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1938618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 复习鲁迅,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 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 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 ,杂文集坟、二心集等。作者简介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归省 行家 惮 絮叨怠慢 撺掇 凫水 潺歌吹 蕴藻 家眷 漂渺 xnghngdnx daodicun duofchnchuiyn zojunpio mio1. 快速阅读全文,本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又是按照 什么顺序写的?社戏 时间看戏前看戏看戏后3. 这篇文章共讲了哪些事情?你能用4个字分别给它们加 个小标

2、题吗?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 船头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2.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几部分?分别为这几部 分概括一个小标题?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 动词,并体味其运用之妙。 动词:拨、点、磕、架等 (1)充分描绘出小伙伴架船 技术的熟练,反映出小伙伴们 聪明、能干的特点。 (2)表现了去看社戏的愉快 心情。月夜行船月夜行船嗅觉触觉视觉听觉想象(清香)(扑面吹来)(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歌吹)(戏台、渔火,铁。)从哪些角度来写景?1. 写起伏的连山如奔兽: 比喻,以动写静,形象地描绘了行船之快。 2. 写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 间接地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

3、。 3. 写笛宛转,悠扬,使我沉静: 表现了“我被水乡美丽的夜景所陶醉,因而忘记了自己。我觉得(美词)用 得好,好在在它写出了(表 现了)月夜行船月夜行船这些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 以上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 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 的图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戏 时轻松、愉快、兴奋的心情。 船头看戏船头看戏戏,好看吗?不 好 看正面描写:演员的表演侧面描写:观众的反应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 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似的好豆 那夜似的好戏是童年那段天真 烂漫自由有趣的 生活的标志说明甜蜜的童年 回忆,一直珍藏

4、在作者的心里。表达了对美 好生活的向 往之情刘成章寻找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用“ 我喜欢 句子,因为 ”的句式 进行评点。 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写法等角度入手例:我喜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 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 了”句子,因为反义词用得好,在强烈的对比中,更能突 出安塞腰鼓的特点。(3)(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 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 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 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从用词

5、方面说: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 ”“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 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 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 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 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4)从修辞上说:(1)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 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 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 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2) 文中的反复用得

6、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 深刻清晰。 (3) 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 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 的排比。1.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 2.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 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 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 的风姿。” 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 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

7、宏,语 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 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 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 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 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 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竹 影丰子 恺印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惬( )意 口头禅( ) 参差( )不齐 用笔蘸( )了朱砂( ) 来撇( )的 水门汀( ) q

8、ichnzhncn csh pitng西洋画像照相, 中 国画像符号。请结合课文谈谈怎样 理解这两句话? 照相是对事物真实的反应,符号是抽象地指称事物。*由此可见出:中国画重写意,重神似,西洋画则重写实,重形似。5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返回yy m nng pnc cn Chn咿哑 静穆 端凝 颦蹙 粲然 嗔视wnzhun chzh xi su 低回婉转 叱咤风云 浑身解数 斗薮yn dnghng yng xun xi 尽态极妍 本色当行 珠缨 炫转星宿摇作者运用多种语言技巧使文章的语言摇曳多姿:1. 运用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 手法.2. 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展示舞姿 的美。

9、3. 运用了许多修饰性的词语,增加文章 韵味。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 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晚年住杭州, 著有铁崖文集、秋声集。口 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 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 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 ,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 ,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 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的口技 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作者简介:给下列红字注音屏障 少顷 呓语 絮絮 叱 齁 中间 曳屋 许许声几欲先走 pn zhn sho qnyx x chjinhuyh hj “善”字统领全文,全文的展开都 紧紧扣住“善”字。1. 第一段中统领或连贯全文的关键字

10、眼是 哪一个?第一段列数口技人的道具,对表 现全文的中心有什么作用?列数口技人的道具,四个“一”字 ,暗示道具简单,衬托了表演者的高 超技术。口技人是按照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 大,由少到多的顺序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惊醒的过程 的。2. 第二段口技人摹仿四口之家深夜被犬声惊醒的过 程, 是按怎样的顺序声音变化的?这段中描写宾客 的神态有什么作用?这段末描写听众的神态。是对口技表演的侧面烘 托。“伸颈”“侧目”,是写宾客听得入了神,唯恐 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 到满意;“默叹”,写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所折服, 但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这些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 相结合,把

11、口技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机的联系起来,从 而突出口技者表演之“善”。 3. 第三段所写的内容在表演中起什么作 用?这一段写的是一家人由醒到又 睡的经过和宾客的情绪变化。这一 段既是四口人吵醒之后的余波,又 是深夜失火、救火的前奏。4. 第四段从哪些方面直接描述了口技人表 演的声音?这段中写宾客的表现有什么作 用?这一段开头用一个“忽”字,连用三个 “大呼”,表现了火着得突然,而且很大。 紧接着连用三个“百千”,极写声音之复杂 。又用“中间百千齐作”写火势凶狠, 用“又夹 泼水声”写大火中人们的行动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总写失火时声 音之逼真。接着作者用夸张的手法盛赞口技表演者 的高超技艺。段

12、末写宾客的表现,突出了口 技者表演逼真的程度。5. 第五段呼应开头,再 次列数道具,有什么作用 ?突出舞台、道具的简单,反衬 口技表演声响的繁杂、热闹,表明 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口技,而不 是借助于外物。再次突出表演者口 技之“善”。思考: 1. 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关键字眼是哪一个?2. 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 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齐读课文1、5段明确: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 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明确: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 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

13、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 ,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对 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分析理解: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 的衬托,哪些地方是 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侧面衬托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 二是 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 艺,使 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半轮秋月悬挂在娥眉山巅。 影入平羌江水流。 月影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中。 夜发清溪向三峡, 在夜色中我从清溪泽出发,奔向三峡, 思君

14、不见下渝洲。 到了渝洲看不见你,多么想念啊。秋 月鉴 赏 品 味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洲千里旅行图诗情媒介思乡象征整个诗境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诗歌特色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听听 读读 诗诗 歌歌背背 诵诵 诗诗 歌歌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各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听 读 诗 歌话 说 情 景理解诗意 不知从哪儿传来悠扬的笛声,它随着春风飞入整个洛阳城。倾听才知是一曲折杨柳,谁能不勾起思念故乡之情呢!体味感情折杨柳:古乐曲。古人别离,折杨柳相赠,以寄托伤离之情。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闻感借笛中 吹奏的折 杨柳曲, 表达诗人对 故乡的思念 之情。情调忧雅朗诵诗歌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要求:节奏要轻缓语调要轻扬语气要沉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