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隐士作家的自由价值观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10250 上传时间:2017-08-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代隐士作家的自由价值观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宋代隐士作家的自由价值观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宋代隐士作家的自由价值观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宋代隐士作家的自由价值观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宋代隐士作家的自由价值观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代隐士作家的自由价值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代隐士作家的自由价值观(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宋代隐士作家的自由价值观隐士是士之不仕者,虽然只是少数,却能代表人类对自由独立的生存理想的追求。自由是个智慧含量较高的概念。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类行动的绝对自由并不存在。庄子逍遥游中象征自由理想的鲲鹏也须御风而飞。如果“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自由之飞就不能实现。有凭借就意味着有限制,就不能说绝对自由。但是,从精神体验的意义上说,自由在人类的生存活动中随时都可能获得。自由并不体现在人生的目的中,因为永远也没有终极的、绝对的自由。自由是人类生存的关系形态,是历史的、具体的、多方面的。比如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婚姻的、思想的、文化的、等等。而哲学意义上的自由,通常是指人在自然、社会

2、的种种关系中认识和把握必然,适应或改变必然的意志自主的方式和程度。做为文明理想的自由,并不是动物式的蒙昧无知的随心所欲,而是理智状态下的心志自主,是在所处关系中最高程度的自觉适应。斯宾诺莎认为万物都是必然的,他在其代表作伦理学中提出“自由只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和遵循” ,他称这种“认识和遵循”为“自决” ,进而提出“我们有几分自决,便有几分自由”的命题。康德也曾有过这种自由之论:“再没有任何事情会比人的行为要服从他人的意志更可怕了”2。自由就是意志自主。这是人类永远的追求。本文以此为逻辑起点,研究宋代隐士的自由价值观,看他们是如何看待自由与不自由的?自由对他们有何价值?他们是如何选择并利用自由去创

3、造文化的?这一切于当代和未来的文化有何意义?一、宋代隐士对前代不自由观的扬弃人类的不自由是社会性的,存在于个体人生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历史性的,存在于个体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始终。古代隐士最欲挣脱的,乃是仕途和君权对士人的束缚。庄子是中国古代自由士人的一个典型,他把仕途和君权的约束称为“羁”3,其内涵大约有:第一、君对臣的役使:“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4。第二、君对臣的杀戮:“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身不免乎戮”5。第三、名利权势对心的奴役:“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是天之戮民也”6。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列举自

4、由人对世俗“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钓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危坐一时,痹不得摇,性复多虱,杷搔无已,而当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四不堪也;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已为未见恕者所怨,至欲见中伤者,虽瞿然自责,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如此,五不堪也;不喜俗人,而当与之共事,或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万机缠其心,世故烦其虑,七不堪也。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

5、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此甚不可二也。这九条皆自由人难以忍受者,虽不全出于仕途,但主要是针对仕途而发。陶渊明把仕途比作尘网、鸟笼、鱼池、樊笼7。从他的感世不遇赋 、 闲情赋和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约略可知他对人在仕途之不自由的厌烦主要有三:一是没有“葆真”的自由。在他看来,社会已经“真风告逝,大伪斯兴” 。二是没有实现意愿的自由。 闲情赋之十愿皆不得尝,可谓“无路之不涩” 。三是“心为形役” 。仕途凶险, “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 。人在仕途既不能任性适情地生活,又要身不由己地做违心的事,比如“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8之类。以上三人的体会基

6、本可以代表古代隐士的仕途不自由观,要言之:生死不由自主;自由意志难以实现;思想和言论受限制;个体人格不能独立自守;少了闲暇,多了忙碌。但还有一条他们没谈到,那就是通往仕途之路首先就不自由。自汉代设科考,唐代形成科举制度以来,读书人的第一不自由便是为应举而读书。这是一个漫长的约束过程,多数人或许并不觉得不自由,但对于一些生性疏淡放纵的自由文人来说,这样的读书生涯却是难以忍受的。比如天才的自由人李白,就不愿受这种约束。宋代隐士中许多人都是终生不事举业的。宋代隐士借鉴庄子的自由精神做为隐居不仕的基本理念;借鉴其相对论思维以坦然看待贫富贵贱、荣辱穷达等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取其快意原则以乐观地生活,而

7、不取其弃圣绝知、返归朴野、形同槁木、心如死灰等过于极端的观念或态度。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以文化活动充实其隐逸生活,充实自由心灵,从而使生命价值文明化。嵇康过于愤世嫉俗,思想和言论过于激烈,不知自我保护,招来杀身之祸。这也是宋代隐士所不取的。他们取竹林名士的“任自然”和人格自守精神,而对其“越名教” 、放浪形骸甚至近乎自毁,则持分析和保留态度。宋代隐士之“越名教”一般只限于不仕,而其修身、持家、德化乡里、传播文化等,基本还是遵循正统儒家立德、立言的信念。宋代隐士普遍具有道德自律精神,因此常被乡人视为道德楷模,被地方官荐为“八行” 、“贤良方正” ,被朝廷树为淳风俗、息贪竞的典范。这是宋代史、志中的

8、隐逸传有别于魏、晋的重要主题之一。陶渊明是宋代隐士最愿效法的楷模。他的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不苟且以求富贵,不畏贫而干利禄,清高守志,淡泊明心,就雅避俗,从容乐道等等均为宋代隐士所心仪。但宋代隐士在与仕宦人物交往方面一般都很通达,不像陶渊明那样避世疾俗。陶所激赏的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他们也不取。他们不入仕但并不鄙视仕途之人。他们也和官宦交往,寻求的不是势利,而是文化知音。这也体现了宋代人文精神的宽厚通达。二、宋代隐士选择了哪些自由自由是个历史性的范畴。就社会而言,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自由范围和尺度;就个人而言,不同人有不同的自由价值观。宋代隐士放弃功名利禄,归隐山水田园,所寻求的自由大致有

9、如下几方面。1、学业自由不习举业,学其所乐。科举是规范自由生命的有效途径。因此文人对自由的追求首先就表现为对举业的反叛。这种反叛不同于非文化人的止于蒙昧,而是摆脱功利性学业,将读书为学的行为解放到学其所乐的相对自由的文化天地中去。换句话说,就是以放弃科举入仕为代价,换取个人学习行为的自主选择。先说放弃。在我检索出的 378 位隐士中,有记载曾习举业并参加过各级科举考试者共69 人,其中有未第而隐者,有及第后却不愿作官而归隐者,这类隐士约占隐士总数的六分之一左右。这就是说,绝大多数隐士都不是不得已而退隐者,而是根本就无意举业、甘愿不入仕途者。比如宋史隐逸传“不求闻达”的杨慤、魏野, “不为章句”

10、的林逋、王樵;宋元方志丛刊所收至顺镇江志中“高尚不仕”的李迥, “鄙王氏之学,耻赴科举”的蒋璯, 弘治徽州府志卷 9“厌训诂章句声病帖招之事”的吴豫等。隐士之于人生,以求真无伪为首要,而一切举业均有规范人生之义。个体人生在仕途规范面前,总难免有违心屈志之感。不要说科举制度的后期,就是唐、宋时代,举业也是读书人的两难选择功利与自由不可兼得。隐士之不同于常人,正在于勇敢地放弃功利走向自由。如同嘉靖福清县志续略卷 11 隐逸序所云:隐重身心,逸见遐迩,或乐守清贫,或荣遗轩冕,或混迹耕渔,或潜心江海,唯志之我从,亡名之自顾。9再说那 69 位习举业应科考者,他们中“屡试”者也是少数。许多人习举业并非自

11、愿,如何群“虽业进士,非其所好也”10。这 69 人中,有 32 人一试不中或并未应试就弃而隐居了。对他们来说,习举业或为应付别人的一份期待,或为履践世俗人生中一个不得不走一走的过场,或为证实一下自己有没有一举而为天下知的机遇,等等。总之,举业实在太令他们辛苦而且委曲了。加上他们所偏爱的文化传统又总是鄙夷王侯功利而高尚隐士清流,总把求仕干禄之举视为营营苟苟。于是他们一试不中即拂袖而去,或虽已中第也不惜放弃。他们中还有人认为举业是对生命的摧残,比如至顺镇江志卷 19 中的黄虒,赴乡举时见一考生仆地而毙,遂绝意仕进,自号闲止居士11。这在多数孜孜以求仕禄的文人看来,不免过于偏激,然而这种重自由甚于

12、重功利的价值观,正是隐士之所以被视为高尚的原因之一。再说换得的学业自由。隐士是士人,他们弃举业却不弃学业。弃举业后,就得到了学其所乐的自由。一般说来,经史百家、文学艺术都是他们乐学的范围,当然每个人的兴趣并不一样,但好学是其共同点。仅以宋史隐逸传所录 49 人为例,无明确学行记载的只有郭京、吴瑛、杜生、顺昌山人、安士通五人,其中郭曾以布衣被皇帝召见,吴做过官,杜读过书,顺昌山人“士君子也” ,安曾因“献书”而被“荐士” 。看来都不是白丁。其他 44 人皆有学行或文学记载,如“力学” 、 “好学” “博学” “好著述” 、 “善歌诗” 、 “喜经学” 、 “尤精于易 ”等等。学业自由是开放思维、

13、解放思想的重要前提,是隐士放弃举业换来的第一份精神自由。这份自由对于滋养隐士乃至宋代文化、学术、文学艺术的创造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2、休闲娱乐的自由隐士弃仕后,就有了闲暇。闲暇对自由士人的意义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获得了自主地选择适性怡情的休闲方式和娱乐内容的机会和权利。且看两例隐者自述:道学隐士邵雍寄谢三城太守韩子华舍人诗云:蓬蒿隐其居,藜藿品其飡。上亲下妻子,厚薄随其缘。人虽不堪忧,己亦不改安。阅史悟兴亡。探经得根源近日游三城,薄言尚盘桓。当世之名卿,加等为之延。或清夜论道,或后池漾船。数夕文酒会,有无涯之欢。十月初寒外,万叶清霜前。归来到环堵,竹窗晴醉眠(全宋诗册七,页 44554456)

14、隐士傅公谋尝作小词曰:草草三间屋,爱竹旋添栽。碧纱窗户,眼前都是翠云堆。一月山翁高卧,踏雪水村清冷,木落远山开。唯有平安竹,留得伴寒梅。家童开门,看有谁来。客来一笑,清话煮茗更传杯。有酒只愁无客,有客又愁无酒,酒熟且徘徊。明日人间事,天自有安排。 (嘉靖袁州府志卷 9)休闲娱乐的情趣因人而异,如陈抟之嗜睡12;吴瑛之嗜酒13;魏野“开筵想任佳人拥” , “楼船载妓胜仙槎”14之风流梦。但大体说来,隐士的休闲娱乐不外乎游览、社交、清谈、饮酒品茗、吟咏歌诗、琴棋书画、养鹤植竹、养身益寿等等。3、文化创造的自由隐士首先是士人,因而虽不入仕,却大都从事文化活动,比如教授子孙、办学授业、著书立说、文学艺

15、术创作等。这是隐士生命之最具社会价值的部分。儒家以“德、言、功”为人生三不朽价值。隐士放弃功名,在隐居生涯中,多是将心智倾注于立德与立言,从而使人生价值获得较高程度的文化实现。一是投身教育,言传身教以立德。隐士以文化为立身之本,故对子孙及乡里后代之文化教育很重视,他们一般都希望其后代科考入仕。这到底是读书人最实际的归宿,是避免贫贱的正业,也是自身文化价值的间接实现,是自己放弃功名事业的异代补偿。比如林逋以清高著称,但也“教兄子宥登进士甲科”15。林伟自己不事举业,而教子孙皆登科第16。又如嘉靖赣州府志卷 10 载:温革,少业进士,累试不偶。慨然曰:“不得诸外,盍求诸内。不在吾身,当在吾子孙。”

16、宝元中诣阙上书,愿以家资尽市监书。得请,归建楼贮之,辟义馆,凡远迩来学者皆廪之。用是俗习一新。至今颂之。如果说教育子孙是人生无法推辞的责任和义务,那么教授乡里则完全是自觉的文化追求。许多隐士都以教育为事业,为乡里或来自四方的学子们教授经史百家、人伦物理。这些人和领皇粮的官学教授不同。官学教授是一种官职,许多隐士都曾辞去这种官职,而主动在乡里从事教育事业。他们不领官俸,宁愿清贫,虽然也可能获得一点“学费” ,但远远比不上官俸,因而近似“义举” 。比如嘉靖淳安县志卷 12 中的齐龙高,曾入仕为婺州教授,不久辞职归隐,创读书之室名曰相庄,聚徒授学以终老17。隐居教授的文化能量不可低估。比如嘉靖浙江通志卷 41 中的徐存,执经门下者千余人18。 万历福州府志卷 28 中的周希孟,教授弟子七百余人19。戚同文的弟子登第者即达五六十人20。一代大儒朱熹也是师从刘勉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