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假想的超越:寻根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1924392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四、假想的超越:寻根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十四、假想的超越:寻根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十四、假想的超越:寻根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十四、假想的超越:寻根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十四、假想的超越:寻根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四、假想的超越:寻根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假想的超越:寻根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寻根文学第六章、寻根文学第一节、概况一、一、19851985年,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年份(年,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年份(“ “转折转折 ” ”的的“ “标志标志” ”)1 1、8080年代中期多种文化力量的交错纠葛年代中期多种文化力量的交错纠葛从价值观念看,其一是社会主义文化和中 国传统文化的承继所融合的集体主义和集体英 雄主义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其二是以西 方人文主义思想为参照,强调自我,张扬个性 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启蒙主义)其三是从现 代西方投射进来的各种非理性的悲观主义的价 值观。价值观的冲突,突出的表现在青年文学的创作 中 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北方文 学1982.8)

2、今夜有暴风雪(青春增刊1983.1)张承志北方的河 (十月1984.1)刘索拉你别无选择(人民文学 1985.3)徐星无主题变奏(人民文学1985.7 )陈建功鬈毛(十月1986.3) 2、1985年,伴随着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冲动 ,文化反思热潮兴起,寻根文学的创作热潮与“现 代派”文学思潮构成两种不同的创作流向,创作的 多元端倪出现。3、朦胧诗式微,“新生代”诗歌打出各种旗号 ,以反叛朦胧诗的姿态出现。4、文学理论批评界发生重大变化从“方法论”的讨论到“文学主体性”的论 争;“20世纪中国文学”的提出;对文学“本体”的自觉追求,“干预生活 ”的口号受到质疑。 二、现代主义的昙花一现与寻根

3、思潮的持续延 伸 (一)对现代主义:强大的政治压力与本土文 化的拒斥 (二)寻根热:对如何实现现代化上升到文化 的层面,由此产生文化热1、中国在经济起飞之际应该如何把自身的文化传 统作为接受场,来 检验、吸收西方现代文化,以求 发展自己的现代化?这个问题在当时 人文知识分子 中间逐渐引起关注,具体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价值 作出 多元的考察,这与80年代初的启蒙话语不同, 启蒙主义者所强调的反 传统和反封建,正好被用来 批判文化大革命时期泛滥成灾的政治专制 主义。但 是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实际生活中研究如何建设现 代化的命 题时,就不能不注意到,对现实的改造是 必须利用好自己的文化传统, 于是,重新

4、研究、认 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既是客观的需要, 也是主观上的要求,到了1985年前后,文化领域兴 起了一股规模不小 的文化热。 2、“文化 寻根”是这 股文化热在 文学艺术领 域的反映, 它与弘扬民 族文化的国 家意志 和引 进西方现代 主义的文学 思潮巧妙地 结 合在一起, 所以得以较 顺利的发展。同时,担任寻根文学主要角色的是知青 作家。当这一批年轻的作家开 始走向成熟的 时候,他们也需要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 标志。 三、文化寻根思潮形成的历史背 景寻根文学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 当代文坛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 想艺术追求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 类。85年,韩少功、阿城、郑义 、李杭

5、育等青年作家发表文章, 正式提出“文化寻根”的口号,意 欲对民族文化精神返本求源,挖 掘民族性格中的民族文化素质。 主要代表作有:韩少功的爸爸 爸、王安忆的小鲍庄、阿 城的棋王等。1、国内不断高涨的“文化热”“寻根”,作为对中国历史文明的重新挖掘和 审视,作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评价和扬弃, 实际上是一种强烈的文化回归意识。这种文 化上的回归意识,早在“寻根”的大旗被正式 张扬出来之前,已显露端倪。汪曾祺、邓友 梅、刘绍棠、陆文夫、张承志等分别创作了 大淖纪事、那五、蒲柳人家、 美食家、黑骏马等中短篇小说,不 仅显示了作家对生活中别一种美的发现与追 求,而且也体现了对传统美德、文化精神的 呼唤与张

6、扬,表现出一种寻根的倾向 。2、文化寻根思潮出现的原因(1)、从社会历史原因来看,国 门敝开后,西方文化艺术思潮大 量涌入,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的大 碰撞、大融汇,思想艺术界再次 掀起了文化大讨论的热潮。 “寻根”一词最早借用了美国表现 黑人归乡寻祖意识的长篇小说 根的名字,但为主张文化寻根 的中国作家提供现成的经验和有 效的鼓励的则是拉美魔幻现实主 义作家关于印第安古老文化的张 扬 ,如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 克斯的百年孤独 。(2)从文学自身演变发展来说,这又是 一次文学寻找自我的浪潮。一是寻找民族文学之根 ,二是寻找作家的个性 自我,寻找属于作家自 我的艺术表现形式。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 义

7、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融夸张、变形、怪诞等 艺术手段于一体,成为 民族精神与外来现代文 明巧妙结合的典范。 四、寻根的主张和理论寻根文学的倡导者韩少功说:“ 寻根文学是一个先有旗号,后 有创作,先有理论,后有实践 的有意为之的文艺流派。这在 现当代文学史上倒是罕有先例 。” 1、文学的根在于民族的文化。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 中说:“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 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根不 茂则叶难盛”。 2、文学之根虽在文化,但却并不等同于 全部的民族传统文化。李杭育在理一理我们的“根”中说:“中国 的文化形态以儒家为本。儒家的哲学浅薄、 平庸,却非常实用。”3、对民族文化应该作出新的判断和认 识寻

8、根文学试图通过对民族本土文化沉积的发 掘,“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势”,建 立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学品格。五、寻根的主要内容1、对民族文化的审视与反思寻根的任务就是要把散落在偏僻的边地、山 村、规范之外的、生气勃勃的民间文化和少 数民族文化重新发掘出来,这就使作家们对 自己所熟悉的人文环境、自然生态、地理风 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使寻根小说带有色彩 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韩少功在爸爸爸 、女女女等小说中,展示了一个神秘怪 诞、充满了巫术文化的艺术世界。 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充满山情野趣,充分展示 了秦汉古老文化风采。邓友梅那五烟壶 冯骥才 神鞭 三寸金莲写的是中国历 史文化中所独有的裹小脚现 象

9、。 张承志的草原系列小说中, 母亲人民成为其作品的主 题,从中可以感悟到他对民 族文化的一种新的追溯、观 照和评判。2、深挖传统文化的病根,批判国民劣根 性寻根作家对民族文化传统 的开掘,是以现代意识对 传统文化加以新的选择和 重构的。把笔伸向民族文化心理的 深层,从人们的现实心态 中,发掘出历史的沉淀物 ,探索并解剖批判中国文 化的劣根性。其中包含了 对人类生命本体和生存方 式的关怀。 在爸爸爸中,作者以现代意识来审视一 个原始部落里的生存方式, 用象征的方法描 绘出个体生命、种族生命以至人类整体的生 命存在之 间的关系,以及生存的艰难过程。 这些神秘的描写中显然都含有对生 命奥秘的 窥探。

10、 李锐的厚土系列小说,从队长、无能的 男人和作为牺牲品的女人的人际关系等组成 的生活场景中,展示了传统的习惯势力,封 闭的生活环境,滞重单调的生活节奏,贫穷 困顿的生活条件,造成了农民们的愚昧、麻 木、疲惫的精神状态。封建文化的沉积就像 黄土高原厚厚的黄土一样,窒息着生命的活 力,扼杀着个性精神。王安忆的小鲍庄以平实朴素的语言,非 线型散点透视的叙述方 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 浸透着传统文化几近封 闭状态的村庄和一群农 民的生存状态。表现上 看,这里民风古朴,讲 究仁义,敬老爱幼,其 实贫穷、落后、愚昧, 甚至人性被扭曲。 3、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作家们在对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糟粕进行否定 的

11、同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其中有一些作家,倾向于从民族文化和大自 然中寻求精神力量,以求达到对当 代生存困 境的解脱和超越,这在作品中往往表现在对 人物的刻画上, 通过具有生命活力的人格形 象表达出文化魅力,并以此完成了对一种 人 格境界的美感塑造。 比如阿城,他的棋王、孩子王 、树 王都直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棋 、字、树,都是中国文化中人格 的象征,小 说里的人物便在与传统文化的相融之中,实 现了一种超越 世俗的人生追求。又如张承志 ,他的小说黑骏马、北方的河、 残月、九座宫殿等,描绘北方的草原 、戈壁、雪峰、江河, 吟唱着古老的民族歌 谣,刻画出彩陶碎片的美丽、清真寺的庄严 ,

12、 在他笔下那种富有生命激情的人生境 界中,民族文化精神与大自然的 博大宽广、 北方游牧民族的狞厉粗放的生存状态融化在 一起,使人感 悟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不息”的强大的人格力量。 李杭育则徜徉于吴越文化的氛围中,在 葛川江两岸发掘着南方心灵中的生命强力和 自由自在的民族精神,寻 找着人生存在意义 的支点。他的代表作最后一个渔佬儿中 ,主人 公福奎渴望过无拘无束的生活,他凭 着无所畏惧的精神、强健的体魄 做一个自由 的渔人,但是现代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因 素毁灭了他的 梦想,污染使葛川江里的鱼日 益减少,大多数渔人都改弦易辙、另谋 生路 ,只有福奎仍孤独持守着古老而正直的人生 原则,以忠诚

13、、坚毅、 重人情轻财物的传统 人格精神,对抗着浮躁和实利的现实人生。 这种 深沉的寻根意味使福奎在具有悲剧感的 现实境遇里显示出一种悠远、 苍劲的人格魅 力。 4、传统审美意识的复苏寻根作家大都是基于艺术视野的开拓,审美 意识的更新的愿望和要求,进而提倡文化寻 根的。在审美意识上,寻根作家对民族艺术 精神的认同,对传统的审美经验的重视,复 活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意识,给新时期文学灌 注进我们民族所特有美学气韵和情致。可以这么说,对于寻根作家来说,审美 表达的创新 是与他们的文化追求合而为一的 ,因为文化既然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结 晶,它 的最高形态当然应是人类的审美境界,所以 文化寻根派作家们 对于传

14、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的认同或反省,都投射在他们那融合了传统 和现代、特别富于想象力的艺术风格中。也 正是在这一点上,“文化 寻根意识”显示着它 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它所表现出的一些新的 思维 方式和审美创新意识不仅在当时给人以 耳目一新之感,更对于中国文 学后来的民间 走向具有开拓性的影响。 郑万隆对那些山野汉子们粗犷强悍、质朴自然 的感性力量的张扬,莫言对祖辈们蔑视人间礼 法、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命意识的认同, 韩少功对原始古老的初民心态的冷峻审视及作 品的神秘瑰丽,贾平凹的朴拙凝重,郑义的深 沉悲壮,张承志的雄浑奔放,无不得益于民间 文化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滋养。5、非汉族传统文化的审美发掘一些

15、非汉族年轻作家也 得天独 厚地利用自己民族的文化资源 ,加入了文化寻根的行列。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的七 岔掎角的公鹿、琥珀色的 篝火等小说, 描写了自己民 族的独特生活形态和美好心灵 ,寄托了作家对自己民族 的挚 爱和被理解的渴望;藏族作家扎西达娃的西藏 :隐秘的岁月、 西藏: 系在皮扣上的魂、夏天 酸溜溜的日子等一系列小 说, 以强烈的现代意识来探 询西藏人民的生存历史和生 存体验,作品里充 满着关于 古老文化传统、宗教习俗的 描绘,写出了自近代以来藏 民族 被现代文明遗忘、默默 走过的孤独的精神历程,同 时也展现出一幅富 有原始色 彩与魔幻魅力的藏民生存图 景。六、寻根文学的意义寻根小说的

16、创作从思想延 续的角度看,它既是“反 思”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再 次呈现和发展,更是超脱 相对具体和粘着的时代背 景,在更为广大的空间和 更为长久的时间之流中探 寻我们民族生存命运的文 化奥秘。寻根作家对文化意识的重视和追求,标志着 文学创作界文化意识的觉醒,中国当代文学 从此改变了单一的政治视野,生成了更为开 阔的文化视野;另外寻根小说中的浪漫倾向 及其对现代主义的多种表现手法的探索,打 破了小说创作单一的现实主义格局,并在语 言文体、隐喻象征、叙述方式、作品结构等 方面都有所创新,表现出了文学的自觉。 寻根小说也有其自身 的局限性,它对于“ 根”的理解是静止的 、非历史的,最终一 些作家一味沉迷于古 、俗、粗、野之中, 难以寻找到真正有生 命力的文化之根。总体而言,寻根作 家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