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农耕文明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1973591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农耕文明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农耕文明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农耕文明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农耕文明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农耕文明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农耕文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农耕文明(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农耕文明下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 第二课汉唐盛世 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 一、礼乐文明的确立 1、朝代的更替情况见书P127 2、西周巩固统治的措施 (1)分封制:确立了周王的权威扩大周朝控制区 域 (2)宗法制: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 承权力的制度 (3)礼乐制,相传是周公制定的(陕西长安县出 土的周朝编钟)实质: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社会秩序,巩固 其统治的工具。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二、变革与争霸1、生产发展情况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促进生产的发展, 推动了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 2、春秋五霸:齐桓公

2、、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吴王 阖闾)、秦穆公(越王勾践)。 3、为什么齐桓公能最先称霸? (1)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 (2)齐桓公胸襟宽阔,任用贤能,聚集了优秀的治国人 才 ( 3)齐桓公采取了正确的治国方略,任用管仲为相,改 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建设强大的军队。(4)采用管仲建议,打出“尊王攘夷”为旗号,团结诸侯 ,抗击周边少数民族,在诸侯中树立威信。(5)葵丘会盟,齐桓公取得霸主地位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4、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5、变法运动:管仲在齐国改革、李悝在魏国变法 、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北魏 孝文帝改革) 6、商鞅变法的

3、内容和作用内容:(1)废除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 许自由买卖 (2)奖励农耕 (3)奖励军功 (4)建立县制 作用:商鞅变法使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 中 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朝一统奠定基础 。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三、百家争鸣 1、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教育成就 (1)提出“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关心爱护百姓 ; (2)提出“克己复礼”即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 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 (3)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他的学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 世影响很大 (4)主张广开私学, “有教无类”,人人都有受教 育的机会。 (5)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

4、考问题。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2、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作用 原因(1)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带来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2)文化教育的逐步扩展,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 士阶层,为百家争鸣 提供了人才。(3)动荡与变革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为百家争鸣创造了客观环境,士人们对此提出不同见解,形 成 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作用:各派阐述自己的主张,相互争论批判,彼此吸收 合 理成分,有力的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3、百家争鸣中各学派代表和主张名称代表主张张儒 家孔子“仁”要求统统治者关心爱护爱护 百姓孟子“仁政”“民贵贵”“君轻轻”要求统统治者减轻对轻对 人民的 剥削道家老子“

5、无为为”要求人们顺应们顺应 自然,认为认为 一切事物都有 对对立面墨家墨子“非攻”“兼爱爱”法家韩韩非子“法治”强化中央集权权和君主权权力兵家孙孙武孙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战不殆孙膑孙膑孙膑孙膑 兵法事备备而后动动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1、历史上四个重新统一中国的朝代人物名称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 制度,中央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 命。 (2)经济上:大修驰道,统一全国车辆两轮间的距离;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3)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为“小篆”(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民族 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加强

6、思想控制,下令“焚书坑儒”(过错 )。 (4)军事上:修长城,以防北方匈奴的进攻;开灵渠,统一南方越族地区。 3、秦朝的疆域东到大海,南到象郡,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名称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人物赢赢政司马马炎 杨坚杨坚忽必烈 时间时间前221280年5891276第二课汉唐盛世(5)汉武帝的政绩:(进入鼎盛时期) 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了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 加强监察制度已加强皇帝的权威; 让各地定期向中央举荐人才; 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 教育,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 在河西走廊设郡,把长城延伸到敦煌以

7、西地区; 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汉朝与西域的联系; 加强对东南西南地区的管辖。 3、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时间:公元前60年 管辖范围:天山南北的西域事务。作用意义:这是西域正式归入西汉的版图,它的设立,保障了东 西商路的畅通,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广大地区的交流,以及对西 域地区的管理第二课汉唐盛世一、新的大一统 1、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是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 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2、汉初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 (1)基本承袭了秦朝统一时的各项制度,并开拓 创新。 (2)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 生产(休养生息政策) (3)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

8、文景时期)。 (4)汉高祖实行分封制,分封同姓子弟和功臣(在 汉景帝时发生七国之乱)。第二课汉唐盛世 二、政权的分裂与民族的融合 1、历史上四个清明时期(开明盛世)2、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作用内容:(迁都洛阳;颁布均田令)学说汉话、改 穿汉服、改用汉姓、与汉族人通婚、采用汉族 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鲜卑族人积极学习和吸收中原汉族地区先进 的文化,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兴贞观贞观 之治开元盛世 西汉汉东汉东汉唐朝唐朝 文帝景帝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第二课汉唐盛世三、帝国新政 1、唐太宗的政绩(贞

9、观之治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 善于用人虚心纳,重用谏臣魏征; 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多次颁布减免租赋的诏令 减少力役不误农事; 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得到各少数民族的爱戴; 沿袭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 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注意节约,励精图治。第二课汉唐盛世四、盛唐气象和盛世文化 1、唐朝繁荣的表现 (1)政治上:出现了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的清明政治; (2)经济上:a、曲辕犁、筒车等新农具的广泛使用,粮食产量增加;b、手工业的产品种类、生产规模、技术水平都超过了前 代,丝织、制瓷技术高超;C、商业繁荣,各国商人云集; (3)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中外交流频繁,呈中西互通胡汉交

10、融的特 点 (4)思想文化上:唐朝诗歌数量多、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佛教、道教得到进一步的传播(玄奘、鉴真)书法艺术绚丽多彩,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大放异 彩 2、历史上发生在统治者内部的混乱:西汉七国之乱、唐朝安史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第二课汉唐盛世 2、汉唐时期的文化 (1)史学成就: 史记西汉司马迁写的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 史,记录了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 汉书班固写的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资治通鉴司马光负责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编 年体通史。 (2)艺术成就: 书法东晋的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唐朝的颜真 卿 绘画东晋的顾恺之女史箴图;唐朝阎立本 历代帝王 图 雕刻河南洛

11、阳的龙门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 窟 甘肃的敦煌石窟(千佛洞)。第二课汉唐盛世五、丝绸之路与大运河 1、历史上的三条丝绸之路 (1)古代陆上的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后开通的一条从 长安向西往中亚、 西亚,直达欧洲的交通大道 (2)新的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是一条横跨亚欧大 陆的洲际铁路从中国的日照港、连云港到荷兰的鹿特丹 、安特卫普 (3)海上的丝绸之路:(陶瓷之路)作用(1)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2)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意义(3)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史 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增进了中国与亚非欧各国 的友谊,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第二课汉唐盛世2、大运河(看图书101

12、页) 一个中心洛阳 两个端点涿郡、余杭 四条河段从北到南依次是永济渠、通 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大水系从北到南依次是海河、黄河 、淮河、长江、浙江(钱塘江) 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和发展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一、农牧文化的交融 1、与宋朝并存的政权以及与宋的关系名称 民族分布的地区与宋的关系 辽辽契丹族今内蒙古辽辽宁 澶渊之盟 西夏 党项项族 今宁夏地区宋夏议议和 金女真族东东北地区绍兴绍兴 和议议(南宋 ) 元蒙古族蒙古高原1276年灭灭南宋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2、岳飞的事迹 自发组织抗金义军戚家军 率领戚家军多次打败金军,收复部分失地 1140年取

13、得郾城大捷 二传统城市新气象 1、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北方战乱,经济和环境破坏严重,南方相对和平有利于 经济开发 北方民众南迁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南方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为经济发展提 供了良好的环境 传统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也促进了这一进程。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2、两宋时期经济迅速发展的表现 先进生产工具的应用和优良品种的推广, 促进了农业的迅速发展。 传统城市的坊市格局被打破,新的城市格 局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并出现了夜市、早 市 在四川地区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 城市迅速发展,工商业市镇不断涌现。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三

14、、古代科技的典范 1、宋元时期有哪些科技成就?有什么影响? (1)火药: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活,增添的生活的情趣, 火药用于战争,把人类战争从冷兵器时代推进到热兵器 时代,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发挥 了巨大的作用 。 (2)活字印刷术(毕生)的发明降低的书籍的成本,大 大促进了书籍和知识的传播与普及,为人类文明的发展 和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3)指南针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航海能力,促进 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也受惠于指 南针的导航。 (4)植棉和棉纺织技术(黄道婆)的推广,为广大民众 提高了合适的衣料,提高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2、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 四、开放与交流 1、元巩固统治的措施 (1)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2)在西藏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方事务, 这是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建立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使元朝中外 文化交流空前繁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