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企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精选.docx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1935513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龙头企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龙头企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龙头企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龙头企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龙头企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龙头企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龙头企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精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龙头企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精选龙头企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精选以下是由聘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龙头企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欢迎阅读参考。龙头企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201X 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省关于扶贫工作的系列决策部署,深入开展“产业培育年”活动,狠抓特色产业培育,促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取得了良好成效。现将工作总结如下。一、项目实施情况201X 年产业扶贫投入资金总量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亿元,信贷资金亿元,产业带动建档立卡农户万人。目前,完成规模种植茶叶万亩,配套建设园区道路 28 公里,蓄水池 63 口。二、主要做法(一)立足基地优势,培育特色产业。一

2、是强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坚持壮大一批、引进一批、新办一批的思路,采取入股、联姻、兼并等办法,有效整合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资金、品牌、销售网络等资源优势,注重培植和引进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依托现有基础,扶优扶强、优势互补,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行业带动能力和示范引领能力,走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的发展路子;二是做优做实专合组织。创新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支部+协会+基地+农户” 、 “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等运行模式,借助农村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和龙头企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优势,发展各类专合组织;三是做精

3、做细家庭农场。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职业技能、文化知识培训,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职业化。深入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有序流转,引导城镇小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家庭农场,支持外出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经济人等返乡从事农业开发、创办家庭农场。(二)注重回引创业,培育特色产业。一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依托南江黄羊、通江银耳、巴州川明参、恩阳芦笋等独特品牌优势,大力开展小分队招商、产业链招商、专业化招商等,重点在建设用地、财税扶持、金融支持和要素保障等方面,对招商企业予以充分优惠,并重奖投资额度大、销售收入

4、高、税收入库多的有功企业。对招商落地企业,严格落实一个项目、一名挂联领导、一个服务专班、一个责任单位、一套促进机制“五个一”推进机制,全方位服务招商企业。二是积极回引创业人士。借鉴招商引资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全民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建立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信息库,针对在外成功人士特点专门制定推介项目库,积极回引在外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兴农,带领乡亲增收致富。三是提升创业服务水平。成立创业服务中心,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网络和平台建设,提升创业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水平,推动贫困群众创业。坚持就近就地转移和劳务输出相结合,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容量,积极拓展就业空间,积极引导农民朋友积极投身巴山新居聚居点、重点镇、

5、工业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实现广大贫困群众就地务工、家门口挣钱。(三)强化服务保障,培育特色产业。一是强化政策扶持。设立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专项基金,重点从奖励资金、项目整合、金融扶持等方面,切实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项目和资金扶持。二是加大项目整合。整合新农村示范县(区)、扶贫连片开发、乡村道路、小农水等各类涉农项目资金,重点用于解决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特色产业基地等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建设中的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三是坚持用地优惠。对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其所获得经营权的土地上,按照审批规划投资兴建农田水利

6、基础设施和修建用于种养业生产和管理、服务的非永久性建筑物、地面构筑物的,其占地按照农村三类建设用地或设施农用地办理相关手续。(四)创新建设机制,培育特色产业。一是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行“土地入股、收益保底、产值分成”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股权量化、分红、租金等方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同时,探索反租倒包零租金机制,对农户入股的原承包地,在不伤害已栽植苗木的前提下自收自种黄豆、花生等矮杆作物,并免收租金。二是探索产权改革推动机制。围绕构建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体系,规范搭建县(区)、乡、村三级交易平台、投融资担保公司和产权评估机构,颁发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土地建设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等“八权一股

7、”证书,规模流转土地,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三是建立市场带动机制。按照市场法则,坚持市场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的思路,重点打造特色优势品牌。引进培育现代流通企业,大力发展连锁、配送、专卖、会员制销售等现代营销业,积极开展“农超对接” 、 “农贸对接” ,支持农产品进超市、进市场。深入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创新销售方式,实现农产品线下实体营销、线上网络营销、举办节庆营销、借力境外营销等相结合,增加销售额。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能力不强。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起步晚,规模小,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对贫困户的带动能力较弱。(二)产业基础脆弱,抗灾能力不强。我市地处盆周山

8、区,立体气候明显,自然灾害频发,金银花、核桃、茶叶、翡翠米等特色产业经常遭受干旱、病虫害等多种自然灾害袭击,产业基础较为脆弱。(三)市域经济总量小,资金投入不足。我市所辖县(区)均属国定和省定贫困县,市域经济总量小,现代农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农民收入普遍偏低,农业经济和特色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四)产业经营水平低,现代农业体系不健全。因利益驱动,企业与农户彼此缺乏信任,产销协作关系没有真正建立,农村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和有序流转刚刚起步,与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还有一定差距。四、下步工作打算(一)经营集约化,在推动土地规模上求突破。认真贯彻党的十

9、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贫困山区实际,进一步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农村综合改革,重点在税收优惠、金融贷款、 “四荒”开发等方面突破,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依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抵押、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转,扩大生产规模。(二)企业集团化,在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上求突破。树立集团经营理念,打破地域界限,有效整合现有农产品加工资源,采取入股、联姻、兼并等办法,围绕“六大”特色产业,以县为单位,培育一批又发展潜力、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集团,逐步改变企业各自为阵、单打独斗的局面,努力提高效益和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三)品牌市场化,在提升农

10、产品竞争实力上求突破。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全力打造“巴食巴适”区域品牌,尽快出台区域品牌管理使用办法、积极争创 1-2 个具有地域特色的优势农产品驰名品牌和著名商标,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努力扩大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扩大贫困群众依靠特色农产品增收致富的路径。(四)经营标准化,在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上求突破。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制机制,培育新型农民,对未能升学的应届农村初中、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是用技术,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职业化、技术化。鼓励经营主体健全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大生产体系。探索利益分配市场化机制,将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和服务者之间通过市场机制

11、联结在一起,以追求产业整体利益,推动广大贫困群众增收。龙头企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为了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完成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两年脱贫三年巩固”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任务,在市扶贫办和市农委的有力指导下,县农委紧紧围绕 XX 年全县 3000 以上人口脱贫和 11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的目标,针对短板、问题导向,以增加贫困村、贫困户收入为切入点,强力推进产业扶贫,把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作为主攻方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市特色种养业脱贫行动方案要求,县农委对各项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化和再分解,印发了*县特色种养业脱贫行动方案(*农【XX】23 号),成立 5 个特色种养业脱

12、贫行动工作小组,领导班子成员分别任组长,负责协助全县 11 个贫困村制定特色种养业发展规划,及时开展指导与帮扶,并确定县农委扶贫开发包保帮扶工作联系人,确保各项工作信息准确,协调调度到位。同时成立县农委“一村一品”产业扶贫特色种养技术指导组,配合各工作组开展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设立*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通知(*办字【XX】27号)要求,县农委成立了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农【XX】38 号),县农委主任为组长,农委副主任及党组成员为副组长,相关股室及二级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确定专人负责统筹协调联系扶贫各项工作。共安排 20 名包保干部,对 40 个贫困户进行包保

13、帮扶。二、开展扶贫调研。2 月 28 日,县农委派出 5 个调研组,围绕特色种养业发展情况,对全县 11 个贫困村开展了实地调研。详细了解贫困村基本情况、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乡镇党委政府及村两委座谈分析了农业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共同梳理了贫困村发展特色种养业发展思路和方向。为下一步县委县政府统一制定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三、完善“四项清单” 。3 月 18-20 日,县农委陈刚主任带领 20 名包保干部,深入到*镇*、炮咀两个村 40 个贫困户家中,看望结对帮扶贫困户,走访摸排贫困户家庭、子女就业、医疗、养老等情况,填写贫困户“四项清单” ,将精准扶贫工作推向深入。调

14、研中,要求农委各帮扶责任人要认真落实帮扶责任,加强与对口帮扶的贫困户对接,摸清情况,加强联系与沟通,针对不同情况为他们脱贫致富想办法、找路子,全面实现脱贫目标。四、制定脱贫方案。为积极扶持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促进农业增效、贫困户增收,加快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通过调查摸底,制定了*县 11 个贫困村特色种养业“一村一品”年度实施方案(*农【XX】40 号),全县 11 个贫困村全部选定了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如:*乡*村的林果产业“软籽石榴” 、*镇三湾村的“特色养殖业现代农业观光园 ” 、*乡*村“一村一品”大樱桃(车厘子)种植、*镇*村蔬菜大棚扩建项目等。五

15、、出台扶持政策。县政府出台了*县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实施方案(*政办XX6 号),明确了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补助办法。补助内容包括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水产养殖业三大类共十四项,每户申请补助资金最高 3000 元。种养业补助资金由贫困户申请,所在村提供证明资料,经乡镇审核、农委把关、县扶贫办审批,最后通过财政“一卡通”及时发放到贫困户。截止 5 月 30 日,全县已完成第一批 896 户贫困户种养业补助资金申报、公示、审批、打卡发放工作,占有发展种养业意愿农户的80%,总资金 161 万元。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设施农业 8个,种植蔬菜 822 亩、养牛 246 头、养羊 620 只、家禽养殖

16、1XX 多只、水产养殖 184 亩,预计产值 4200 多万元,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 6000 多元。六、加大特色产业项目帮扶力度。县农委依托自身在项目、资金、技术、人员上的优势,聚焦脱贫攻坚,全力以赴助推特色产业发展。1、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县农委从 XX 年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建设项目中安排 300 万元用于*镇*村大棚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乡*村、*镇*村争取了市扶贫开发项目,主要建设双膜双钢架蔬菜大棚和食用菌制种基地。帮助*乡*村、*镇*村、小山村等向上争取到江淮分水岭项目,有力地助推了贫困村产业建设。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在每个贫困村特色产业市级扶持资金 20 万元的基础上,县财政对 11 个贫困村“一村一品”示范点,每个示范点投入扶贫专项资金在 10 万元以上。大力发展农产品、林产品、工艺品等加工业和相关服务业,让贫困户分享更多农业产业链增值收益。目前,*、*等村项目已实施完毕,其余的均正在按照“一村一品”实施方案对接招标工作。3、加大技术指导力度。县农委组建了“一村一品”产业扶贫特色种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