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03-血液6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1925198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2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03-血液6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生理学03-血液6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生理学03-血液6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生理学03-血液6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生理学03-血液6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03-血液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03-血液6(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三章 血液( blood)血液的功能:1. 运输功能:O2、CO2、营养物质、激素、代谢产物;2. 缓冲功能:缓冲对(酸碱)、水(温度);3. 生理止血:血小板、凝血因子;4. 防御功能:白细胞、免疫球蛋白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第三节 凝血、抗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体液 细胞外液(extracellular fluid)血浆组织间液细胞内液(intracellular fluid)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外液。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一个动态平稳态(homeostasis)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

2、特性一、血液的基本组成组成:1. 血浆:浅黄色的液体2.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量:正常成年人体重的7-8%,即70-80ml/kg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成年男性:40-50%;成年女性:37-48%;新生儿:55%二、血浆的成分及功能主要的成分:1. 水(90%);2. 溶质: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低分子物质(2%):电解质、小分子化合物(营养物质、代谢产物、激素); 蛋白质的分类:盐析法:白蛋白、球胆白、纤维蛋白;电泳法(球胆白):2、免疫电泳法:120多组分蛋白质的含量:65-85g/L白蛋白:40-48g/L;球

3、胆白:15-30g/L;蛋白质的来源:主要来自肝脏(除 -球胆白)蛋白质的功能1. 血浆胶体渗透压;2. 运输功能;3. 生理止血功能;4. 防御功能;5. 营养功能;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全血的比重:1.050-1.060(红细胞数量);血浆的比重:1.025-1.030(蛋白质含量);红细胞比重:1.090-1.092(血红蛋白含量);(二)血液的粘度: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血液的粘度:4-5血浆的相对粘度:1.6-2.4(三)血浆渗透压:(300mmol/L=770kPa)晶体渗透压: 80%来自Na+Cl-。血管内外几乎相等(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胶体渗透压: 来自蛋白质(白

4、) (1.5mmol/L=3.3kPa)血管内外差异很大(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四)(四)血液的血液的pHpH:(:(7.35-7.457.35-7.45)血液中的缓冲对血液中的缓冲对: : 1. NaHCO3/H2CO3 1. NaHCO3/H2CO3(20:120:1););2. 2.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钠盐/ /蛋白质;蛋白质;3. Na2HPO4/NaH2PO4;3. Na2HPO4/NaH2PO4;红细胞内缓冲对红细胞内缓冲对: : 1. 1. 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钾盐/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2. 2. 氧合血红蛋白钾盐氧合血红蛋白钾盐/ /氧合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3. K2HP

5、O4/KH2PO4;3. K2HPO4/KH2PO4;4. KHCO3/H2CO3; 4. KHCO3/H2CO3;四、血液的生理功能(一)维持内环境稳态(二)运输功能 (三)调节体温 (四)免疫和防御功能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血细胞类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细胞来源:胚胎2个月肝脏、脾脏开始造血;胚胎4个月骨髓造血逐渐增加, 肝脾减弱;出 生 时几乎完全由骨髓造血;骨髓外造血有代偿意义;成人以后骨髓外造血是造血功能紊乱的表现一、造血过程的调节造血过程:连续而分阶段的血细胞发育、 成熟的过程。第一阶段:(造血干细胞阶段)第二阶段:(定向祖细胞阶段)第三阶段:(前体细胞阶段)第一阶段:经过自我复

6、制保持数量的稳定,并分化形成各系定向祖细胞;第二阶段:细胞的分化方向开始限定;红系祖细胞(CFU-E);粒-单核系祖细胞(CFU-GM);巨核系祖细胞(CFU-MK);TB淋巴细胞系祖细胞(CFU-TB);第三阶段:发育成形态上可以辨认的各系、幼稚细胞,可进一步发育成各类的终末血细胞,规律的进入血液 二、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生理(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红细胞数量:成年男性=(4.55.5) x1012/L ; 成年女性=(3.84.6) x1012/L ;新 生 儿= 6. 0 x1012/L 以上血红蛋白量:成年男性= 120-160g/L成年女性= 110-150

7、g/L 新 生 儿= 200g/L 以上红细胞形态:双凹圆蝶形,直径7-8m,周边厚2.5 m ,中央薄1 m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红细胞膜的通透性:自由通过的物质:氧、二氧化碳、尿素等;较容易通过的物质:电解质中的负离子;不容易通过的物质:电解质中的阳离子。(2)红细胞的可塑变性:红细胞在通过较小的空隙时变形,待通过后恢复原形的特性(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血沉)红细胞能够较稳定地悬浮在血浆中的特性(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自然情况下,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男性:0-15mm/h女性:0-20mm/h(4)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可发生肿胀、破裂的难以程度等渗液:与

8、血浆的渗透压相等的液体;等张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的形态和体积的盐溶液;溶 血: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肿胀、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的现象(0.35%NaCl)2. 红细胞的功能1)运输功能:氧、二氧化碳(Hb);2)酸碱缓冲:细胞内的缓冲对、碳酸酐酶;(三)红细胞生成的调节1.红细胞生成的原料基本原料:蛋白质、铁辅助因子:维生素B12、叶酸其他原料:氨基酸、V-B6、V-B、 V-C、V-E 、铜、锰、锢、锌等; ()维生素B12:动物性食物;胃粘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的保护作用下,在回肠末段吸收; ()叶酸:参与DNA的合成 ()铁:.红细胞生成的调节()暴式促进因子:使早期红系祖细

9、胞由静息期进入DNA合成期,以增殖、发育; ()促红细胞生成素:使晚期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释放,也能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促红细胞生成素来源: A:肾皮质管周细胞; B:肝脏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调节: A:缺氧; B:雄激素、甲状腺素、生长素(三)红细胞的破坏:平均寿命天三、白细胞生理(一)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正常人数量(4.0x10)x109/L白细胞分类:.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正常值绝对数(109/L) 百分比(%)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杆状细胞) 0.04-0.5 1- 5(分叶核) 2.00-7.0 50-7

10、0嗜酸性粒细胞 0.02-0.5 0.5-5嗜碱性粒细胞 0.00-0.1 0-1单核细胞 0.12-0.8 3-8淋巴细胞 0.80-4.0 20-40白细胞总数 4.0-10.0 100(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白细胞的生理特性:1.白细胞渗出:通过伪足的变形作用,可以穿过血管壁的特性; 2.趋化性:趋向某些化学物质的特性。3.吞噬作用:包围异物并吞入到胞浆内的过程。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1粒细胞:1)中性粒细胞:在血管里停留的时间只有6-8小时。在血管里部分随血流循环-称循环池;另一半则附着在血管壁-称边缘池。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吞噬细菌、组织碎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2)嗜酸性粒细胞

11、作用:(1)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 (2)参与对蠕虫的的免疫反应; 3)嗜碱性粒细胞作用:(1)肝素:作为脂酶的辅基,加速脂肪分解;(2)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支气管-哮喘、寻麻疹)(3)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吸引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嗜碱性粒细胞。2单核细胞:骨髓形成入血液(未成熟),血管 里停留2-3天后进组织中, 以后继续增大成熟, 其直径达50-80m。组织中的称作巨嗜细胞。可合成和分泌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肿 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调节其他细胞生长。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 3淋巴细胞:1)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反应2)B淋

12、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反应(三)白细胞的生成调节造血生长因子(又称集落刺激因子):可促进白细胞分化、增殖。来源:淋巴细胞、单核-巨嗜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生成和分泌。 (四)白细胞的破坏粒细胞在吞噬活动中被自己释放的溶 酶体酶“自溶”,与破坏的细菌和组织碎片 构成脓液。淋巴细胞往返于血液、组织液、淋巴 液之间,可继续增殖分化。 四、血小板生理(一)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血小板的来源:在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 胞浆裂解脱落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快胞质。血小板的数量:(100-300)x 109/L功能:)生理止血:)维护血管壁的完整性:(二)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血小板由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伸向骨 髓窦腔并脱落

13、形成。 一个巨核细胞约能产 生 200 -7700个血小板。所生成的血小板约 有一半在外周循环,另一半则在脾脏中。调节:促血小板生成素(刺激造血干细 胞向巨核系细胞分化,促进巨核细胞增殖、 分化、成熟,并释放血小板。(二)血小板的破坏血小板的平均寿命7-14天,但其功能只能维持2天。血小板的衰老而破坏外,发挥生理功 能时解体而结束其寿命。 生理性止血:小血管损伤后的出血在几分钟以内即自行停止 出血时间:小血管破裂以后出血现象持续的时间(1-3min) 生理性止血过程:1)血管挛缩:可部分或完全封口破损血管;(1)损伤刺激-反射性;(2)损伤处的血管内皮细胞以及附着的血小板释放缩血管物质(5-羟

14、色胺、血栓烷A2、内皮素等)2)血小板血栓形成:血管的损伤所暴露的内膜下组织激活血小板导致血小板粘附、聚集于破损处,形成松软的止血栓赌注伤口;3)纤维蛋白凝快的形成和维持:同时激活血浆中的凝血系统,血浆凝固,形成纤维蛋白网,加固血栓达到有效止血。第三节第三节 凝血、抗凝血和纤维蛋白凝血、抗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溶解系统一、血液凝固;一、血液凝固;二、抗凝系统;二、抗凝系统;三、其他影响凝血的因素;三、其他影响凝血的因素;四、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抑制物四、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抑制物一、血液凝固血液凝固(血凝):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血清:血液凝固1

15、-2h后,血凝快发生收缩,释放出来的蛋黄色液体。血清和血浆的区别:血清缺乏在凝血过程中消耗的凝血因子,并含血液凝固时释放的血管内皮细胞和血 小板释放的物质。(一)凝血因子(blood clotting factor):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血浆和组织中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有10多种)1)其中被国际凝血因子命名委员会根据被发现的顺序,冠以罗马数字编号的有13种(FI XIII,其中FVI是血浆中活化的FVa);2)前激肽释放酶(PK)、高分子激肽原(HK)、血小板磷脂。各种凝血因子的特性1)FIII(组织因子,TF)由组织释放外,均存在于 新鲜血浆中;2)IV=Ca2+;其他因子均为蛋白质;多数在肝脏合成;FII、FVII、FIX、FX的生成需要维生素K参与;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