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课堂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1934531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我所欲也课堂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鱼我所欲也课堂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鱼我所欲也课堂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鱼我所欲也课堂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鱼我所欲也课堂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鱼我所欲也课堂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我所欲也课堂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鱼我所欲也课堂教学设计鱼我所欲也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2、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4、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5、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这是文言文

2、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全文,完成下列自学提纲: 1、给下列词注音: 恶(w) 箪(dn) 蹴(c) 乡(xing)羹(gng) 妾(qi)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 ,躲避。 (2)万钟则

3、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 ,辨别,分辨。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 ,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 ,语气词。 (4)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 ,从前。 3、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吗);呼尔而与之(给);与臣而将四矣(和) (2)而:蹴尔而与之(就);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却) (3)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行者休于树(在) (4)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个,这样);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5)舍: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放弃);舍其船(离开);屋舍俨然(房舍) (6)使: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4、如果);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出使) (7)也:鱼,我所欲也(表示判断);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呢) (8)尔:呼尔而与之(语气词);尔安敢轻吾射(你) (9)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二者不可兼得(得到) 4、翻译下列句子: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

5、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第二课时 一、作者介绍: 二、资料助读 1、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2、 “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同情心)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

6、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 3、 吕氏春秋中说“人生有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 ” 三、初读课文,注意字音、语气、语气、节奏、顿挫的技巧,并注意以下长句的断句。 (1)不为苟得也(wi)。(2)为宫室之美为之(wi w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 停顿及重音,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7)是/亦不可以已乎 四、研读,感悟文本。 1、孟

7、子的文章大气磅礴,阐明道理深奥而透彻,这种效果得益于作者写作手法的高妙,初识文章后,你感到通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小结:对比。 2、用对比手法阐明了什么道理? 小结:开头用“鱼”和“熊掌”对比,说明“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接着用“生”和“义”相对比,目的是为了说明“舍生面取义” 。这样开篇的目的是阐明了人在选择两种“不可得兼”的东西时要“择优而从” 还有对比吗? 小结;有。 “舍鱼而取熊掌”和“舍生面取义”对比,得出了义的价值高于“生“的价值。这叫“类比” 。 资料显示:类比是将一类事物的某些相同的方面进行比较,以另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证明这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 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读

8、“生亦我所欲则凡可以得辟患者何不为也?“思考作者是为了说明什么?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小结如下:作者先从正面说明“生”与“有甚于生者”的“义”,“死”与“有甚于死者”的“不义”相对比,论说“义”是“甚于生”的“所欲” , “不义”是“甚于死”的“所恶” 。接着从反面论说“义”是“甚于生”的“所欲”, “不义”是“甚于死”的“所恶” 。通过对比,道理论证“义比生更重要” , “义”是人生最高境界。 “义”是存在于世间最好的东西。那么这摸不着、看不到的抽象的“义”存在吗? 小结:存在。作者在后文有两句话就举例论证有些人为了“义”而“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有些人为了舍弃“不义”而“由是则可以辟患者而

9、有不为也” 。这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义”的存在。 作者通过以上对比道理论证和对比举例论证得出了什么结论? 小结:“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教师小结过渡:行文于此,作者阐明了“义”是“甚于生”的“所欲”;“不义”是“甚于死”的“所恶” 。既然世界上有比生更好的“义”存在着,那么,我们在对待“所欲”时理解所当然是“择义而从”!也就是当“所欲”和“义”不可兼得时,要勇于做到“舍欲取义” 。这是作者在本文中观点的一部分。下面的一句话如何理解?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者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小结:“贤者”与普遍人对比:论述人人都有“是心”,只不过是“贤者”在任何时候都保持“舍欲取义”

10、之心,而普遍人则是常常丧失“是心” 。同时这句话目的也是在激励人们崇尚道义。 这句话印证了课前资料中孟子的那句话? 小结:性善说。 “是心”就是“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舍生取义”之心。 板书如下: 学习第二部分,第二段举了两个例子,证明了什么? 小结:第一个例子“行道之人” 、 “乞人”不屑接受这“一箪食” ,因为他们以接受了这样带有侮辱性的施舍为“羞” ,所以宁可死也不受之,表现了他们的“羞恶之心” 。第二个例子说明了“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行为是“见利忘义” 、丧失“本心”的表现。这里还有两组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生”之大欲与“利”之小欲相比。从资料中可知,

11、“生”是人的六欲之首,通过对比,我们明确了“羞恶之心”就是“义”的内涵。若将“生”之大欲放弃,那么世间还有什么不能放弃的呢? 文中三组对比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若得到这“宫室、妻妾、所识穷乏者得我”等身为之物而行“不义”是“舍义取利” ,是丧失了“本心” 。这“本心”就是“是心”即保持“羞恶之心” 。所以人应该不为那些身外之物所累,做到舍弃物欲、情欲、名欲等身外“小欲”;进而做到当“生”与“义”不能兼得时,应该舍“生”之“大欲” 。即固守本心,舍欲取义!这就是本文的论点。 总结:固守本心,不为利所动,不为势所屈,在生与义相冲突的时候,能够勇于舍生取义!这就是大义凛然的孟子!让我们重读课去体会它。

12、 品读,走进文本 作者在论证论点过程中,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语言特点如何? 小结:第一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并用类比论证引出论点。提出论点后正反对比论证论点(也是道理论证),接着是假设论证。第二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语言上:运用了比喻、对比;二段用了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说话人显得义正辞严。 课堂小结: 人,生而有欲。孟子以其超越时空的智慧告诉我们要固守本心 ,舍欲取义,想信同学们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欲望,摒弃一已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作业: 搜集”舍生取义“的实例为少于三个; 以“大气孟子”或者“舍欲取义”为话题,写一篇400 字以上的作文。 积累: 1、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3、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学生回答: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 ,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