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055668 上传时间:2018-08-18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2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染性疾病的 预防与控制郭毅第一节 概述v一、人类传染病的回顾v二、新发现的传染病v 按照新传染病在人间存在的历史,可将其分为 三类:v 第一类:疾病本身早已为人所知,但未被认 为是传染病。v 第二类:疾病在人间早已或可能早已存在v 第三类:疾病以往在人间可能不存在,确实 是人类新出现的传染病,如SARS,艾滋病等。第二节 传染病的传染过程v一、病原体(pathogen)v1.病原体的侵入门户与定位v2.病原体的特异性v (1)致病力:是指病原体侵入宿主引起临床疾 病的能力。致病力可以用所有病例数与所有感染 数的比值来表示。v (2)传染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在机体 内定居、繁殖、引起感染

2、的能力。常用续发率和 最小感染量表示。v (3)毒力:是指病原体损害人体器官组织 引起严重病变的能力。毒力表示疾病的严 重程度,常用严重病例数或死亡数与所有 病例数的比值来表示。病死率也是表示毒 力的一个指标。v3.病原体的变异性v 变异是一切生物的普遍特性。v(1)耐药性变异v(2)抗原性变异v(3)毒力变异v二、宿主v宿主(host)是指能供给病原体营养和场所的生 物的统称。v三、传染过程(infectious process)及其感染谱v 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进入机体后,病原体与机体 相互作用的过程。传染过程是在个体中发生的现 象,与流行过程完全不同。v感染谱(spectrum of in

3、fection)可包括三类:v1.以隐性感染为主v2.以显性感染为主v3.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v 第三节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v传染病流行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传染 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即传染病流行 的三个基本环节。v一、传染源v 传染源(reservoir of infection)是指体内有病原 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 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动物。v(一)病人作为传染源v传染病病人是重要的传染源。传染病的病程经过 ,一般分为潜伏期、临床症状期和恢复期。v1.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指病原体 侵入机体至临床症状出现的这段时间。v潜伏期在

4、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具有重要的 意义和用途:v根据潜伏期可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以 追踪传染源,确定传播途径。v根据潜伏期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 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一般以常见潜伏期 增加12天为准,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可按 最长潜伏期予以留验。v可确定接触者免疫接种时间。如被狂犬 严重咬伤或近头部时,必须于72小时内注 射抗狂犬病血清,此时效果较佳。v根据潜伏期评价预防措施效果。如实施 某项预防措施以后,经过一个潜伏期后发 病率下降,可以认为可能与该项预防措施 有关。v潜伏期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一 般潜伏期短的传染病来势猛,病例成簇出 现,常呈现爆发,潜伏期长的传染病流行 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5、 v2.临床症状期(clinical stage)是指出现该 疾病的特异症状和体征的时期。此期机体 的组织已遭损害。有些临床症状有利于病 原体排出,是传染性最强时期。因此,临 床症状期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 v3.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是指机体 遭受的各种损害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的时 期,主要临床症状消失,免疫力开始恢复 ,体内病原体被清除,一般不再起传染源 作用。但有些传染病的病人只是临床上痊 愈,在恢复期仍可排出病原体,如乙型肝 炎、痢疾、伤寒、白喉等。有些传染病排 出病原体的时间很长,甚至终生。v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 (communicable

6、 period)。传染期是决定传 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其长短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流行特征。如传染期 短的疾病,所引起的续发病例成簇发生; 传染期长的疾病,续发病例则陆续出现, 继发拖延很长时间。v 根据临床表现常将病人分为典型和不典型 两类。典型病人是重要的传染源。不典型 或轻型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可忽视。v(二)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 v病原携带者(carrier)是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 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根据携带病原体种 类的不同又可分为带菌者、带病毒者和带 虫(原虫或蠕虫)者。一般将病原携带者分为 三类:v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incubatory carrier) 指在潜伏期

7、内携带病原体的人。只有少数 传染病存在着这种病原携带者,如麻疹、 白喉、痢疾和霍乱等。这类携带者多数在 潜伏期末排出病原体。 v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convalescent carrier) 指临床症状消失后,仍能排出病 原体的人。凡临床症状消失后,三个月内 仍有病原体排出的称为暂时病原携带者, 超过三个月的称为慢性病原携带者。v3.健康病原携带者(healthy carrier) 指未 曾患过传染病,但却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这类携带者在整个感染过程中无明显症状 ,只能有实验室检查证实。那些以隐性感 染为主的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 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乙型肝炎等 健康病原携带者是

8、非常重要的传染源。v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不仅取 决于携带者类型、排出病原体数量和持续时 间,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病原携带者的职业、 个人卫生习惯及社会活动范围等。v(三)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 v人类罹患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统称动 物性传染病(zoonosis)又称人畜共患病。 传染人畜共患病的动物,种类繁多。其中 以鼠类等啮齿类动物最为重要,其次是家 畜,另有鸟、鱼等多类动物可作为传染源 。 v二、传播途径 v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是指病原 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宿主之前,在外 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传播 途径实际上就是传播因素的组合。其过

9、程 包括排出途径、传播途径和侵入途径。传 播途径一般概括为以下几种: v(一)经空气传播 v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包括三种方式 :经飞沫传播(droplet transmission)、飞沫核 传播(droplet nucleus transmission)和尘埃传 播(dust transmission)。v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有以下特点:v大多有季节性升高的特点,一般多见于冬春季 节;v在未经免疫预防的人群中,发病可呈现周期性 升高;v人口密度与居住条件是影响空气传播的主要因 素。v(二)经水传播 v一些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可经水传播(waterborne tra

10、nsmission)。传播包括两种方式:饮用水传播 和疫水接触传播。v(1)经饮用水传播的疾病常呈爆发流行。其流行 特征为:v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且有饮用同一水源 水的历史;v如水源经常受到污染,病例可终年不断,发病 呈地方性;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 职业差别;v停止使用污染的水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 ,爆发或流行即可平息。v(2)疫水接触传播 病原体主要是通过皮 肤粘膜侵人体内。这种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为:v病人有接触疫水历史;v呈地方性或季节性特点,多见于水网地 区、雨季和收获季节;v大量易感人群进入流行区,可呈爆发或 流行;v对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可控制 其病发生。v

11、(三)经食物传播 v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及个别呼吸道传染病 均可经食物传播(food borne transmission)。致病 食物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食物本身存在病原体 ;另一类是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及销 售等各个环节被污染。v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主要有以下流行特征:病 人有进食某一食物的历史,不食者不发病;v如系一次大量污染,在用餐者中可呈现爆发, 其潜伏期较短,临床表现往往较重。 当停供污 染食物后,爆发即可很快平息。v(四)经接触传播(contact transmission)v(1)直接接触传播(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 它 是指在没有外

12、界因素参与下,传染源直接与易感 者接触的一种传播途径,如性病、某些被动物咬 伤而引起的传染病(狂犬病、鼠咬热)。v(2)间接接触传播(in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 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它是指间接接触了被污 染的物品所造成的传播。手在疾病的传播中起着 重要作用。该类传染病一般呈现散发,很少造 成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个人卫生习惯不良 和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发病较多。v(五)虫煤传播(vector transmission)又 称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arthropod borne transmission) ,可分为机械性传播( mechanical vector)和

13、生物性传播( biological vector)两种。v生物性传播是指病原体进入节肢动物机体后,在 其肠道或其体腔内经过发育、繁殖,才能感染易 感者。其传播特点是病原体与节肢动物间存在生 物学依存关系,并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病原体在 节肢动物体内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繁殖或完成其生 活周期中某一阶段才具有传染性,所需这段时间 称为外潜伏期。v(六)经土壤传播 v土壤被污染的机会较多, 可经土壤传播( soil borne transmission)。如传染源的排 泄物或分泌物可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污染土 壤,或因埋葬传染病死亡者和病畜尸体使 土壤受到污染。v(七)医源性传播(nosocomial tra

14、nsmission) 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由 于未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而 人为的造成传染病的传播。v其传播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易感者 在接受治疗、检查或预防措施时由于所用 器械、针筒、针头、采血器,导尿管等被 污染或消毒不严引起的传播;另一类是由 于输血或生物制品和药物受污染引起的传 播。v(八)垂直传播 病原体在人与人之间相互 传播统称为水平传播。而病原体通过母体 传给子代的传播则称为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或母婴传播。v传播方式包括以下三种:v 1.经胎盘传播v 2.上行性传播v 3.分娩时引起传播v三、人群易感性 v 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易

15、感程度称为 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v(一)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有 :新生儿增加v易感人口迁入v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v免疫人口死亡v(二)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有 :计划免疫;传染病流行;隐性感 染。第四节 疫源地及流行过程v一、疫源地 v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所能波及的范围 称为疫源地(epidemic focus)。每个传染源可 单独形成一个疫源地。但一个疫源地内也可以同 时存在一个以上传染源。一般把范围较小的疫源 地或单个疫源地称为疫点。较大范围的疫源地或 若干个疫源地连成一片时称为疫区。v形成疫源地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有传染源存在,第 二

16、个条件是病原体能够继续传播。v疫源地的消灭必须具备下列条件:v传染源被移走(如隔离、死亡)或己消除排 出病原体状态;v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中病原体被彻底清 除(消毒、杀虫),传播途径已不存在;v所有易感的接触者,经过该病最长潜伏 期未出现新病例或证明末受感染。v二、流行过程 v任何一个疫源地都是前一个疫源地的发展 ,同时又是发生新疫源地的基础。一系列 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了传染 病的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ss)。疫源 地是流行过程的基本单位,只有传染源、 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相互连接, 协同作用,才能发生新疫源地,流行过程 才得以延续。疫源地一旦被消灭,流行过 程即告中断。第五节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一般来说,构成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环节, 而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能否相互连 接往往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其中社会因素作用更为重要。一、自然因素对流行过程的影响自然因素十分复杂,其中对流行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