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介绍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2091162 上传时间:2018-08-1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市“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市“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市“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市“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介绍(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市市“村村通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介绍工程建设经验介绍三百万民众苦战太行八千里路网助推小康长治市“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介绍长治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居太行山之巅,辖 13 个县(市区)、132 个乡镇、3481 个行政村,总面积 13896 平方公里,总人口 319 万。长治市境内 80%为山地丘陵,自古交通不便,山高沟深。当年曹操北征路经此地,面对巍峨的太行山,写下了千古名篇苦寒行 ,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的感叹,道出了行路之艰难。特殊的地理条件在革命战争年代成为抗击日寇的根据地,八路军总部就设在武乡县王家峪村,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指挥战斗,取得了一个又

2、一个胜利,震惊中外的“上党战役”就爆发在这里。改革开放以来,长治市把改善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兴市富民的重要举措,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近两年来,长治市委、市政府和交通部门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全力实施“村村通”工程,仅 XX 年一年就修建通村水泥(油)路 3138 公里,XX 年又在偏远山村修建 1299 公里,使全市3481 个行政村中有 3111 个实现了“村村通” ,通村比例达到了 90%,两年修建农村公路的里程是建国 52 年修建总里程的倍,创出了全国农村路网建设的奇迹。国家交通部部长张春贤、原部长黄镇东、副部长胡希捷、冯振霖、原副部长

3、李居昌和省委书记田成平、原省长刘振华、原副省长杜五安、省交通厅厅长王晓林等领导亲临视察后给予充分肯定,吉林、新疆、湖北、内蒙、河北、陕西、福建及全省各地市 40 多批 6000 余人次前来参观学习后,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人民群众将写有“民之路石” 、 “路在百姓脚下、碑在人民心中” 、 “惠及百姓、利在千秋”等字样的锦旗牌匾自发地送到了交通部门。今年 3 月 30 日,省政府隆重表彰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先进县,我市占到三分之一,分别是壶关县、屯留县、沁源县、平顺县、襄垣县,其中壶关县为“标兵县” 。在实施“村村通”工程建设中,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有以下几点:一、典型引路,及时推广,形成村村通共识长期

4、以来,农村交通条件落后,一直是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 。由于道路交通不便,一些边远山区信息闭塞,通讯落后,农民思想观念陈旧;由于道路交通不便,农民种的农副产品运不出去,卖不到好价钱;由于道路交通不便,许多旅游景点“藏在深山?a href=/2654/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宋词丁保?a href=/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由于道路交通不便,偏远的村庄群众生病得不到及时治疗 ,小病拖成大病,甚至丧失了生命;群众诙谐地说:农村公路晴天“扬灰路” ,雨天“水泥路” ,盼修路、盼致富成为

5、人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要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必须首先解决交通滞后的状况” ,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此都有共识,但由于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这一愿望一直无法变为现实。XX 年,黎城县自逼加压,艰苦奋斗,仅用一年时间,完成投资 3500 多万元,新修通村水泥路 220 公里,新增通水泥路村 167 个,全县通水泥路村数由原来的 50 个增加到 217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黎城县论财力不算是富县,论人口不算是大县,论地形条件不算是平县,论公路基础设施也不能算是好县,能够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实现突破性、跨越式发展,这充分说明,农村公路建设的制约因素最主要的不是经济条件

6、差,自然地理条件差,而是思想不解放,没有开拓创新精神,没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黎城的经验、全市农村公路的现状和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使我们下决心修建通村水泥路和油路。市委、市政府经过充分研究后确立了用一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市 85以上的行政村实现通水泥(油)路的目标。在 XX 年年初的市委八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我们把这项工程列为全市 XX 年的“五场硬仗”之一,在市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又确定为为人民群众办的 10 件实事之一。同时,通过组织到黎城参观,就地召开现场会、动员会以及在全市大造舆论,广泛宣传等措施,有效克服了一些干部群众的畏难情绪,使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集中一年时间实施村村通,

7、不仅是客观需要,而且积极可行,对农村乃至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形成了以下五点共识:第一,村通水泥(油)路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从交通这一角度看,可分为江河经济、海洋经济和路桥经济三大阶段。江河经济属于封建社会以前,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不强,经济发展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在这一时期,一些沿岸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中心往往集中在江河两岸。海洋经济属于资本主义时代,这一时期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资本输出在经济发展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资本输出地和资本输入地都集中在交通方便、信息灵通的海陆集合处,由此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路

8、桥经济属于资本主义后期和后资本主义包括社会主义时代,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沿江河、不靠海洋的内陆地区迫切要求加快发展,内陆地区往往交通不便,经济发展首先需要架桥修路、改善交通,路修到哪里,资金、人才、技术就会流向那里。路桥经济是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举。可以说,二十一世纪就是路桥经济时代,共产党人要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必须顺应世界经济潮流,大力发展路桥经济。第二,村通水泥(油)路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调整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公路结构调整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题中应有之义。公路基础设施由低级路面向高级路面调整,会带来运输车辆结构的调整

9、,会带来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调整。把土路改造成为水泥路或油路,与高速公路、国省道主干线形成网络,就会使农村形成一个开放的市场,有利于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促进流通业的发展,有利于培育优势产业、优势产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从而促进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第三,村通水泥(油)路是实施交通发展战略的需要。交通部公路水路“十五”发展计划确定今后公路建设的重点为国道主干线系统、区域干线公路和县乡公路网络。按照这一发展规划,结合我市经济发展形势和公路建设实际,我们提出了构建“三大路网”的战略构想,一是“大十字”高速公路网。以长治为中心,太原一

10、长治一晋城为南北通道,邯郸一长治一临汾为东西走向,全长 233 公里。二是“四纵四横”高等级公路网。总里程 1118 公里,覆盖了全市主要通道和出口。三是农村公路网。对全市农村公路进行技术改造和延伸通达深度。我们将这三级路网结构分别比做人体的“主动脉” 、 “次动脉”和“毛细血管” 。村村通水泥(油)路就是让“毛细血管”充分发挥作用,只有“血管”通畅, “肌体”才能强壮。第四,村通水泥(油)路是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需要。公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产业,对扩大市场需求、加速经济增长具有强大的推动力。我市具有丰富的石料资源,水泥生产能力相对较强。从我市实际出发,大力实施村村通水

11、泥(油)路工程,仅 XX 年一年就拉动水泥需求 150 万吨,增加税收 XX 多万元,同时带动钢铁、煤炭、建材、旅游等相关产业。第五,村通水泥(油)路是实现群众利益的需要。 “三个代表”的落脚点,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修好路、快致富。黎城县把乡村公路建设作为振兴全县经济的突破口,超前部署,奋力攻坚,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黎城的经验表明,只要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只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再难的问题也能解决,再大的奇迹也能创造出来。二、依靠群众,全民共举,社会协同作战我们在革命老区太行山深处用两年的时间修建了 4400公里水泥路和油

12、路,创造了全国农村路网建设的奇迹。这个奇迹是怎样创造的,最主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的积极性。面对资金紧张、设备短缺、修路材料不足的客观现状,人民群众表现出惊人的战斗力和创造力,他们说:“资金不足精神补、机械不足力气补、水泥不足石头补” 。工程建设中,我们集中采取了三条措施。(一)领导带头,干群同心。全市自上而下都成立了村通水泥(油)路领导机构,各级主要负责人亲自担任总指挥,并在交通局设立了办公室,对工程建设进行督促检查,市四套班子领导多次参加修路劳动,深入工程一线与群众一起抬石头、打石子;县、乡、村各级领导与群众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哪里工程艰巨,

13、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特别是乡(镇)干部,白天在工地劳动,晚上还要研究方案,病例了,打着吊针继续工作。群众感动地说:“这样的干部就像当年的老八路,真是在为老百姓出力办事。他们一来,我们心中有了底,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我们脱皮掉肉也要把路修通修好” 。领导的躬身带动,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群众修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密切了党群关系,增进了干群感情。(二)依靠群众,攻坚克难。全市“村村通”开展以来,我们通过层层宣传发动,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对修路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信心更足,干劲更大。壶关县鹅屋乡地理条件差,是全县的贫困乡。他们发动全乡 3500余人,凭着肩挑手推,连续大干 40 天,硬是把原来 22 公里

14、长的道路路基,由 4 米拓宽到 7 米多,动用路基土石方12 万立方米,人均 16 立方米。平顺县黄坪村党支部书记常苏发,身患肝癌仍带领群众战斗在修路一线,14 岁的女儿心疼父亲,将留了好几年的长辫子剪下了卖了 90 元钱让给父亲买药,可常书发却把钱捐出去修了路。当一条 8 公里的水泥路修成,群众载歌载舞欢呼时,常书发同志却永远离开了他深深热爱的故土,出殡那天,1000 多名群众自发地赶去为他送行。东土池村 69 岁老人赵魁、南倒寺村 71岁老人郭天福,自带干粮,住在工地,打石子、整路基,干部劝他们回家休息,他们说:“我们盼修路盼了几十年,今天终于盼到了。不把路修通决不回家,拼上一把老骨头也要

15、干到底” 。沁源县赵寨村仅有 400 余人,每天参加修路劳动的就有 100 多人,村民贺民治、张劲国、齐新样、田润等 15 个 70 岁以上的老人,每天坚持战斗在工地一线,村民们称他们是“十五老汉赛黄忠,修通大路为子孙” 。牧花园村村民王和会,平时生活缺钱花舍不得卖羊,为了修路,他毅然把羊卖掉,捐款支持修路。沁县东仁村青年突击队员王永红,为多拉一车石头,不慎掉进了 10 多米深的沟里,肋骨折断四根,脾被刺破。武乡县的东坡村由于山高路不通,100 多条光棍娶不上媳妇,听说要修路,他们喊着“修好路、娶媳妇”的口号,组成突击队战斗在最艰苦的地方。襄垣县古韩镇狐燕窝村女支书史婉华,自“村村通”工程开始

16、后,每天坚持在工地与群众一同劳动,在她的带动下,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83 岁的薛光明老人推着小车在工地和年轻人比干劲,就连闺女出嫁的当天也坚持参加劳动。像这样感人的事例还很多。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这场硬仗中的真正英雄,表现出了惊人的力量和强大的战斗力。(三)对口帮扶,社会共举。实施“村村通”工程的难点在贫困山区和边远村庄。XX 年,我们在全市确定了116 个修路困难最大的村,为了解决这些村的修路困难,在鼓励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同时,号召市直有关部门、单位和驻市企业,与这些村进行“一对一”结对子帮扶,各县也采取这种办法,开展富帮穷、先进帮落后的活动。XX 年又对 5 个贫困县进行集中帮扶,帮扶单位不但从技术、资金、机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而且深入工程一线参加义务修路。平顺县石城镇黄坪村是一个有 130 多户、380 多口人的村庄,周围群山环抱,通往外界的唯一出路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山路,遇到雨雪天气村里人出不去,村外人进不来,盛产的花椒、核桃等经济作物堆在家里卖不出去。修一条出村的好路,成为村民们梦寐以求的愿望。市政府办公厅把这个村作为帮扶对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