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防灾减灾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1936666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防灾减灾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防灾减灾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防灾减灾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防灾减灾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防灾减灾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防灾减灾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防灾减灾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元济高级中学 张 强一、课程何为课程?从字面上去理解“课程”,所谓课程就是用“课” 的方式规范、引导学生学习的“进程”。“课”要具备哪些要素呢?有目标、有计划、教师 、学生、时间 从专业的角度去理解“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必须至少满足下列四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要素: 明确的目标(期望学生到哪里?)适切的内容(需要用什么作为载体?教材)有序的实施(怎样带学生去那里?教法)恰当的评价(如何确定他们已到那里了吗?) 1.概念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 )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 ,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二、校本课程在刘旭东、张宁娟和马丽等人编著的校本课程

2、与课程 资源开发一书中指出,校本课程的出现在国际上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 校本课程的历史几乎和学校教育的历史一样悠久, 在古代时期学校的课程在较大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是由学校自 己决定的,那时在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校本课程(这是从校 本课程的存在形式来考察的);第二种 校本课程的思想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 ,认为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 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 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这是 从校本课程的思想产生来看的);第三种 校本课程真正出现在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丹大学 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

3、讨会上(这是从校本课程概念 的出现为依据的 )。 2.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 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但 不是专家编写教材,由教师用。教师开发课 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 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 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 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目前,校本课 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 。 总体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1)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时首 先必须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确学校的培养 目标,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社区发展的 需求,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2)

4、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 做出的价值定位。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 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 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3)组织与实施。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 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 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 教师申报课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 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 。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目录与课程介绍。学 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 准许开课。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 开发方案;教师在课程实

5、施之后或过程中,写自己承担 课程的课程纲要(教师用的材料)。 (4)评价。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 判断活动,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 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评价的结果向有关人员或社会公布 。 v一般项目:学校名称;科目名称;开发教师; 课程类型;课时;日期。v课程元素:课程目标:源于课标与学生研究;4-6点,每点1-3句 ;兼顾三维目标;指向关键结果的表现;叙写规范课程内容:基于目标、学情、条件处理教材,有逻辑 地选择与组织相关的知识或活动;课时安排合理等课程实施:方法与目标匹配;围绕学生的学习表现; 创造丰富的、促进的

6、情景;提供多样化的支持等课程评价:设计基于目标的作业;评价结果的解释与 目标相匹配;相关评价政策清晰且可行等v所需条件:需要学校提供什么样的条件课程实施纲要的一般格式三、我校的实践 选修课程调整方案 课课程类别类别课课程内容知识拓展类包括必修拓展课程、大学初级课 程、学科发展 前沿课程、学科研究性学习等课程,旨在让学 生形成更为厚实的知识基础。职业技能类包括生活技能、职业 技能、地方经济 技术等课 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生活技能 、职业 技术,培养专业倾 向。兴趣特长类包括体育、艺术 、健康教育、休闲生活、知识 运用等,旨在发展学生潜能,提高综合素质。社会实践类包括调查 探究活动,社

7、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 活动等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学 生的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四、我校的实践在进行实施校本课程地理防灾减灾教育中,有可喜的一面,也有无奈不 足之处,还需不断完善。反思一:由于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存在一致性,同时在内容上 又存在互补性,因此,自我校校本课程“地理防灾减灾教育”开设以来,我们感 到这种课程设置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当前学习,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的后继学习。 反思二:由于目前评价体系的单一,尽管全社会都在倡导素质教育,依然没 有改变“千军万马走高考的独木桥”这种局面。因此受升学考试制度影响,无论 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把目光聚焦于升学率和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如果透过校本课 程资源看不到与高考、升学考试直接挂钩的近期效果,所以这项工作在学生中开 展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学生课后就不愿意再多发时间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这制约 了校本课程资源的进一步的开发和研究。反思三: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零打碎敲的现象,没有 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学生认为有收获但又觉得还缺点什么。若在开发的过程 中多融入学科特点或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多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师生共同 进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效果或许会更好。欢迎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