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6课《故乡》ppt课件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51971867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6课《故乡》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浙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6课《故乡》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浙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6课《故乡》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浙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6课《故乡》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浙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6课《故乡》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6课《故乡》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6课《故乡》ppt课件(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特点。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对话、外貌、 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学习对比手法对表现人物、表达中心的 作用。 4、理解文章主题,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 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 拾呐喊、彷徨华盖集、 坟等。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社戏选自呐喊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风筝选自野草小说的知识: (1)什么是小说? 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 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的

2、三要素是什么?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 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 ,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3)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什么? 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侧面描 写等。 (4)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 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哪几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 、尾声。 (5)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 代背景。 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写作背景: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 京。在故乡,他目睹了故乡的冷漠、麻木、市 侩和猥琐,“希望”的破灭,心中感到无比的悲 哀。1921年,作者依据这次回家

3、的经历为题材 ,写了这篇小说。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是作者所塑造 的一个人物形象,不能指作者自己。生字识记 晦(hu):1.农历每月的末一日。如:晦朔 。2.昏暗;不明显。如:晦暗。本文取此义 。3.夜晚。如:风雨如晦。 猹(ch):野兽,像獾,喜欢吃瓜。 弶(jing):1.捕鸟或鼠的简单装置。2.用弶 捕捉。 踝(hui):小腿与脚之间左右两侧的突起, 是由胫骨和腓骨下端的膨大部分形成。 汛(xn):河流定期的涨水。如:桃花汛。 髀(b):大腿,也指大腿骨。 愕():惊讶;发愣。如:惊愕。 嗤(ch):嗤笑。如:嗤之以鼻。 瑟(s):古代弦乐器,像琴。 廿(nin) :二十。 折(sh)

4、:1.断(多用于长方形的东西)。如:树 枝折了。2.亏损。如:折本儿。本文取此义。 3.(sh):姓。另读(zh):1.翻转。如:折跟 头。2.倒过来倒过去。如:水太热,用两个碗折 一折。还读(zh):1.断;弄断。如:骨折。2.损 失。如:损兵折将。3.弯;弯曲。如:百折不挠 。4.回转;转变方向。如:转折。5.折服。如: 心折。6.折合;抵换。如:折价。7.折扣。如: 七折。8.北曲的每一个剧本分为四折,一折相当 于后来的一场。 黛(di):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 。如:粉黛(指妇女)。 惘(wng):失意。如:怅惘。 恣(z):1.放纵;没有拘束。如:恣意。本 文取此义。 睢(s

5、u):1.恣睢。2.(su):睢县,在河南。词语识记 既然:这里是已然的意思。 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影像:本文是印象的意思。 心绪:心情。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谋食:谋生。 易主:改换主人。 寓所:寄居的房子。 无端:无缘无故。 素:向来。 如许:这么些。 潮汛:定期上涨的潮水。 苏生:苏醒,重现。 愕然:吃惊的样子。 鄙夷:看不起。 道台:“道”是清朝地方官名,人们称为“道台”。文中“ 放了道台”,即做了大官的意思。 瑟索: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 打拱:作揖。 惘然: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展转:这里形容生

6、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现在写作“辗 转”。 恣睢:放纵,凶暴。 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课文:1、作者回到阔别20余年的故乡,在故乡呆 了大约多长时间?是如何推算出来的?2、这么长的时间,作者对每天都作了介绍 吗?着重写了哪些天的事情?3、作者又着重写了这些天的哪些人、哪些 事?用了哪些方法刻划人物?4、题为“故乡”,请你根据时间顺序,在“故 乡”前再添一个词,概括全文结构层次。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课文:1、作者回到阔别20余年的故乡,在故乡呆了大 约多长时间?是如何推算出来的?明确:约半个月左右依据:“第二日”(P75第二自然段),“这样的过了三、 四天”(P81第四自然段),“又过了九日”

7、(P85第一自 然段)等。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课文:2、这么长的时间,作者对每天都作了介绍吗?着 重写了哪些天的事情?明确:着重写了这些日子的事情:“第二日”;“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又过了九日” 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课文:3、作者又着重写了这些天的哪些人、哪些事?用了 哪些方法刻划人物?明确:“ “第二日第二日” ”:母子见面;回忆少年闰土(回忆瓜地刺母子见面;回忆少年闰土(回忆瓜地刺 猹、初见印象、讲雪地捕鸟和瓜地刺猹、离别赠物);猹、初见印象、讲雪地捕鸟和瓜地刺猹、离别赠物); 见到杨二嫂(声音、视觉、语言、动作)见到杨二嫂(声音、视觉、语言、动作)“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一日

8、是天气很冷的午后” ”:会见闰土(肖像、神态会见闰土(肖像、神态 、语言、动作等)、语言、动作等)“ “又过了九日又过了九日” ”:动身启程动身启程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课文:4、题为“故乡”,请你根据时间顺序,在“故乡”前 再添一个词,概括全文结构层次。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5)回故乡: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 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 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在故乡:写“我”回故乡的 见闻与感受。第一层(68)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 深深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第二层(933)“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第三层(3452)“我”见到了圆规杨

9、二嫂。第四层(5377)写“我”见到了中年闰土。第三部分(7888)离故乡:写“我”怀 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 “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 于未来和下一代。一、课文分析一、课文分析阅读15段,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第1段中的“冒了严寒”说明什么?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 起什么作用?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 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1、第一段中的“冒着严寒”说明什么?“冒着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写出我回 故乡急切心情 。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

10、、 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 衬托“我”悲凉的心情。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 中起什么作用?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 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 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 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 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 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 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 ,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 情。阅读第二部分,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分析文中语句,简要概括闰土这个人 物

11、形象2、分析文中语句,简要概括杨二嫂这个 人物形象3、分析文中“我”的形象。人物分析(一)闰土: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动作:活泼刚健,动作利落干脆,说话脱口而出 ,质朴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找出相关语句来分 析印正)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告诉“我 ”很多稀 奇的事,送“我”贝壳和鸟毛,对“我”友好,热情,和 “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少年闰土是一个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勇敢 可爱的农村小英雄的形象。中年闰土:外貌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 眼睛周围肿

12、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一件极薄的棉衣 ,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 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动作动作: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 显得迟钝麻木。对对“ “我我” ”的态度的态度: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 ,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 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上。中年闰土是一个生活在重压下艰难挣扎着的 中国广大劳苦人民的代表。年轻时:“豆腐西施”、终日坐着(安分守纪)二十多年后肖像 :语言 :行动 :“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 (尖刻、能说会道、令人可鄙)“哈!这模样

13、了,胡子这么长了!”“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让我拿去吧”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怪声怪调以长辈自居 讽刺 爱占便宜 肆意造谣“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 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明索暗偷人物分析(二):杨二嫂:20年前:年轻美丽,因此她的豆腐店 的买卖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20年后:她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 细脚伶仃的圆规”,她变得自私,说话尖刻 ,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 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塑造杨二嫂形象的作用1、以她的自私、刻薄衬托闰 土的善良、朴实。另一方面展 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

14、的隔 膜。尖嘴利舌、贪财爱小、自私狭隘,可笑、可恨、可怜、可气,她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是“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2、说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的统治下,故乡的日趋破产和 诚实小市民的日趋贫困。1、小结: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 ,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2、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 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3、小结: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闰土和杨 二嫂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 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社会传 统观念对人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

15、的人性被扭曲 。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 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人物分析(三)“我”结合以下问题,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 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 ,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的高墙,将 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 什么?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 人之间的冷淡隔膜。3、“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 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 生活?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 活。4、(1)“我想到希望

16、,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 “害怕”?(2)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 愿望茫远罢了。” (1)因为“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 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愿望能否实现是 未知数,“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 现,自然便害怕起来。(2)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 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 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 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5、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6、“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 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练习三第3题)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 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 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