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圆梦中华征文.doc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1965922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铭记历史圆梦中华征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铭记历史圆梦中华征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铭记历史圆梦中华征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铭记历史圆梦中华征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铭记历史圆梦中华征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铭记历史圆梦中华征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铭记历史圆梦中华征文.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铭记历史圆梦中华征文铭记历史圆梦中华征文范文一:走访红色圣地,感悟延安精神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神秘的窑洞,高亢的信天游所有这些勾画出了人们心中的延安。这里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圣地,是新中国的摇篮。这里曾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故园,是催生新中国的革命圣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中国革命长达十三年,无数有志青年在此投身民族解放的洪流。枣园、杨家岭、南泥湾、凤凰山麓留有先辈们为革命而忘我奋斗的真实记录;洛川会议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等纪念地,是对一个个重要历史时刻的生动再现。今日亲自站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厚重和力量,这是敬仰的力量。我们的革命前辈在

2、几孔窑洞、几张方桌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制定了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又一个重大决策领导,召开了历史上一次又一次重要会议,诞生了一篇又一篇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的光辉著作,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背后是不朽的延安精神所迸发出来的巨大力量。什么是延安精神,在这里,我找到了答案,那是艰苦奋斗、自立更生的精神;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今天,我们更应该大力弘扬延安精神,这是革命峥嵘岁月前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之际,我们要把延安精神作为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作为战胜困难

3、、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范文二:一个洛川人,一部抗战史100 年后,我来到这里。在这个革命圣地的县纪念馆的墙上,看到他二三十岁青涩的照片,还有如下一段文字:“雷雨天(1915-XX),又名雷正阳,洛川县槐柏镇贝郊村人。1936 年春考入河南开封西北中学,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2 月,受地下党指示回到洛川。1937 年初担任洛川各界抗日救国会主任,后打入洛川黄龙山屯垦大队,4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 月,任中共洛川东南乡区委书记。1942 年底进入中央党校五部学习。结业后曾任富县义字区区委书记等职。1945 年 8 月返回黄龙特委,曾任洛川县工委书记、武工队队长

4、、洛川游击支队副政委等职。建国后任甘肃省政府参事室主任等职。 ”不知为什么,当真正敲击到这段平静得不能再平静的文字之时,一向自以为理性的我,竟然眼眶湿润。在电脑上跃动的,分明不只是冰冷的字符,而是一个充满着激情、热忱、理想与固执的燃烧的生命。他去世那年,我 21 岁,从北京读大学回到兰州参加葬礼,回忆关于他和我的点滴。比如,他很会逗小孩,用一串 1 角钱的烤羊肉,就能哄骗我和弟弟陪他爬半天的白塔山;比如,他大而有力的手,能用手捏碎核桃,即使晚年卧床数年后,他跟我握手时,仍能把我的手捏得生疼;比如,他虽行伍出身,却其实是一个文化人,最珍视的是一支英雄牌钢笔,会逼着我和表哥写毛笔字,写得不好要打手

5、;比如,他的妻子也是老革命,曾直接参与南泥湾的“大生产”运动,在她还能唱歌时,那首兰花花的曲调有着直穿内心深处的力量;比如,他的开朗和逗趣,小时候黄河边、五泉山经常有挂着气球打气枪的小贩,为了节省气球又会把准星调得不准。他自然知道,来了兴致,就会单手握长杆的老式气枪,甚至不用单眼瞄准,打完所有气球,满意地笑笑离开,留下目瞪口呆的小贩和周围赞叹的人群如同许许多多革命故事一样,他曾出身富足,而终成家族的叛逆。据说他的家是当地有名的巨富地主,而他对这个家族最好的回答,是偷了家里的几百条枪,连同自己一起,投了共产党。以往,对这样叙述的“家族史” ,不过听听而已。但现在来看,仿佛更能懂他:那时的他,现在

6、算算,二十出头的年纪。血气方刚,又有新教育新文化的熏陶,甚至可能接触到学识渊博、正义而富有人格魅力的共产党员。当此民族危难之时,痛感时局,而又能找到中国未来的希望,下定决心义无反顾地“干一场” ,真是任何一个血性男儿必然的选择。他曾一介书生,却机警而善战。据说,他双手都能使枪而且枪法颇准,跟着他的队伍总能胜利而又最少伤亡,以至于在县城, “雷正阳”的人头值得上几千大洋。现在回想,二十多岁的青年学生,成长为枪林弹雨的游击队战士,期间必然有许多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故事。这些应该是真的,小时候在政协大院住,他的老部下老战友,总是操着陕西口音,感叹他的勇猛。有时,他又仔细的偏执。印象最深的,是每次读报后

7、,他总数把人民日报和当时只有高干能读的参考消息仔细叠好、压平、按日期排好,每月、每年又捆扎在一起。他说,那是学习。现在想来,他有太多属于那个时代的烙印。家里每逢大事小事,必然“开会”;小时候见到他,他总要先与我这个孩子握手,临走又是握手,如同正式会面。他还有属于那个时代党员对子女的严苛。他的孩子们,工作无非护士、工人、司机等等,也会如我们这个时代所有人经历过的那样:上班、下岗、退休,生活富足或者困顿、婚姻幸福或不堪。但无论如何,这些子女,对共产党、对这个国家、对毛泽东,都有深入骨髓甚至成为本能的感情。那是一种不容质疑的神圣和信仰。仅仅就我支凌破碎的回忆和听过的“传说” ,他的一生,就已经折射着

8、历史解放前,洛川会议、瓦子街战役、解放兰州,解放后,又做过农垦机械厂厂长,兵工企业厂厂长(妈妈的回忆,是厂子在大山深处,到处是大而美丽的蝴蝶),统战部长,等等。与大多数“高干”一样,也有过牛棚的经历,然后平反,继续工作,而至退休、终老。当然,他也会留下一些文字,虽然跟他可能的传奇相比并不算多。比如十几年前,我曾亲见的他写的我和彭老总二三事那厚墩墩的钢笔手稿,记述了他与彭大将军的几次过往。我经常在想,中国的这段近现代史,除了那些名镇史书的传奇将帅外,更多的,还是由他这样的人写就。他们的名字,甚至有的没有名字,或许就藏在各种党史、军史甚至只是县志的一角,几百字,浓缩一生。而那波澜不惊的几百字中,其

9、实蕴涵着太多的故事,关于国家和民族、信仰和追求、战争和爱情、平凡和伟大。这样的故事,在那个大时代,却或许并不特别,因为在那个时代,那样的传奇,不过是每个有理想、有血性、不甘于屈服的青年人必然的选择。现在的我,坐在延安到西安的高铁上,1 个小时。我会想起,在他们那个时代,从西安到延安,要经过多少个日夜的困顿、艰苦和转折,当然,也必然会有属于年轻人的向往、兴奋和喜悦。说一句不怕人喷的话:正是我们今天的便捷、富足和安康,使得他们那一代人的牺牲,有了更丰富的意义。此行看到,那个时代,无数青年,从全国各地,经由西安,过安吴堡,奔赴心目中的圣地延安。在安吴堡青训班的留言册上,我看到一个年轻人写下这样的句子:如果在当时,我会是他们中的一个。的确,如果在当时,我相信,我也会是他们中的一个。你在那里,却离我如此之近。是为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