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记叙文

上传人:a**** 文档编号:51995992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升本记叙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专升本记叙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专升本记叙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专升本记叙文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专升本记叙文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升本记叙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升本记叙文(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升本大学语文专升本大学语文 本文是西晋时李密写给武帝的奏疏。了解作者所陈述的不能出仕的个人理由,是为侍 奉自幼相依为命、先已年老病多的祖母;体味当时的 社会、历史条件下,这一“抗命”行动的积极内涵。掌握本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方式。理解本文夹叙夹议,以情动人的艺术特色。了解本文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掌握沿用至今的成语、短句,并理解其意义。 1、陈情表有关背景资料:o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 不详)。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 ,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 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 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 后又拜为洗马(即太子侍从官),就 是文中说的“诏书

2、特下,拜臣郎中,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李密是蜀汉旧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古人讲“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 李密不想马上出来做官,而晋武帝方面却催 逼得很紧。“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 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轻 慢皇帝,违抗皇命是要杀头的。为了摆脱这 个困境,达到不出来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 “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 帝的价值观念中去。 李密说自己“不矜名节”,“岂敢盘桓, 有所希冀”,我不出来做官完全是为了 供养祖母刘,是为了“孝”。但是这里又 产生了一个问题,李密供养祖母是孝, 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 是不忠。古人云“忠孝不能两

3、全”。李密 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 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 刘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 之后,再向您尽忠,这样晋武帝也就无 话可说了。o 祖母对李密有着大恩大德,作者与祖 母也有深切的感情。他倾述祖母年老多病 孤单无依的境况:第一段写她“夙婴疾病 ,常在床蓐”;第二段写她病情“日笃”; 第三段则写她“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 命危浅,朝不虑夕”。他以一位晚辈对长 者的关切与怜爱,以具体的实情说服晋武 帝体谅他的苦衷,所摆的实情,均染上了 浓郁的感情色彩,使晋武帝感到李密强调 的孝是悲孝,而不是不仕晋的托辞,这便 是作者所拟想达到的写作效果。 人们常说“忠则出师,孝

4、则 陈情”。据史所载,由于李密所陈述 的情况充满了感情色彩,果真使晋武帝 为之动容。晋武帝阅后说:“士之有名 ,不虚然哉!”不仅没对李密的辞不赴诏 表示不满,而且还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请 求,甚至赏赐他两个奴婢,命郡县按时 给他的祖母送饭。足见陈情表所体 现出的“情”的力量。 文章结构和内容:一、叙“辞不就职”的种种事由:1、家庭的不幸 2、祖母的病情。 3、朝廷之优礼。上述种种事由,都是李密抒写“不 能废远”的拳拳私情的前提。 1、因“沐浴清化”而对朝廷深深的感恩之情 2、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 3、因“刘病日笃”而割舍不下的尽孝之情 这种种情感,尽孝之情才是中心。忧惧之情 和感恩之情

5、,从正反两面突出了李密对祖 母孝情的深厚,都是对李密深挚孝情的铺 垫。 二、抒“不能废远”的拳拳私情 三、阐“愿乞终养”的条条理由1、圣朝以孝治天下,成全李密是以孝治天 下的一个范例。 2、孤苦皇天后土所鉴。 3、尽节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 于事于情于理都写得娓娓动人,所陈之情, 发自内心,出自肺腑,动人心魄,催人泪下 让晋武帝叹为观止,霁怒为怜,予以怀柔, 终于恩准了李密的请求,并“赐奴婢二人, 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1)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出生才六个月,慈父就去世了)(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外面没有近亲,家里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孤孤单

6、单,行影相伴)(3)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正是因为如此我私下里 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成人自立)(2) 门衰祚zu薄,晚有儿息。(祚薄,福薄;儿息,儿 子)(3)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婴,缠绕;蓐,草垫子,代指床褥)(4) 猥wi以微贱,当侍东宫。(猥以,以我,猥,我,谦辞;当,担当)(5)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但以,只是因为)解释重点字词:分析题:o 阅读,回答问题: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 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 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7、今臣亡国贱 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 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 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 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问题:、这段文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作者采取了什么办法来说服武帝? 、指出这段文字中的成语。分层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 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 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 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 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

8、气息奄奄,人命危 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 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 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 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 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层意:、表明自己奉亲就是在实践朝廷“以孝治天 下”的号召。、说明自己的请求完全是为了亲情,不是 为了名利。、再次强调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关系。、采用对比手法,说明侍奉陛下来日方长 。说理方法:o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自己之 所以不能奉诏,完全是因为奉亲,完 全合乎“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宗旨,如 果硬要他奉诏,就违背了圣朝的宗旨 。成语:o“日薄西山” o“气息奄奄” o“人命

9、危浅” o“朝不虑夕” o“皇天后土”作者韩愈,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 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一篇书 信体议论文。理解本文提出的作家品德、学问 修养与写作的关系。 2、答李翊y书(1) 根之茂者其实遂;(树的根系长得繁茂壮实,树的果实才能长得 好)(2)膏之沃者其光晔。 y(灯的灯油充足灯光就明亮)这是以培植树木和为灯添油来比喻作文要加 强自身修养的道理。掌握两个比喻句的意思:抑不知生之志,蕲q胜于人而取于人耶?将 蕲至于古之立言者耶?(但是我不知道你的理想,是要求胜过一般人 而被人学习呢?还是要求达到古代著书立说的圣 人的标准呢? )这段话的用意在于要李翊明确作文的目的是 什么:如果只是想胜

10、过别人,这个目的不难达到 ;如果是想达到古时圣人立言的境界,就不能急 于求成,一定要培植好根基,打好基础。理解并翻译重点句子:(1) 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几,近,接近)(2)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和美的样子)(3) 亟称其人,所以劝之。(亟,屡次;所以劝之,以此来激励他)(4) 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诸,“之于”的合音)解释下列重点词语:理解韩愈“唯陈言之务去” 的写作主张韩愈提倡学习古文(指先秦时代的散 文),反对当时盛行的骈文,提出在作文 时要去除一切时下流行的陈词滥调、陈言 熟语,力求学习古人,力求创新。这是韩 愈推行古文运动的具体主张。理解韩愈“气盛则言之短

11、长与声之 高下者皆宜”的写作主张。这是韩愈提出的关于古文写作的理论 。他把作文前的道德修养和文学修养比作 水的蓄积,认为这种蓄积到了一定的程度 ,作文就可以达到随心所欲的境地,无论 长篇还是短制,长句还是短句,声调的高 低,都会恰倒好处。古人曾有所谓的“养气 说”,而韩愈明确地把养气同作文联系起来 ,是对古文理论的一大贡献。作者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 一篇书信体驳论文。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针对性。掌握本文驳论点的反驳方法。理解王安石反驳司马光观点的说理步骤 。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柔中寓刚,语言 委婉有理,意志坚决果断。3答司马谏议书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答司马谏议书这篇文章,反映了 我国北

12、宋时代革新派和保守派之间的一场 激烈斗争。通过对官僚大地主阶级顽固派 的批判,表现了王安石反对因循守旧,主 张革新,坚持把新法进行到底的斗争精神 。 文章分为三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自己与司马光 分歧的实质和答书的原因。 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第二段(第二自然段)是答书的中心内容 针对来信强加给自己的“罪状”逐条加以驳 斥,粉碎了保守派妄图扼杀新法的打算,表 现了王安石把革新运动进行到底的决心。在 司马光写给王安石的长信中,对新法极尽了 诬蔑攻击之能事,对王安石本人也进行了威 胁和恫吓。王安石把他的毁谤攻击之词高度 概括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 下怨谤”,然后逐条加以驳斥。 文章的结

13、构和内容:第三段是信的结尾,只有两句, 是书信往来常用的客套话。 (1)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 卤莽,故今具道所以,翼君实或见恕也 。(又想到君实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上 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 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 宽恕我吧。)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 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 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 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 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3)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至于

14、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 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4)人习于苟且非一日。(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 的事了。)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5)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为善。(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 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 (6)盘庚不为恕者故改其度。 (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 划 )(1) 虽欲强聒gu,终必不蒙见察。(聒,声音嘈杂,罗嗦;见,被)(2)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视遇,看待)(3)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所以,原由;冀,希望;或,或许)解释下列句子中重点词语:(4) 盘庚之迁,胥x怨者民也。(胥,相与) (5)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辟,排斥;壬,同任,指花言巧语) (6)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事,用作动词,“做”的意思)解释下列句子中重点词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