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起火灾的处置与安全疏散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963216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9.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起火灾的处置与安全疏散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初起火灾的处置与安全疏散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初起火灾的处置与安全疏散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初起火灾的处置与安全疏散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初起火灾的处置与安全疏散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起火灾的处置与安全疏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起火灾的处置与安全疏散(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起火灾的处置 与安全疏散主 要 内 容 一、燃烧和火灾的基本知识二、灭火的基本方法三、初起火灾的处置四、火灾现场安全疏散的组织与行动要则 学 习 目 的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大家了解初起火灾报警、扑救、疏散、逃生的基本方法,掌握本单位灭火、应急疏散预案的制定要则,增强单位、个人做好消防工作的责任意识和能力。 时间安排和实施方法实施方法:集中授课与个人自学相结合,通过考核检验学习效果。时间安排 :34课时 第一讲、燃烧和火灾的基本常识第一节、燃 烧 常 识(一)燃烧本质和定义:燃烧是物质的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从燃烧的定义,不难得出燃烧必须具有的基本特征:一是:放出热量;二是:发出光亮;三

2、是:发生了化学变化。一、燃烧的本质和条件:(二)燃烧条件:1、要有可燃物可燃物:是指凡是在空气中能够发生燃烧的物质从物理状态上:有气态、固态、液态。按化学组成分:有单一元素的可燃物,如碳、氢、硫、磷等和化合物的可燃物,如酒精、甲烷、乙炔等; 有的,也可以成混合物状态存在,如液化石油气等。2、要有助燃物助燃物:是指凡是能帮助和支持燃烧的物质。 3、要有着火源着火源:是指凡是能够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能源。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并不意味着燃烧就一定会发生,在必要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还需要两个充分条件,即:(1)着火源必须具备足够的温度和热量;(2)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发生相互作用。综上所述,燃烧的条件可

3、以表述为: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助燃物、着火源,着火源有足够的能量,且三者相互作用。 二、燃烧过程:(一)不同状态物质的燃烧过程:1、固态可燃物质的燃烧过程一般情况下,固态可燃物质会按照下列方式发生燃烧:受热分解(熔化)-蒸发出可燃气体-燃烧-可燃物质燃尽并产生燃烧产物。2、液态可燃物质燃烧过程液体受热挥发(分解)-燃烧-可燃物质燃尽并产生燃烧产物。3、气态可燃物质燃烧过程(1)扩散燃烧(稳定燃烧):即可燃气体与空气边混合、边燃烧的过程;(2)动力燃烧(预混燃烧):即可燃气体与空气先混合并达到一定的浓度,遇着火源发生的燃烧和爆炸。由上述可以看出,可燃物质无论其状态如何,在燃烧发生时,其实都是一种

4、气体燃烧状态。一般情况下,固态物质的燃烧速度相对较慢,而气态可燃物质的燃烧速度最为迅速。 (二)燃烧产物及其对火灾扑救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可以把按照化学变化的程度,把燃烧分为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1、完全燃烧和完全燃烧产物物质燃烧后,产生不能继续燃烧的物质,这种燃烧叫做完全燃烧。完全燃烧生成的燃烧产物为完全燃烧产物。2、不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产物物质燃烧后,产生还能继续燃烧的产物,这种燃烧叫做不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燃烧产物为不完全燃烧产物。3、燃烧产物对火灾扑救和安全疏散的影响 (1)有利的方面一是:大量生成的完全燃烧产物可以阻止或减缓燃烧的进行。二是:可以根据烟雾特征和流动方向,识别

5、燃烧物质,判断火源位置和火势蔓延方向。 (2)不利的方面一是:妨碍人员灭火或疏散行动:浓烟弥漫使现场能见度降低,人员看不清方向。二是:威胁人员安全:许多物质燃烧会产生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氰化物等,导致人员吸入中毒。三是:造成火势蔓延:高温的热气流是导致火灾蔓延扩大的重要因素。燃烧类型:燃烧主要类型有闪燃、着火、自燃、爆炸等。 1、闪 燃:在一定温度下,易燃或可燃液体(包括能蒸发的少量固体可燃物如石蜡、樟脑、萘等)表面上产生的蒸汽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源产生的一闪即灭的现象。液体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做闪点。根据闪点不同,可以将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划分为三类:甲类:闪点在28C0以下

6、,如汽油、苯、乙醇;乙类:闪点在2860C0之间,如煤油、松节油等;丙类:闪点在60C0以上,如柴油、桐油、润滑油等。 2、着 火:可燃物质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遇火源接触引起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开后,仍能继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可燃物质开始持续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燃点。 3、自 燃:可燃物质在空气中没有外来着火源的作用,靠自热或外热发生的燃烧现象叫做自燃。本身自燃:由于可燃物质内部自行发热而发生的燃烧现象,如草垛、煤堆的自燃。受热自燃:可燃物质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发生的自燃现象。如黄磷的自燃现象。 4、爆 炸:物理爆炸:主要是由于气体或蒸汽迅速膨胀,压力急剧增加,并

7、大大超过容器所能承受的极限压力,而造成容器爆裂的现象。如气体钢瓶、锅炉等爆炸。化学爆炸: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产生大量的热和气体,伴有巨大声响的现象。化学爆炸的速度快(每秒数十米至上千米)、威力强、极具破坏性。爆炸浓度极限:可燃气体、液体蒸汽或固体粉尘与空气混合后能够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叫做爆炸浓度极限。 第二节 火灾发展变化的规律 一、火灾发展变化的基本阶段 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通过对火灾的科学研究、实验,我们大致可以从一般意义上把最常见的建筑物室内火灾的发展过程分为初起、发展、猛烈、下降、熄灭五个阶段。时间温度曲线表示(一)初起阶段 1、定义:

8、一般固体可燃物质着火燃烧后,在15分钟内,燃烧面积不大,火焰不高,辐射热能不强,烟气流动缓慢,燃烧速度不快,此阶段为初起阶段。2、特点:面积小,温度低、速度慢、易扑救。火灾的初起阶段,是扑救的最好时机。装饰装潢大量采用可燃材料,使得火灾发生后,初起阶段的时间明显缩短,起火后迅速蔓延扩大,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不能不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说明严格按照有关消防规范进行建筑设计、建造和装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发展阶段 1、定义:如果初起火灾没有及时被发现火扑灭,随着时间的延长,温度升高,周围的可燃物质或建筑构件被迅速加热,气体对流增强,燃烧速度加快,燃烧面积迅速扩大,即进入了燃烧的发展

9、阶段。主要表现为:大量烟气、火焰窜出门、窗,房盖、局部建筑构件被烧穿,建筑物内部充满烟雾,火势突破外壳向整体蔓延。2、特点:温度升高,火焰增大,烟气较浓,突破外壳。需要警示的是:如果错过了火灾最佳的扑救时机-初起阶段,任何非专业消防人员冲动、盲目的扑救行动都是极其危险且难以奏效的,不应当不恰当的效仿和提倡。 (三)猛烈阶段 1、定义:如果火势在发展阶段仍未得到有效的控制,由于燃烧时间的继续延长,燃烧速度不断加快,燃烧面积迅猛扩展,燃烧温度急剧上升,气体对流达到最快速度,辐射热最强,建筑构件的承重能力急剧下降,此时便进入了火灾的猛烈阶段。主要表现是:可燃物质全部起火燃烧,建筑顶部或其它构件变形塌

10、落,火焰、烟雾方向性增强,向上抽拔,形成“烟包火”和“飞火”现象,热辐射范围明显扩大,接近火场使人感到皮肤烧灼疼痛。2、特点:燃烧猛烈,蔓延迅速,破坏力大,扑救困难。如2000年元月11日发生在合肥的庐阳宫大火,仅消防部队就出动兵力400余名,车辆35台,灭火时间5个半小时,持续时间至次日清晨,可见猛烈阶段火灾扑救的困难性与艰苦性。 (四)下降、熄灭阶段:随着燃烧的进行,可燃物减少,逐步熄灭;或由于通风不良,环境内空气(氧气)被渐渐消耗,已经燃烧的可燃物质处于阴燃状态,室内温度降低(500度以下),此时火灾处于下降或熄灭阶段。 二、影响火灾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热的传播热传播时自始至终影响

11、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热传导:热量通过直接接触的物体,从温度较高的部位传到温度较低的部位的现象,叫作热传导。火灾现场上存在的金属构件等热的良导体,是造成火 势蔓延扩大的重要途径。预防措施:对受火焰作用的金属构件等采取及时不间断的冷却降温,是预防火势蔓延的有效手段。 2、热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热能的现象,叫作热辐射。火灾发生时,临近火场的可燃物质在火焰产生高温的烘烤下会很快起火燃烧,导致火势蔓延,就是热辐射的作用结果。预防措施:一是:增加距离,如建筑之间保持必要的防火间距;二是:增加受热辐射物体表面的光洁度和使用浅色调表面涂层;三是:在火灾发生时,对邻近建筑等实施冷却保护;四是:采取隔

12、热材料防护等。3、热对流:由受热物质的微粒的流动传播热能的现象叫做热对流。热对流现象只发生在液体和气体中。预防措施:冷却降温,减少液体或气体的流动和热交换速度,采取合理的防排烟措施,楼层失火时,要特别注意防止热气流对着火层以上的影响。 (二)爆炸对火灾发展变化的影响1、破坏作用 2、造成人员伤亡 3、导致火灾蔓延 预防措施:一是:随时注意观察;二是:消除可能发生爆炸的因素(冷却降温、加强通风、管治火源、泄压排空等);三是:加强防护,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接近现场。 (三)建筑特点对火灾发展变化的影响1、楼层(高层)建筑火灾: 由于热对流的影响以及建筑内部的楼梯间、管道井,很容易形成“烟囱效应”,

13、即火势向上蔓延的速度要大大超过水平蔓延的速度(热气流向上的速度至少是水平方向流动速度的5倍),应该特别注意着火层以上的人员和建筑安全。 2、钢结构建筑: 钢结构虽然本身不会燃烧,但是在火灾情况下,由于火焰和高温的作用,钢结构内部的应力和强度受到破坏,很快会发生变形甚至倒塌。研究表明,未经防火处理的钢质构件,其温度上升到500度时,强度仅仅为常温条件下的一半,600度时,强度基本丧失,而在火灾情况下,钢质建筑构件达到这一温度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5分钟,所以,通常我们把无保护层的钢质构件的耐火极限时间定义为15分钟。 3、有闷顶的建筑: 带有闷顶的建筑,如果起火部位在闷顶内部,初期往往处于阴燃状态

14、,火势发展较慢,产生大量烟雾,一旦烧穿闷顶,火势会迅速扩大且内部蔓延情况不易发现,因此,要特别注意观察处于起火部位下风方向、表面没有烟火的地方。 4、单元式居民住宅: 发生火灾后,最主要的蔓延途径有窗、阳台、楼梯间等。 (四)气象对火灾发展变化的影响 第三节 灭火的基本方法 一、冷却灭火法 1、定义:是根据可燃物质发生燃烧时必须达到一定温度这个条件,将灭火剂直接喷洒在燃烧着的物质上,使其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从而使燃烧停止。 最常见的、廉价的是用水冷却灭火。常用的还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灭火器里喷出的雪花状固态二氧化碳温度低(-78摄氏度),在汽化时可以吸收大量的热,具有良好的冷却灭火效果。同时,

15、作为一种不燃气体,二氧化碳还可以稀释燃烧区域内的空气,有一定的窒息作用。2、注意事项:运用冷却法灭火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要盲目射水(泼水),避免不必要的水渍损失;二是对于高温物体,不能直接用水扑救,防止产生变形、爆炸。三是区分对象,对于带电、易燃液体、遇水燃烧物品、珍贵档案等不能直接用水扑救的火灾,必须采用其它方法。 二、隔离灭火法1、定义:是根据发生燃烧必须具备可燃物这个条件,将燃烧物体与附近未燃烧物质隔离或疏散开,从而使燃烧停止。2、注意事项:一是要迅速(关阀断料、疏散物资等);二是要合理(破拆、开辟防火带等);三是要安全(人物相比,人是第一位,不可盲目冒险)。三、窒息灭火法1、定

16、义:是根据可燃物质发生燃烧需要足够的空气(氧气)这个条件,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者用惰性气体等稀释空气中氧的含量, 使燃烧物质缺乏或断绝氧气而熄灭。2、注意事项:一是燃烧部位较小、容易堵塞封闭,且燃烧区域内没有氧化剂时,才可以采取这种灭火方法;二是采取用水淹没、灌注窒息灭火时,必须考虑物质被水浸泡后不致产生不良后果;三是采用封闭窒息法灭火后,必须采取监控措施,在确认火已熄灭且排除复燃的可能后,方可打开孔洞。四是采取惰性气体灭火时,必须保证其数量充足,以迅速降低燃烧区域 氧气含量,窒息灭火,同时要注意操作人员的安全。 (四)抑制灭火法1、定义:是一种化学灭火方法, 就是使灭火剂参与到燃烧反应历程中去,使燃烧过程产生的游离基消失,形成稳定分子和低活性游离基,从而使燃烧反应终止。采用这种方法可使用的灭火剂有干粉、“1211”、“1301”等。2、注意事项:一是灭火时,灭火剂的数量要充足,准确地喷射在燃烧区;二是在灭火的同时,应当采取必要的冷却、降温措施,防止复燃。 第二讲 初起火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