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 课件

上传人:qt****68 文档编号:52090712 上传时间:2018-08-18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褒禅山 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游褒禅山 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游褒禅山 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游褒禅山 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游褒禅山 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游褒禅山 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褒禅山 课件(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寺褒禅山,在安徽省含山县城北里, 风景秀美,原建有宏伟寺庙,半山腰有大 小二塔,另有前后两洞,前洞侧有一泉, 从石缝中流出,即使附近河流干涸,这里 仍流水潺潺,洞口石壁有题刻诗文。由前 洞翻过一座山,有后洞,窄处仅能容一人 通过,宽处如大殿,究竟后洞有多深?通 向何处?至今是个谜。然而,这些都不是 使它闻名遐迩的根本原因,是王安石的 游褒禅山记才使得褒禅山拥有了傲视群 山的资本。 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王安石,字介甫,号半 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 公,卒谥文。北宋临川人, 政治家、文学家。作者简介“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他两度

2、为相进行变法,强调“权时 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 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反对北宋初年浮华的文风,主 张文章应“有补于世”。散文遒劲清朗,直抒胸臆, 每涉时弊,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 帜。词“一洗五代旧习”,风格豪 放。临川先生文集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數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纪念馆(江西临川)王安石塑像(江西临川)本文创作时间 公元10511054年,王 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 潜山县)通判,1054年( 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 辞职回家探亲,在

3、归途中 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 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 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 此文。 1、庐冢( ) 2、今言“华( )”如“华( )实”之“华( )”者 3、盖音谬( )也 4、有穴窈( )然 5、则或咎( )其欲出者 6、无物以相( )之 7、王回深父( )正音zhnmi yo ji xinfhuhu hu理清思路 结 构关键句(于是余有叹焉)一、(1-2):记叙游山经过。二、(3-4):议论游山心得 。 三、(5):记叙补叙同游者以 及作记的时间及作者。解析课文第一小节重点词句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距其院东五里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

4、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名动,筑舍定居。名动,命名,起名。名状,往东 。 表判断,为,是 阳:山南水北判断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始舍于其址 状语后置句。 而卒葬之 有碑仆道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空间方位图慧空禅院慧空禅院华阳洞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 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 故其後名之曰“褒禅”。今所谓 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 犹可识曰“花山”。五里1、这一段

5、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山之_、山之_、山之_。 名 寺 洞 碑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 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 依据。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解析课文第二小节有泉侧出 有穴窈然 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 火尚足以明也 则或咎其欲出者重点词句 名状,从旁边形名,深度形动,照明。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形动,到尽头 “而”,表修饰 动名,见到的景象 十分之一 动名,到达的人 / 更有人 / 责怪,埋怨空间方位图慧空禅院慧空禅院后洞华阳洞泉水五里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而记游者

6、甚众,所谓 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 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 之后洞。五六里(前洞)问题探究: 这一段主要为记游部分,那么作者游了 那些地方?结果怎样? 平旷记游洞经过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后洞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悔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前洞记游者甚众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 出洞 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解析课文第三小节于是余有叹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夷以近险以远古人之观于天地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至于幽

7、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第三段:重点词句心得,收获,名词因为 / 并且,连词而且,表并列,连词观察,动词 不平常 / 景观,名词到达 / 帮助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对于/这件事至于幽暗昏惑于人为可讥其孰能讥之乎不随以止也此余之所得也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第三段:重点词句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判断句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 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 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 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 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 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

8、的地方,所以 ,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 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体力不 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 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 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 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 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 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 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 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1.古人为何“往往有得”?2.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以远”两 种情形的结果如何?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夷以近游者众险以远至者少思考:3.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 要哪

9、些条件? 志力物立蓄借“不随”4、 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第三段: 夫夷以近,则 游者众;险以远,则 至者少。而世之奇伟 、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 所罕至焉. 第二段 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 奇。.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力足以至焉,于人 为可讥,而在己为有 悔;尽吾志也而不能 至者,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方是时,余之力 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解析课文第四小节第四段:重点词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谬其传 而莫能名者 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弄错,使错,使动

10、用法 没有人 / 名动,识其本名的原因 求学的人尽,完 / 说,动词因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略句判断句思考题 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第四段 悲夫古书 之不存,后世之谬其 传而莫能名者,何可 胜道也哉 第一段 有碑仆道 ,其文漫灭,独其 为文犹可识,曰“ 花山”。今言“华 ”如“华实”之“ 华”者,盖音谬也 。结论:要深思而慎取第五段:补叙同游者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 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

11、我的弟弟安国, 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 川人王安石记。思考:游记本应该以记游为主,试想想 这篇文章与我们以前所学的 游记 有什么不同? 以前所学的游记大多以记叙为主 ,而本文的记叙少之又少,它的作用 是起一个引子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记 叙引出作者的议论。一篇用游记形式 包裹起来的极富思想的论文。全文脉络:游 褒 禅 山 记记叙议论议论的基础记叙的深化游华山洞的心得借仆碑抒发感慨褒禅山命 名的由来游洞的经过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本文把_和_两 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 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 、治学都要“_”和 “_ ”的道理。 游山 治学 游山 尽吾志 深思慎取归纳主题 写作特点

12、1、因事见理, 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第一部分记游第二部分 议论 1.介绍褒禅山概况 略2.记华山洞经过详山碑略 详前洞和后洞概况 游后洞经过 前洞后洞经过补叙经过、 写心情华山洞的心得 借仆碑抒发感慨 议志 议力 议物略略略略略详详详 详详 3、文笔简洁, 语言凝炼 听录音,回味课文游褒禅山记与王安石变法的联系 王安石二十二岁进士及第。才华横溢,少年得志。 此后多年任地方官。考察时弊,寻求改革之道,探 求治国良策。同时也感到宦海之险恶,改革之艰难 。1054年,辞职回家探亲,途经褒禅山。同年七月 ,以追忆形式写下游褒禅山记。次年复出任职 。1060年呈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简称万言书 ),对北宋中期的内外形势、问题和改革方向作 了一个总的考察论析。 1069年,经天纬地, 开始变法。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 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联合起来,共同 反对变法。 1074年四月第一次罢相。次年二月复 相。次年再次被罢。1085年新法尽废。王安石与世 长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