经济的刑罚手段

3、来调整民事法律关 系 中华法系: 以中国的封建法律为体系,以唐代法律 为代表,以礼法结合为根本特征,以中 国为中心,其影响范围及于东亚各国的 法律体系。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法律制度 特点: 1统治阶级继续以封建的伦理纲常作为立法、 用法遵循的原则,同时又大量地引进资本主义 的法律制度 2法律在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同时,也维护帝 国主义的侵略权益 3法律制度披上了“宪政”、 “民主”的外衣而行 专制独裁之实。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法律制度 特点: 1法律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2司法机关是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前提下建 立起来的 3法律制度的内容决定于各革命阶段的性质、 任务及中国共产党在各革命阶段的方针

4、政策 4法律制度适应革命战争及急风暴雨式的群众 运动的要求 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特点: 1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基本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 根据地的法律制度为基础 2国家的立法及司法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维护“ 四项基本原则”为根本前提 31976年前国家法制客观上由法律制度和有组织的群 众政治运动相辅相成 4随着社会主义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法律制 度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健全完善的曲折过程 法律制度的共同特性 1法律制度是统治阶级干预经济基础的 最直接的手段 2法律制度能否有效确立,决定于在国 家生活中起支配作用的政治力量的守法 状况 3法律制度的民主化是法律制度发展的 共同趋势 夏朝与商

5、朝的法律制度 夏朝与商朝的法律制度 夏朝:前21世纪前16世纪,经历了 四 百多年,共十四世,十七王。 商朝:前16世纪前11世纪,经历了 六 百多年,共十七世,三十一王。 一、夏商法律的形式和主要法律 (一)法律的形式 1.习惯法 2.制定的法律 3.作战前王发布的誓词和军令 4.王和权臣的命令、文告 (二)主要法律 1.夏朝的法律禹刑 2.商朝的主要法律 1汤刑 2官刑 3车服之令 4“民居”之法 二、夏商法律的内容特点 (一)夏朝法律的内容特点 1.保证夏王统治权威的不可侵犯 2.保证军事行动的进行 3.惩处官吏的渎职行为 4.颁布禁令保护生活资源 (二)商朝法律的内容特点 1.以法律作

6、工具来动员及监督百姓进行对夏的 讨伐战争 2.以刑罚镇压百姓反抗不顺服的行为 3.监督官吏遵守法纪及等级之礼 4.确保家长统治权威而设立“不孝”罪 5.在婚姻制度上维护一夫一妻制 6.维护由“兄终弟及”到“嫡长继承”的继承制度 三、夏朝和商朝的刑罚种类 (一)夏朝的刑罚种类 1.五刑(辟、膑、宫、劓、墨) 2.孥(罚为奴隶) 3.赎刑(主要用于疑罪及规定免 用肉刑的人) (二)商朝的刑罚种类 1.沿用夏朝的“五刑” 2.“胥靡”刑 3.“放”刑 4.“劓殄”刑 5.法外酷刑 (炮烙之法、醢、脯、剖心) 四、夏朝和商朝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构 夏:中央审判官为“大理” 商:中央专职审判机构为“

7、司寇” 夏朝和商朝在“大理”和“司寇”下设 有“正”和“史” (二)审判制度 1.商朝重要案件和疑难案件的审理 2.“天罚”与“神判”制度 (三)定罪量刑的特点 1.夏定罪量刑的特点是同族内部比较宽简 1对疑罪在处罚上从轻 2主张根据故意过失等方面方面的标准 来定罪量刑 3主张对首恶及胁从者实行不同的刑罚 4主张刑杀不要株连子女 2.商朝定罪量刑的特点 1只有犯意而无犯罪事实就不认为犯 罪,处罚一定要根据犯罪事实 2在量刑上,定罪时可重可轻的,从 轻;宽免时可宽可严的,从宽 西周的法律制度 一、西周的立法 (一)西周的法律形式 1.礼 2.国王的军令、训词及权臣的命 令 3.前朝或上代的审判故

8、事 4.国家制定的各种刑书、法典 (二)西周的立法 1.制“刑”(九刑、吕刑) 2.制“礼” 3.礼与刑的关系 1礼与刑的形式不同,但都具有法律效力, 都为维护奴隶主的统治秩序服务 2礼偏重于典章制度与道德内容的正面规 定,而刑偏重于惩罚既已犯罪的处罚规定 3礼有强大的社会约束力和道德约束力,但 还要通过刑的强制力来保证实施 二、西周的法律内容 (一)固定了奴隶主阶级的宗法等级 统治 (二)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所有权,并 保护社会的经济 (三)维护奴隶制的婚姻家庭制度 三、西周的刑罚制度 (一)西周的刑罚种类五刑、奴刑、髡刑、苦役教改(圜土、嘉石)、死刑的轻重不等形式(二)西周刑罚适用的原则1.在

9、“礼”与“刑”的适用上贯穿“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特权原则2.以“八辟”宽宥官吏贵族的刑罚 “八辟”: 西周关于官吏有罪议处刑罚时予以减轻或宽宥的制度。 “八辟”优待 的是八种人:一是王的亲属,二是王的故友旧交,三是有德行的贤人, 四是有治国才学本领的能者,五是有大功劳的人,六是属高官显爵的贵 人,七是勤苦有劳绩的人,八是前朝帝王的后裔。 “八辟”专门附在管理 官吏的“邦法”上使用,庶民不得享有此项特权。3.贵族和官吏在处刑上享有特权4.区分犯罪的过失与故意、惯犯与偶犯5.在刑罚上有老幼不加刑的原则6.允许进行某些正当防卫 四、西周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构 审判机关的设置: 中央的专职司

10、法机构是司寇 地方的专职司法机构是士和师 审判机构的特点: 政刑合一,行政长官兼行审判权 (二)诉讼制度 1.诉讼与受理制度 1诉讼一般要求“两造具备” 2在诉讼上维护宗法等级原则 3西周民、刑事在概念上已经初 步得到区分 4从禁止妄讼出发实行讼费制度 2.上诉与直诉 (三)审判制度 1.基本制度 2.防止司法官吏武断专横错判案子 的制度 3.规定追究司法官吏违法审判的罪 责 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 一、春秋时期各国法律制度的特点 (一)主要立法 1.楚国的仆区法 主要用来对付隐匿逃亡人的 2.晋国的被庐法 规定官司的职权和等级名位 3.晋国的常法 4.范宣子的刑书 常法 公元前621年,由晋襄

11、公执政大臣赵盾制 设。这是部较完备的综合性法典。其内 容是:制定章程、修订法律、清理诉讼 案件、督察逃亡、使用契约、恢复等级 制度、重建官职及选拔被屈居人材等方 面,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意志。 (二)春秋立法的特点公布成文 法 1.铸刑书(子产) 2.制竹刑(邓析) 3.铸刑鼎(赵鞅) (三)春秋时期法律内容的特点 1.法律以对付逃亡和镇压盗贼为主要 内容 2.法律有限制奴隶主贵族权力的内容 3.法律有保护所有权的重要内容 4.滥用刑罚,加强镇压 (四)司法制定的特点 1.各国都加强了司法机构司寇的职 能 2.在诉讼中曾出现代理人及法律顾 问的制度 二、战国的法律制度 (一)主要立法 魏国:魏宪

12、 魏国:李悝的法 经 韩国:刑符 法经 李悝在参考其它各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 的,共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 、杂法、具法。以惩治盗贼为中心,全 律其他各篇也是围绕这个中心而编制和 排列,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二)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1.法律以暴力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 治统治及封建所有制 2.法律通过刑罚保证国家奴隶的来源 ,以维护残余的奴隶制 3.法律维护封建的等级制度 4.在婚姻制度上,基本是维护从前奴 隶制时期的婚“礼”(三)刑罚和司法制度 1.刑罚制度 1主要刑种:黥、劓、刖、宫、大辟 2出现了以服劳役为主要内容的刑种 徒刑 城旦、鬼薪、公人 2.司法制度 1司法机关 A.廷尉 B.御史 C.地方司法机关实行政刑合一 D.专职掌管律令的官员法官 2举告制度 秦朝的法律制度 一、秦朝的立法 (一)秦朝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