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一年级语文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试行稿)解读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以下简称“试行稿” )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试行稿”是在“讨论稿”的基础上 ,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几易其稿,最后由专家审定而付印的。 “试行稿”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作了较大的修 改,期望使语文课程更能适应学生的发展,能切实改变语文教学长 期以来存在的“少、慢、差、费”的现象。 现在,小学一年级已全部使用新“课标”、新教材,明年,六年级 将全部使用新“课标”、新教材,后年,高一年级将全部使用新“课标 ”、新教材。未全部使用新“课标“、新教材的学校、年级,也将在语 文课程活动中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使
2、学生能够主动地、生动活泼 地发展。 使学生能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是“试行稿”编写者的理想 ,理想的实现,还是要靠师生的共同探索。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 许许多多的问题,有些问题在这几年新教材试验过程中已经反映出 来了。为了使学校、社会对新“课标”有更全面的了解,我们特确定 一些话题对“试行稿”作解读。话题一“试行稿”提出要“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那么课堂教学将处于怎样的 地位? 关于“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试行稿”是这样表述的:“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 在有计划、有目的的课程活动中的学得,也要关注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 的习得,要将语文课程活动和其他课程活动,将课堂学习和课堂以外的语言实
3、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 这一表述首先肯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在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中的地位是学生语 文能力发展的主渠道,也就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学得”。学生从不识字到识字, 进而进入阅读天地,逐步地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将口语表达转化为书面语表达 ,并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主要是通过语文的课堂教学;随着语言感受能力的 提高,学生逐步地增加文化积淀,提高思辨、鉴赏能力,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自 身发展的价值观,主要也是通过语文的课堂教学。 之所以提出“拓宽”的课程理念,主要是针对以往的语文课程活动中语文学习的 渠道过于单一关注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忽视了学生课堂以外的语文能力的
4、 发展期望能从语文学习的规律出发,将学生的“学得”与在自然状态下的“习 得”融为一体。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课程评价”等部分都有“综合 学习”的内容,包括综合实践活动和专题研究,这本身就包含着多渠道的语文学 习,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内容,也渗透着对学生“习得”的关注。 语文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这就是“试行稿”的基本思想。话题二“文”“道”之争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试行稿”是怎 样表述文道关系的? “试行稿”对语文性质和语文课程特征是这样表述的:“语 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
5、 。”这一表述,实际上已经明确了文道的关系语文课 程活动中的文“道”,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以往的争论 ,既源于对性质的认识过于窄化1993年前的语文教 学大纲对性质的表述仅仅停留在“工具”,1993年以后的 “大纲”和“课程标准”,虽加上了“文化载体”,但核心仍然 是“工具”,其意思是“负载文化的工具”又源于课堂教 学过程中对文道关系认识和处理的模糊性。说文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因为“工具性”中本已包含文化的因素,而作为文 化的组成部分,自然也包含着对语言规律的认识和感受。说语言是交际工具,自 然饮食着思维工具的思想,因为语言与思维本是一体的,而作为思维工具,自然 也包含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
6、内心世界的丰富,因而它又是认识客观世界、丰富 内心世界的工具;从母语学习的角度来说,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的状态,是作 为社会的人的生存方式。因而,对工具性的认识不能过于窄化。说语言是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既指它是文化的载体,又指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内容给人的教育、 启迪、鼓舞,乃至震撼,就是文化的内涵之一;因为这一文化的外显形式是语言 文字,因而也必然隐含着对语言的认识与感受。 “试行稿”的目标、内容与要求等部分的描述中,都具体表述了文道的不可分割 这一特点。因此,在理论上认识文道关系,应该不是大问题,问题的核心是怎么 操作。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语文的课堂教学虽然也注意文道的关系,但实际操作中往
7、往是两张皮,即说文管说文,说道管说道。有些语文课,只停留在对字、词、句 、语、修、逻等知识的演绎,有些课只停留在对抽象道理的,甚至是一些概念的 讲述、识记。讲文道统一,首先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与认识来唤醒已有的记 忆,理解、体验文本内容,发现蕴含在文本中的道理,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 如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等等,吸收文化的 精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话题三 现在的语文教学是否不再重视汉语的基础知识? 语文课程也好,语文课堂教学也好,从来没有否定过汉语的基础 知识,只不过从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实际出发,不再像过去那样系统 地
8、学习汉语知识。“试行稿”是这样表述的:“汉语知识的学习不求系 统,而是让学生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重在提高语言运 用能力。”这一表述至少提供了三个信息:一是仍然要学习语言知 识,但必须从中小学生的实际出发,要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能力和接 受程度,要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要“随文学习”,而不是概 念的演绎;二是“不求系统”,也就是不要把大学生中文系要学的汉 语的系统知识全都下放到中小学,而是要根据需要,为“我”所用; 三是以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为目的,中小学语文学习是以语言运用 的,而不是以语言运用规律的研究为主的,因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必须重视语言环境。在“一期课改”中,曾有人提出过“
9、淡化语法”的口号,其目的恐怕 也是考虑到中小学语法知识教得过全、过繁、过死这一现象。不过 ,“淡化语法”的提法似过于绝对。因为,“语法”所及包括隐性的和 显性的。所谓“隐性的”就是体现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是在不知不觉 中认识并能自然运用的,如表达“我想读书”这一意思,必然是这样 的语序,这样的主谓结构;所谓显性,就是通过知识要领显现出来 的,“我想读书”这样的句子,就有词性、短语、单句、语法成份、 句式等语法概念。如果要“淡化”,恐怕也是指显性的语法概念。现 在提出“不求系统”,要“适度”、“有用”,就是希望不要多纠缠于概 念,而是要把学生无意识学会的语法,转化为自觉运用语言规范来 进行语言实践
10、。 要“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有三个问题要解决: 一是哪些知识是“适度”、“有用”的;二是这些知识怎样与文本的学 习结合在一起;三是教材编写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怎样渗透这些知 识,怎样在渗透的过程中激活学生内在的语言潜能,让他们由无意 识转向有意识。这三个问题,“试行稿”制订者、教材编写者、教师 和有关教研人员将作进一步研究,期望能在六年级全面推开时有一 个相对统一的意见,经过实验后体现在教材和课堂教学之中。话题四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将有哪些重大突破 ? 新课程理念总是要通过具体的教学行为来体现的。现在提出“以 学生发展为本”,首先就要正确理解这一理念的具体含义。
11、从语文课程来说,“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充分关注并发掘学 生的语言潜能,要引导学生通过已知来认识未知,也就是让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唤醒沉睡的记忆,不断地探求、体验、感受、认 识新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每一位教 师都要有课程意识,要使语文课程适应学生的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突破要点之一,就是在目标定位时要着眼于学生的 兴趣点、障碍点、发展点,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解决学生的实际 问题,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教学计划的完成一堂课,一个阶段的 课,都要注意到学生的已知和未知,要将学生的昨天、今天、明天 结合在一起,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 维度合一的角度来考
12、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调整教学思路 ,及时捕捉、处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使课堂教学 产生真正的效益。语文课堂教学的突破要点之二,就是要把静态的分析训练为主的教 学模式,转化为动态的,以学生的体验、感受为主的教学模式。 静态分析,就是只着眼于对文本内容肢解,包括字、词、句、段 、篇的分析和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的理解、归纳,满足于回答三个 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训练也是依据分析来 演绎的。有几篇文章作一点这样的分析也未尝不可,但是每篇文章 都是这样慢问细析,学生能获得什么?他们的兴趣又怎么持久?语 文课堂教学不能随意地肢解课文,也不能变成知识概念的演绎,而
13、是要让学生在主动、独立自主的探求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 ,有所感悟,这就是动态的体验与感受。 要做到“动态”,就必须给学生以沉浸、体验、感悟、思辨的过程 ,沉浸,就是要让学生进入文本,这个阶段,不必急于归纳中心、 把握情感,而是要在阅读过程中有所心动,形成一个大体的感觉; 体验,就是依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包括生活的积累、知识积累和思 想认识水平,从具体的语言中体会到文本的内涵,或产生共鸣,或 产生疑惑;感悟,是指经过共鸣、生疑、探求以后,明白一些道理 包括知识的道理和思想内容上的道理,形成自己的见解;思辨 ,是指能在一定积累之后,上升到理性高度来认识,能辨别是非优 劣,这本身就包含着鉴赏的因
14、素了。要使学生能够动态地体验、感受,就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 间, 要及时地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要用教师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去 影响、感染学生,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求精神,要鼓励学生 形成独立的见解。 语文课堂教学的突破要点之三,就是要把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以单 项训练为主,转化为以阅读为基础,以表达能力的提高为外显标志 的听说读写能力整合发展。 以阅读为基础,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是应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 高为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在阅读 过程中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 思想认识水平。以表达能力的提高为外显标志,指的是在语文学习 过程中,既要有
15、“心有所动而口不能言”阶段,又要有随时表达自己 的所思、所感阶段,要在表达过程 ,主动学习、吸收典范的语言,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也提升思想水平,语文水平, 语文素养,最终总要通过表达来体现的。听说读写能力整合发展, 是母语学习的基本规律,虽然在某一阶段,可以以提高某一能力( 如阅读能力)为主,但就能力发展规律来说,应是听说读写能力整 合发展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 都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话题五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试行稿”中既单 列写作的内容与要求,又在阅读、口语交际、综合学习等内容与要 求中渗透
16、写作能力培养的要求。 写作能力的培养,牵涉到很多因素,有生活环境,有思想认识水 平,有语言感受与表达能力,有思维的习惯与方法等等。就写作内 容而言,首先要认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语文与生活 的关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早就是一个共识了, 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写作与生活的距离实大太大,写作教学大 多只满足于技巧技法的训练,大多学生是到写作时拼凑一些内容, 使之像一篇文章就过关了。因此,“试行稿”在对写作内容与要求的 表述中,就把感受、认识生活放到很重要的位置。“试行稿”期望改 变为写作而写作的状况,一方面,要求学生养成随时动笔的习惯, 使学生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笔、札记、谩 谈就是重要的写作形式之一;另一方面,要求有专题写作的意识, 即在某一阶段,围绕某一专题,例如班集体生活、家庭生活、体育 活动等,写一组文章,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对某一环境、某一活动 的感受认识,这样就改变了以往教师命一个题学生写作文的状况, 使学生能真正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表现出来。在认识到写作与生活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