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2(苏教版七上)课件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51971884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4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2(苏教版七上)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2(苏教版七上)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2(苏教版七上)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2(苏教版七上)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2(苏教版七上)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2(苏教版七上)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2(苏教版七上)课件(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思考: 1.你可知诗人的秋思落于何处? 2.诗人又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他 的秋思的?在唐代咏月诗中,这是比较著名的一篇。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 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广寒宫中的露 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 花”的意境就更显得悠远,耐人寻味。诗人怅然于 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发了入骨的思念,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形象地语言,渲染了中秋 望月、思深情长的意境,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的 委婉动人。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 由. 你能根据此小序的内容,判断苏轼创作这 首词的背景吗?1076年(丙辰)中秋节,41岁的 苏轼在密州任太守,政治上不得 意,与弟子由已经六七年未曾见 面,心情抑郁不欢。1.对照注释,疏通全词意思。 2.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 ?两者之间有何联系? 3.词中哪些景物是实景,哪些是虚 景?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手法吗? 4.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 句中,你如何理解?1.有感情的朗读我的思念是圆 的一诗。 2.说说你所理解的诗歌中诗人所 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你觉得诗人要表达的愿望,在 今天看来有什么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