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广播电视采访时的 电视采写 教学课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072031 上传时间:2018-08-18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讲广播电视采访时的 电视采写 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五讲广播电视采访时的 电视采写 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五讲广播电视采访时的 电视采写 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五讲广播电视采访时的 电视采写 教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五讲广播电视采访时的 电视采写 教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讲广播电视采访时的 电视采写 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讲广播电视采访时的 电视采写 教学课件(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闻记者最基本的活动和工作就是采访, 没有采访就不可能有新闻的素材,没有素 材就等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采访也是 新闻工作中的最基本元素,从字面的理解 看采访是“采”和“访”。“采”应该是指采集, 也就是采集新闻的素材。为什么要强调“访 ”?“访”是采的基础,访总是与问和谈联系 在一起的,事实上访就必须要问,要谈, 没有问和谈就不可能有交流,没有经过交 流的内容就可能是干巴巴的,文章也就不 会精彩,所以采和访是互相依托的。 第五讲广播电视采访时的“问“采访当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 提问提问的技巧也是千差万别、 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 技巧,技巧从规律性的角度来讲 ,我们还可以概括为这么

2、几个方 面。采访技巧第一个是要看对象,不同的人,我们有不同的 技巧。对待善谈的人,我们有善谈的技巧。对 待不善谈的人,我们有不善谈的方式。对于当 事人处于高兴的状态,我们有高兴的状态,处 于他讲掩盖事实的时候,我们有掩盖事实的状 态。所以我们采访的时候,一定要看对象,不 能千篇一律,不能千人一面,不能一个问题问 到底,不管什么人,你感想如何,你感受如何 ,你体会如何,这么简单。要看对象,对象最 高兴的,最不喜欢的,最痛处,最隐处,我们 都要掌握,这样才能问到点子上。 第二提问的技巧是由近及远,由易及难,由表 及里,由此及彼,由简单到复杂,由近处说到 远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这样才能把问题 的

3、根本、本质探讨出来。 采访技巧第三个技巧就是题目要具体,不要太宏 观、太笼统。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有一 年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采访朱镕基总 理,当时朱镕基任总理,问题问得非常 好,“朱总理,您上任、就任以来,最高 兴的事情是什么,最不高兴的事情是什 么,最满意的事情是什么,最不满意的 事情是什么” 采访技巧第四个技巧是两面问,正面问、反面问 ,前面问、后面问,要学会两面问,要 会辩证地提问题。 第五个技巧,要讲究提问的方式。在这个问题 上,我们的记者一定要注意,我们跟采访对象 是平等的。面对国家领导人,我们是平等的; 面对一个罪犯,在采访罪犯的时候我们跟他也 是平等的。我们有的时候,采访犯人就跟

4、办案 人员审犯人一样,这不行。面对要人,政府要 员,我们采访的时候,是从低往上看,仰视的 态度也不行。所以我们跟采访对象,要平视采 访对象,既不要仰视采访对象,也不要俯视采 访对象,我们要平视采访对象,讲究提问的方 式。采访的时候,记者的主动权应该在你手里 ,不要把你采访的主动权让给对方,让别人掌 握你,这就不对了。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讲采 访的技巧也是很重要的。当然,我们在日常工 作当中,我们自己还会从工作当中、实际当中 去总结。 问在采访中的意义 1、 提供新闻者与采访新闻者的出发点是有区 别的。新闻提供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群体,千 行百业,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其提供新闻接 受采访的心态也各不

5、相同。但一般来说,除了 代表党和国家的新闻发言人以党和国家的利益 为出发点之外,其他都难免会以本单位或本系 统或本人的利益为出发点,而不会以满足媒体 受众的需要为出发点。趋利避害是其基本原则 。新闻提供者与采访者目的上的差异,决定了 记者不可只用耳朵而不用嘴巴。问不问,会不 会问,不仅是一个能否抓到新闻的问题。采访对象看问题的角度与记者的角度不 一样。排除有意隐瞒真相和制造假新闻 的情况,被采访者与采访者看问题的角 度也是大不相同的。采访对象往往习惯 于从自己的职业角度来看问题,记者却 要从新闻的角度(记者的职业角度)看 问题,二者角度的差异决定了记者不可 只记不问,否则就无法写出新闻稿。只

6、有从新闻的角度审视其所谈,提问引导 ,才能问出新闻,写出新闻。 原始的要素不全的口传新闻须靠提问补 充完整。不管是否写出文字的采访提纲 ,提问的准备是非做不可的,因为这关 系到采访的成败和效率。口述者不会考 虑什么“5个W”全不全、细节是否真实之 类的问题,这些还需要记者去问清楚搞 准确。有些来稿或新闻要素不全或事实 经不起推敲,就是作者在采访时未问清 所致。 “雾”中问“北”,问出针对性:新闻是要求讲事 实的,事实是否清楚,不能道听途说,毛泽东 在延安时就针对一些记者没有深入生活,而道 听途说写文章进行过批评。没有掌握第一手的 素材,写出来的东西就没有生活的原汁原味, 而且可能会与事实相背,

7、很多假新闻就是因为 没有采访而出现的。某些企业对外宣传时就有 不讲事实的现象,你必须去问、去访,否则你 不可能真正的了解事实,或者无法发现事实的 真相。(以柳州市罐头食品厂为例)。 “假、大、空、废”的新闻是怎么来的。(相声 ,环江) “虚”中问实,问出典型性:没有采访就 没有细节,没有细节的新闻,很难引起 人们的注意,稿件的质量就不会高。有 时细节可以成为一条好新闻的主题。( 以郊区农民卖采难为例。 同中问异,问出独特性:采访必须全面,不可 以偏盖全,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个别记者 带着偏见采访是不会成功的,我们不是包打天 下的人,其实人们有时说“防火、防盗、防记 者”不是没有原因的。这句话

8、我们可以从两个 方面来理解。一是从正面理解,说明记者确实 是可以找到事实的真相,关于这方面可以有很 多的案例说明;二是从负面理解,说明记者已 经不被人们尊敬,记者吃、拿、卡、要严重,( 冯小刚的自传关于文化界的卖单问题);无 锡非法集资案,一些与金融有关、与腐败有关 、与坑害百姓有关等等都有记者参与。特别是 广告性的新闻,往往就是让人们不敢相信记者 。所以有人说记者笔下黄金万两,笔下人命关 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采访是多么重要。 采访中如何提问 提问的基本要求 开放式与闭合式 有人说记者采访要唱三部曲:开始,少问多记 ;过一段时间,边问边疾;最后,又问又记( 观察)。不管哪一步,都离不开“问”

9、。有人统 计,记者采写的稿件,80%以上的材料是通过“ 问”向人提问而获得的。可见提问在采访 中的地位。 记者的素质与技巧一书认为:记者与其说 是“记”者不如说是“问”者。如何提问,是很有 学问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问得自然。这是提问的态度和气氛问题 。如果问得十分唐突、生硬,由于提问破坏了 采访的气氛,甚至破坏了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 间的关系,那么这种提问当然是失败的。 第二,问得明白。这是提问的内容问题。记者 应该把一个大问题化成一些具体问题,然后抓 住其中最关键的提问。问得具体,才容易问得 明白。 第三,问得简洁。这是提问的表现形式问题。 第四,问得有特色。这是提问的个性问题。什 么是有

10、特色的问题呢?只有问你眼前这个采访 对象最合适的问题,才是有特色的问题。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彻尔把采访提问归纳为 开放式与闭合式两大类。 开放是问题范围很大,可以长篇大论回答。比 如问一个田径运动员:“你对这届运动会有什 么看法?”这就是一个开放式问题。运动员回 答这一问题有相当大的余地,甚至可以做长篇 的谈话。反之,如果问这位运动员:“你对新 落成的体育场跑道印象如何?”这就是一个闭 合式的问题。运动员职能明确、间断地答复, 或者说“适于快跑”,或者说“妨碍快跑”,或者 说“这是第一流的跑道”等。曼彻尔指出:记者 在采访当中,通常总是以开放式问题作为采访 中的第一个问题。这样,被采访对象才能

11、张口 说话,在回答问题时,不受拘束,可以轻松自 如地漫谈。然后再由开放式问题逐步过渡到闭 合式问题,以取得具体、明确的采访素材。 如果一开始就提闭合式问题,采访很可能失败 。大家看过日本电影望乡,其中的女记者 三谷圭子,一开始就提了一个闭合式问题:“ 阿婆,你是南洋姐吧?”把阿崎婆吓跑了 。因为做过南洋姐的女子经历坎坷,一肚子心 酸,全身的耻辱,最不愿也最怕别人揭她的地 。记者刚接触她,还不熟悉,所以一提起这段 往事,她就感到可怕、慌乱、紧张,以致拒绝 回答记者。开放式提问和闭合式提问,不是绝对的,可以 互相转换。有个美国记者去调查“黑人在就业 上是否受歧视”。她向许多黑人提出了一个闭 合式的

12、问题:“你有没有受到过歧视?”回答总 是说“没有”。而谈到具体事情时,又证实他们 受到歧视。这位女记者哀叹:“黑人不说真话 。”主编提醒她:可能是你提问的方式不对。你问 别人是不是收过歧视,这就非要别人回答受过 ,或者是没有受过。不要这么单刀直入。可以 问他们:和他们具有同等资历的白人,是不是 比他们提升得快?和他们同样工作的白人,工 资是否拿得比他们多?如果他们是白人,现在 可能在做什么工作?有没有黑人有工作能力却 找不到工作的?确实,将原来的闭合式提问换 成了这类开放式问题,效果就可能好些。提问要尽力避免长篇大论、啰嗦而不得 要领。在一次专题讨论会上,主持人被 一个长达5分钟的问题所激怒,

13、他不耐烦 地问:“能不能请你赶快爬到你的问号上 去?”一位被激怒的人是不会好好地回答 你的问题的。1992年,谢军在国际象棋比赛中荣获冠 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第二天早晨半 小时的 “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报道了 这个消息并播发了记者的电话采访录音 。本来,在消息传来的同时便能听到谢 军的现场回答是令人兴奋的,但听下去 后便如同吞了一口夹生饭似的难以下咽 。下面是问答的大意: “喂,谢军,嗯,经过一段长时间的紧张比赛 ,我想你一定是累了吧?(问了一个没有必要 问的问题,结果记者啰嗦了一大串,谢军用 “ 对”一个字就结束了问答。)记者还嫌不够, 又继续啰嗦:“但我想你一定是又累又兴奋吧 ,你现在

14、的心情是不是这样?”谢军还能怎么 回答呢?只能淡淡地应一句:“是的。”(到此 为止记者什么也没问出来,谢军什么也没说, 听众什么信息也没得到,而时间已过去一分钟 。考虑到采访时被安排在早晨半小时的黄金时 段,而整个电话采访才不到两分钟,这种无谓 的问题就更难原谅。)紧接着便出现那个在中 国新闻界采访中随处可闻的提问:“这次 获胜你有什么感想”珍贵的两分钟过去了 ,听众没有听到任何有价值的内容,留下的只 是对这次采访的失望美国记者沃尔特安德森采访曾经担任20世 纪福克斯公司制片总裁(好莱坞历史上 首位女总裁)谢里兰辛时,在略微寒暄 后问道:“谢里,你是怎么对待错误的? ”“你愿意和我讨论你生活中

15、最大的失望 吗?”安德森继续问。在安德森将要离开 时,他问了最后一个问题:“你害怕失败 吗?”采访时机的选择 1、钱伟长的批评1987年9月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 在看了电视转播的全国铁人三项运动比赛实况 后,写信批评电视记者的采访时机不当。 信中指出,参赛的运动员在马拉松长跑艰辛奋进 的途中,竟有一些新闻记者伸着话筒,有的坐 在汽车里,有的走在路上,追随运动员“采访” ,问些“你有小孩么,是男孩还是女孩?”“你有 多少岁了?在什么单位工作?”“你爱人对 你参加比赛是什么态度?”等等无关紧要的问 题,使气喘吁吁的运动员苦于应付,受到干扰 ,并且破坏了运动行径的秩序。但运动员到达 终点时,立刻又有一

16、群记者伸着话筒围了过来 ,使运动员不得不停住,上气不接下气地答问 。按理说,在长跑40公里后不能立刻停住,必 须接着缓步走几百米进行恢复活动,以免损害 健康。这批记者的做法,不但采访不到什么有 用的信息,简直是对运动员的摧残。可见记者 采访,不是什么时候都是合适的,采访时机的 选择,十分重要。 鲍勃福尔斯曼说过这样一句话:“笔头功 夫差劲一点,照样可以当个出色的记者 ;可是如果不会采访,那就休想当个好 记者。 艾丰的六个“不要提” 准备采访提纲的时候,问题的设计很重要。艾丰 通知曾经提出了六个“不要提”,很有针对性。 照录如下: 一、不要提太大的问题。(不要企图“一口吃个 大胖子”) 二、不要提过多的外行问题。(一点不提是难以 做到的,但要争取少些。) 三、不要提暗示性的问题。(即不要强加于人, 给人竖根“杆”,让对方“顺杆爬”。) 四、不要提过于轻率的问题。(毫无意义和目的 地卖弄技巧,会导致提轻率的问题。) 五、不要提太“硬”的问题。(就一般情况、一般 对象、一般记者而言,直率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