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049202 上传时间:2018-08-18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3.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n第一章 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 q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q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事业 q自然保护区的选设原则 q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设计 q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 第五编 野生动物资源综合管理 内容与要求第一节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n一、自然保护工作的现状n 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急剧地改变着自然界。特别是长期以来, 由于一些国家掠夺式地盲目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严重地破坏了自 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这种破坏对于生物界的影响特别显著,在许多 国家仍旧保持原始状态的生物群落已经很难找到了。许多珍贵的生 物资源已经绝迹或濒临绝迹,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深远, 后果极为严重。n19世纪以来,许多国家已开始注

2、意自然保护工作。特别是到20世纪 70年代,由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才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注视,亦开 始公认自然保护是人类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1972 年6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的人类环境会议 上,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在讨论签订的公约中,就 有四个是关于自然保护的公约。 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v 1、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利用自然资源 及其生态系统的战略基地 v 2、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种源的天然储源 地 v 3、自然保护区是环境监测工作的基地 v 4、自然保护区是保存传统文化和认识 自然的基地 第二节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事业 一、我国自然 保护区的历史 沿革n

3、我国的自然保护区 始建于1956年,在 迄今40多年的发展 建设中,大体可分 为五个阶段。 五个 阶段!1、初建阶段 (1956-1966) v 1956年以来,黑龙江、吉林、陕西、四川、云南和广东等省相继 规划了本地区的自然保护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65年全国各 地已经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禁猎区700多处,其中自然保护区232 处,面积约10 200 km2,它们的任务大都是以保护动物资源为主 。 v 1956年在广东省肇庆市建立了以保护南亚热带季雨林为主的我国 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v 1957年又在福建省建瓯县建立了以保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的万木林自然保护区。 v

4、1958年在动植物最丰富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建立了小勐养、勐仑和 勐腊三个自然保护区,对热带雨林、季雨林生态系统以及珍稀动 物野象、野牛、犀鸟等进行保护。 v 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伊春市建立了以保护珍贵植物红松树林为主 的丰林自然保护区。1960年在吉林省建立了以保护温带生态系统 为主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1961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与临桂 县的交界地区,建立了以保护珍稀孑遗植物银杉为主的花坪自然 保护区等。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v中国科学院鼎湖山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鼎湖 区,隶属于中国科学院该地带 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影响,干 旱少雨,几乎都是沙漠或稀树 草原。而我国华南地区因受太 平

5、洋季风影响,湿润多雨,自 然条件优越,有利于植物生长 。但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 的干扰和破坏,许多古老森林 已不复存在,唯独鼎湖山这片 森林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因 此鼎湖山被誉为“北回归沙漠 带上的绿洲”。 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 。历史v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 1956 年由国务院批准首 批建立的。由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进行管理v 1979 年保护区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 计划的生物圈保护区网,列为国际第 17 号生物圈保护区 。v 1978年,华南植物研究所在保护区内建立鼎湖山森林生态 系统定位研究站,被定为与南半球同纬度的澳大利亚昆士 兰亚热带森林保护区进行

6、比较研究的姊妹站。v 1990年被纳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v 1999年成为首批国家野外台站试点站。植被:鼎湖山森林覆盖率为 78,主要的植被可划分自然、半自 然和人工植被三大类型。 自然植被有:分布于海拔 30-400 米的季风常绿阔叶林,为本区 最主要的森林类型,约占森林总面积的18。这一具有热带向亚 热带过渡特征的森林类型已有 400 多年的历史,它反映了本地带 植被的最高生产力水平及其自然资源的发展状况;分布于海拔 500-800 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分布于海拔500-900 米的山地灌 木草丛;分布于海拔 30-250 米的沟谷雨林;在海拔30米以下的 河岸林。半自然植被有:分

7、布于海拔100-450米的次生季风常绿阔 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分布于海拔 300米以下丘陵的针叶林;分 布于海拔 500-600 米山坡上的常绿灌丛;人工植被有大叶桉林、 竹林和广东油茶林等。 植物种类:根据长期调查,有野生高等植物 267 科,877 属, 1843 种。其中苔藓植物 45 科,86 属,141 种;蕨类植物 37科 ,74 属,131 种;裸子植物 4 科5 属 23 种;被子植物 181科 ,713 属,1566 种。 此外,栽培植物约有 390 种。山地常绿阔叶林(500-800m)季风常绿阔叶林(30-400m)山地灌木草丛(500-900m)实验大楼2、停滞、破坏阶

8、段(1966-1975) v 正当自然保护区稳步发展时,由于“极左”路线的 干扰,使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和建设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许多保护区无人管理,科研工作被迫停工。 v 由于种种干扰,无视国家法令的规定,不少地方认为自然保 护区可有可无,采取随意取消的办法,有的只看到生产的眼 前利益而不顾国家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的长远利益,肆意采 伐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如云南大勐龙自然保护区及生物地理 群落站的林木几乎被全部伐光,毁灭了自然保护区,中断了 群落站的研究工作,破坏了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有的地方 放弃了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工作难于开展。虽然1967年9月中 共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中央“文革”小组

9、联合发出 关予加强森林保护管理、制止破坏山林树木的通知,但情 况并未得到扭转。3、恢复阶段(1976-1980) v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自然保护事业又获得了新生。这一 方面是由于党和政府对自然保护工作的重视。通过颁布一系列 法令和政策,召开一系列会议,采取很多措施,促进了自然保 护事业的发展;而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自然资源的破 坏,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物种消失的不可恢复性以及自然资源 与周围环境的相互联系性,愈来愈为理论和现实所证明。加上 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对精神生活和旅游事业的需要日益增长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愈来愈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同时,国际上自然保护区事业的

10、全球规模的开展以及保护区 建设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完善,也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带来重 要的影响、从而使我国自然保护事业进人一个蓬勃发展的崭新 阶段。 v 从国际关系来说,我国也与国际上相应的组织逐步建立了联系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第十七届大会上我国参加了“人与生物 圈,计划,当选为理事国,1978年9月成立了我国的“人与生 物圈”国家委员会,同时选定了长白山、卧龙、鼎湖山3个自然 保护区参加联合国组织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4、激增阶段(1981-1990年) v 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 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自然保护作了明确的 规定。宪法第九

11、条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 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 破坏自然资源。” v 1983年8月和1986年11月先后在乌鲁木齐和北京召开的全国林业 系统自然保护区工作会议上对林业系统的自然保护区区划工作 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该专业组于1984年6月写出了全国自然保护 区区划报告。 v 1985年6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同年,7月6日由林业部颁布并施 行了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v 1981年3月3日我国政府与日本国政府签订了护候鸟及其栖息 环境的协定。1986年10月20日我国政府又与澳大利亚政府签 订了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198

12、8年9月1日生效) 。5、腾飞阶段(1991-至今) v 截至到2003年统计,全国已建自然 保护区1860处,总面积140万km2, 占国土面积的14%。v 其中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保护区1 538处,总面积达1.18亿hm2,占国土 面积的12.3%。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历程至2003年底,自然保护区总数量为1860处,国家级226处,占国土面积的14二、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面临的问题 v (1)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的思想观念不适应形式发展需要,自 然保护区发展建设没有或仅仅部分列入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缺少扶持政策,自然保护区发展资金严重不足 。 v (2)宣传

13、力度不够,公众对自然保区是一项公益性极强的事业认 识不够,缺乏广泛的社会重视、理解和支持。 v (3)现有的法律、法规有待完替,行业规范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有关自然保护区的现行法律、法规大多数是十几年前制定的,随着 经济体制的转轨,其中有些内容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家和 地方缺乏对各类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行业规范和考核标准,在工作 中无法对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 v (4)自然保护区自身建设和基础工作必须加强。许多自然保护区 建立后,有的边界和土地权属不够明确,没有进行总休规划和功能 区划,一部分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缺乏敬业精神和竞争意识。 三、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发展趋势 1、

14、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总目标v 到2050年,使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数盘达到2 500 个,总面积1 728 亿hm2,占国土面积的18。形 成一个以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为主体,布局合 理、型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具有国际重 要形响的自然保护网络。自然保护区发展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v 近期目标是在2010年使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1800个,其中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2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55亿hm2, 占国土面积的达16.14%左右,初步形成较为完普的中国自然保护 区网络。要使90%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极大改观 濒危物种的住存状况。 v 中期目标是到2030年,全国自然保

15、护区的总数达2 001个,面积为 10 612亿hm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80个,自然保护 区总面积占全国面积达到16.8,形成完整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 系,使6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量得到恢复和增加, 要使93%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的保护。 v 远期目标是在2005年使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达义2500个,其中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350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728亿hm2,占国土 面积达到18。使我国8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量得 到恢复和增加,使我国所有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良好的保护 。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建设体系,成为 世界自然保护区管理

16、的先进国家。2、发展趋势 v(1)完善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 v(2)强化自然保护区资源管护。 v(3)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 v(4)推进“一区一法”,严格依法 管理。 v(5)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科技含量 ,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的选设原则 v 保护区的选点,首先要明确保护区的对 象及其任务和近期、远期的要求。根据 自然和自然资源的状况,确定保护区的 性质和任务,结合全国布局、进行选点 。v布局是选点的依据,选点是落实布局。一、自然保护区的选设原则 1、以自然综合体和自然资源整体为保护对象n以代表特定自然地带和地区不同类型的典型的自然综合体及其生态系统 或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较完整,或演替明显,或生物种源较丰富的地区 。受人为影响较少、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比较稳定的地区。具有濒临 绝灭种种源的地区。有足够的面积,足以保持群体生存、繁衍和发展等 生态生物学特性所必需的最适空间。与国民经济建设发展远景规划的关 系,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与长远和当前利益的关系 。2、以特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