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学概论》第4章 信息交流与信息传播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2090727 上传时间:2018-08-18 格式:PPT 页数:119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学概论》第4章 信息交流与信息传播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信息学概论》第4章 信息交流与信息传播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信息学概论》第4章 信息交流与信息传播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信息学概论》第4章 信息交流与信息传播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信息学概论》第4章 信息交流与信息传播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学概论》第4章 信息交流与信息传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学概论》第4章 信息交流与信息传播(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信息学概论信息学概论第第四四章章 信息信息交流与信息传播交流与信息传播2主要内容q本章内容提要信息交流的基本概念信息交流的社会功能信息交流的模式和要素信息交流的类型信息传播学概论34.1 信息交流与社会4.1.1 信息交流的概念q信息交流也称信息传播 Communication。q“用任何方法,彼此交换信息。即指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用视觉、符号、电话、电报、收音机、电视或其他工具为媒介,所从事之交换消息的方法。” 大英百科全书q词源:拉丁文commivni “与他人建立共同意识”。q狭义的信息交流:人与人之间通过符号传递信息、观念、态度、感情等现象。(传播学定义)q广义的信息交流:以任何方法

2、或形式,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比如人、计算机、网络实体等等)之间传递、交换或分享任何种类的信息的任何过程。44.1 信息交流与社会q信息交流能力是人类所具有的主要特性之一。信息交流是普 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提高信息交流的能力,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流的渠道和方式。q信息交流的特点信息交流是一种社会信息共享活动。信息交流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信息交流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信息交流成立的重要前提是传、受双方必须具备共通的意义空间。54.1 信息交流与社会q信息交流概念的多方面理解:信息交流是人们对信息的共享。强调传、受双方的参与性、主动性,体

3、现交流活动的双向互动性。信息交流是一种有意识的影响过程。强调传播者的主动作用和交流的实际效果。信息交流是客观事物对某种刺激所做出的必然反应。强调信息交流活动的普遍性,重视其中的反馈现象和交流行为的直接后果。64.1 信息交流与社会4.1.2 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发展阶段q可以认为,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强调的是人类从自身的需要和特定的目标出发所进行的信息的收集、处理、使用(传递)过程。人类依据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改造世界。q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发展以所采用的交流媒介的发展为标记,经历了语言交流时代、文字交流时代、印刷交流时代、电子交流时代和网络交流时代五个阶段。 1. 语言交流时代q语言是人类信息

4、交流的主导媒介。语言产生后,即成为人类社会最重要、最普遍的交流方式。无结构口头语: 4万年前。结构化口头语:1万4千年前。74.1 信息交流与社会q人类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信息的工具,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思维工具。语言使得思想得以表达和传承,智慧得以积累。q语言的开放性:人类语言具有几乎无穷的表达外部世界的潜在能力。q语言的广泛性:语言可以表达人类的几乎所有活动。q语言交流:是一种互动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除了语言内容之外,还附带传递了声音、表情、语气等辅助信息。q语言交流的缺陷:语言工具带有典型的地域性、自发性;语言信息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存在时空障碍(信息保存能力低,交流范围有限,传递距离有限)

5、。84.1 信息交流与社会2. 文字交流时代q公元前4000年人类开始使用文字。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丰碑。由于有了文字,人们可以将有价值的信息记录下来,形成信息的体外载体,从而能够越过语言交流的时空障碍进行信息交流。q我国的汉字,最早出现在仰韶文化晚期刻绘在瓷器上的符号。q书写媒介:钟鼎文甲骨文石鼓文契形文竹木文绢帛(战国)纸(105年) q书写传播的进化方向:识字率;复制率。94.1 信息交流与社会3. 印刷交流时代q在印刷交流时代,运用印刷术大量复制文字信息,并通过搬 运印刷品进行传播。一般认为,中国人早在11世纪就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但形成大规模的文字信息机械化生产则是在 15世纪中叶

6、欧洲工业革命开始后的德国发展起来的。1045年,毕昇,活字印刷。1450年,古登堡,金属活字印刷1562年,第一张报纸:威尼斯新闻报1588年,第一份期刊:奥地利博览会报道1665年,第一份学术刊物: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汇刊1835年,第一家通讯社:法国巴黎“哈瓦斯通讯社”q印刷术的重要性在于使得知识和思想的传播扩散范围更为广 泛、速度更快、成本更低。1944法新社104.1 信息交流与社会4. 电子交流时代q在电子交流时代,运用电磁波技术和电子传输技术进行文字、声音和图像信息的传播,人类的信息交流出现了同步特征。电话、无线电通信、广播电影电视的相继出现不只是信息交流媒介的丰富,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和

7、生活方式也形成了重要影响。1844年莫尔斯发明电报;1866年大西洋海底电缆成功铺设;1875年贝尔发明电话;1895年马可尼发明无线电通讯;1920年世界第一座广播电台KDKA在匹兹堡诞生;1922年BBC开播;1923年上海民营广播电台试播。114.1 信息交流与社会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首次售票公映电影;1936年BBC成立世界第一个电视台;1954年出现彩色电视。5. 网络交流时代q网络交流时代实现了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的全球化。q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网络信息交流提供了技术基础。网络交流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q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把互联网多媒体列为“第四媒体”。q不

8、同阶段产生的信息交流方式之间是共存的关系。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交流方式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124.1 信息交流与社会4.1.3 信息交流的功能1. 信息交流对社会文化结构的影响q“信息交流是社会的黏结剂” 维纳q人类文化的基本结构包括了物质、精神和社会组织三部分。信息交流保持了各个部分的协调结合,形成一个整体,使人类文化得以持续发展。 2. 信息交流对个体的影响q信息交流对个体有社会生活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心理功能的影响。q社会生活功能:主要指传达信息的功能。通过符号,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知识、经验、思想、情感,是群体之间共同生活的需要。134.1 信息交流与社会q心理功能:人类进行信

9、息交流活动的同时体现的也是心理的需要。研究表明,缺乏信息交流的环境会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和神经失调。在持续一段时间不能接受信息、无法与人交流的情况下,人的思维过程明显受到扰乱,智力测验水平严重下降。认知心理学也认为,信息是人类思维的原料,人的思维就是进行信息的加工。q社会心理功能:符号相互作用理论认为,个性是在同其他人的互相作用中形成的,而这一过程的机制是以周围的人们对自己的要求来控制自己的行为的。社会和群体的生活由社会成员的协同作用来维持,这种协同需要通过符号的相互作用来建立。社会与个人通过符号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144.1 信息交流与社会3. 信息交流的社会功能q施拉姆认为,在社会功

10、能方面信息交流具有三个重要的功能:政治功能:政治信息的监视(收集情报),协调(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经济功能:资源及其交易信息的监视,协调;一般社会功能: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信息的传递;公众意愿的了解;娱乐等等。154.1 信息交流与社会q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信息交流的广泛意义上看,它具备的功能包括:获得信息:收集、储存、整理和传播必要的新闻、数据、图片、事实的信息和相关的意见、评论,以便对个人的、周围环境的、国家的和国际的情况获得了解、做出反应和适当的决定;社会化:提供知识的公开积累,使人们能在其生活的社会中作为该社会的有效成员从事活动,并增强人们的社

11、会联系和社会意识,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动力:促进各个社会达到当前目标和最终目标;激励人们的个人意愿和理想;鼓励为实现共同商定的目标而进行的个别活动或社会活动;164.1 信息交流与社会辩论和讨论:为便利达成一致意见、澄清不同观点提供信息;提供有关的事实以帮助人们了解本地和国际问题,并参与公共活动;教育:传播知识,促进发展,培养人的品格,帮助人们获得各种技能和能力;发展文化:传播文化艺术作品,保存历史遗产;开阔人们的视野,唤起人们的想象力,激发创造力;娱乐:通过各种类型的符号传播多种文学艺术作品,使个人和集体得到娱乐和享受;一体化:使所有的个人、集团和国家得到所需要的各种不同的信息,促进人们的相互

12、了解和认识。174.2 信息交流的模式和要素4.2.1 信息交流的模式1. 香农-韦弗模式广义信息交流模式qShannon-Weaver 模式在“通信的数学原理”(C. Shannon, W. Weaver)中首先被提出。一般认为,Shannon-Weaver 模式不仅是最先提出的信息交流模式,直到现在仍然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模式。qShannon-Weaver 模式的缺陷:未能体现接收者的对信息的选择、理解等主动作用;未能体现人与人交往中通常出现的反馈作用。184.2 信息交流的模式和要素2. 拉斯韦尔5W模式q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Harlod D. Lasswell)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

13、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一文中,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这便是著名 的“5W”模式。“5W”模式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5W”模式是:谁(Who)说什么(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对谁(To whom) 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194.2 信息交流的模式和要素q其称谓来自模式中五个要素同样的首字母“W”,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研究的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

14、、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这五个要素各有其自身的特点:“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传播者既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集体或专门的机构。“说什么”是指传播的讯息内容,它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渠道”,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诸如信件、电话等人际之间的媒介,也可以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204.2 信息交流的模式和要素“对谁”,就是受众。受众是所有受传者如读者、听众、观众等的总称,它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效果”,是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起

15、的反应。它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q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是线性模式,即信息的流动是直线的、单向的。该模式把人类传播活动明确概括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大创举,为后来研究大众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而大众传播学的五个主要研究领域也是由这一模式发展而来。其局限性在于,它假定传播者总能影响受众,而且未能注意到反馈这个要素,忽视了传播的双向性。214.2 信息交流的模式和要素3. 米哈伊洛夫的科学交流模式科学情报使用者科学情报创造者科学技术文献系统检索系统正式过程非正式过程224.2 信息交流的模式和要素q传统的信息交流体系来源于前苏联著名情报学家米

16、哈伊诺夫科学交流理论中对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划分。信息交流作为科学研究生产、传递、组织、存储和服务的基础,往往是由出版商、发行商、文摘索引商、联机检索服务商、网络提供商和图书馆、情报所等严格有序的分工组成。其中,正式交流渠道占有主导地位,非正式交流渠道处于从属地位。米哈依洛夫科学交流模式很好地解释了以往纸载体条件下科学交流活动的现象和规律。网络媒体的出现使米哈依洛夫科学交流学说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在网络环境下,随着各种非文献载体和交流形式的出现,信息交流已经超越了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界限。 234.2 信息交流的模式和要素4. 栈模式q信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可能需要经过若干中介环节,它们对信息进行接收、转换、处理和传递,构成信息正常传递的必要条件。这些中介环节称为“信息栈”。q需要通过信息栈完成的信息交流称为“栈交流”;不需要通过信息栈的信息交流相应称为“零栈交流”或“直接交流”。q关于信息栈的进一步讨论:信息栈对信息的加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