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义门观后感作文600字.docx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1914664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义门观后感作文6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郑义门观后感作文6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郑义门观后感作文6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郑义门观后感作文6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郑义门观后感作文6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郑义门观后感作文6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义门观后感作文600字.docx(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郑义门观后感作文郑义门观后感作文 600600 字字浙江有一个从南宋初年延续至今的大家族,870 年来,这个家族一直因道德风貌出色而著称,代代出清官,朝朝皆良民,只有佳话连篇,从无丑行记录,创下了 3000 人同住 15 世而礼法井然的“东方奇迹” 。如今,该族已繁衍成一个小镇,一个年创利税 8 个亿的经济重镇,但依旧民风淳朴、崇尚道德。进入浙江省浦江县的县城,东行 12 公里,就到了著名的古镇郑宅镇。和其它江南古镇不同的是,它不是一味的妩媚飘逸,在小桥流水之间,在花草树木之内,在白墙青瓦之上,在人们言谈举止之中,它处处显示出自己特有的庄严。源于玄麓山的白麟溪从古镇中横穿而过,载着镇上人修炼了

2、近千年的庄严流向远方。这份庄严是由这样的方法修炼而成:以德正心、以礼修身、以法齐家、以义济世。讲孝道重义气好读书,道德名声远播天下。道德名镇年创利税 8 个亿。在郑宅镇的街巷里穿行,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有说有笑的年轻人见对面走来了老人,立即停止说笑,向老人问好,给老人让路,然后敛声静气地站在一旁目送老人远去。县委宣传部的同志介绍说,讲孝道是郑宅镇流传下来的古风俗,老人们的地位差不多是“至高无上”的,普遍受到尊重。镇里每年都要评选“孝义之家” 、 “孝顺儿女” ,每年都涌现出大批这方面的典型。一些发了家的人,每年都要拿出一大笔钱用于镇上的老人福利事业,有资助老人上老年大学的,有组织老人外出旅游

3、的。如果谁有不孝的行为,那他就要遭到全镇人的鄙视,八百多年来一直如此。郑家第 27 代裔孙郑麟秀说:“老人在我们镇上说话最有权威,有时镇政府下达什么任务,比如修路吧,要出钱出力,有人不积极,只要老人们开了口,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郑宅镇人重义气。在这里,富裕起来的人主动借钱给贫困的邻居,不需借据,不要利息,帮助邻居办厂致富,一直到把邻居扶持起来为止。郑宅镇现有人口一万多,其中 95%为郑姓,但郑姓人却从不把外姓人当外人看。改革开放以来,郑宅镇因旅游和制锁而出名,各地的游人和客商纷至沓来,他们在镇里受到了文明的礼遇,从未发生过争执与纠纷,宾主相处得十分融洽。改革开放以来,精神文明带来物质文明,小

4、镇年创利税竟高达 8 个亿之多。道德名镇成了经济强镇。镇里人好读书,成了一种代代相传的风气。当年郑氏的祖先郑绮在牛角上挂着春秋 ,一边耕作一边苦读的事迹,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在镇上随便走走,随处可见手不释卷的人,在桥边,在树下,在院里,在灶旁,甚至是行走当中,也有人在边走边看。不论男女,也不论老少,整个小镇宛若一个校园。祖先的那幅“耕读图”成了绵延八百多年的长卷。镇里人好学成风,每年镇政府要拿出一百多万元投入到教育上面来,高考升学率在全省各乡镇中名列前茅。考不上大学的,家长并不要求他们马上就业,而是拿出钱来让他们去各个大学的业余班自费读书。令人称奇的是,镇政府还专门拿出一笔钱办了金华老年大

5、学郑宅分校,使老有所学在小镇里也能成为现实。第一世祖开创以德治家的先河,裔孙恪守道德规范,德行佳话代代相传郑姓起源于姬姓,公元前 806 年,周宣王把一个叫“郑”的地方(今陕西省华县东)分封给他的小弟弟姬友,这姬友便是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公元前 375 年,郑国被韩国所灭,其末代国君郑康公的子孙及其宗室从此改姬姓为郑姓。北宋初年,郑氏家族一个叫郑淮的人迁入浙江浦江,他除了带来家产外,还带来一部祖传的春秋 。祖祖辈辈嗜读春秋 ,是郑氏家族的一大特色。郑氏家族认为,他们祖先在历史上创造的 15 世同住三个世纪,是最光荣的一件大事。因此,他们对开创同住的一世祖郑绮“顶礼膜拜” 。郑绮生于北宋徽宗重

6、和二年,即公元 1118 年。金兵入侵后,他面临的是国破家亡的境况。11 岁时,振兴家业的重任就落在了他的肩上。破落的家庭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只有一部祖传的春秋供他研读。 宋史孝义传中记载他“撰春秋谷梁全经论数万言” ,可见用功之深。郑绮向往先民们的大同世界。他要以春秋中再三阐述的中华美德来治家,这种美德的核心,他归纳为“孝顺父母、兄弟恭让、尊师重教,和为贵,善施与”等。他认为如果在郑氏家族中实现这样的美德,那他理想中的乐园也就成为现实。他倡导全族内部共财聚食,一切生产资料归全族集体所有,个人不得私置财产,吃饭实行大食堂。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发扬光大家业,二是为了增强家庭的凝聚力。郑氏阖族同住

7、就从南宋建炎二年(公元 1129 年)开始了,因此,后人称郑绮为同住第一世祖。郑绮是一个知行统一论者,一个实践家。他率先垂范的道德事迹为后世子孙所深深崇仰。有一年,郑绮的父亲郑照得罪了一个权势人物,被诬谄入狱。郑绮忧心如焚。他去看望父亲,却被狱卒拒绝。他气愤得用头撞击门环以死相抗,以至于血流满面,人人震惊,上报到郡守钱端礼那里。郡守感慨不已,传令要见这位孝子。郑绮就提笔上书给郡守,表示愿意代替父亲受刑。钱郡守终于被他的孝心感动了,亲自重审此案,为他的父亲平反昭雪。郑绮的母亲张氏四肢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他“抱持就厕便溲三十年如一日” 。母亲喜欢喝白麟溪的泉水,有一年大旱,泉水涸竭,郑绮用手挖地数

8、十尺,仍不见有泉水,他急得大哭起来。他哭了三天三夜,一边哭一边继续用手向下挖,指甲脱落了,鲜血染红了山石,泉水终于奔涌了出来。每当他看见有外地乞丐来乞讨,他就要拉进家来,让妻子卖掉首饰给那些人做衣服,并从田里割下作物送给人家。渐渐地,他自己的生活也难以为继了。一黄姓大户见状, “袖金二斤往赠” ,遭到郑绮拒绝,他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受这没有名堂的赏赐。 ”郑绮藏书万卷,数十年苦读不辍。据正史记载,他每天下田都要在牛角上挂上书,休息时就从牛角上取下书来诵读。一天下来,田耕完了,书也读完了。如此楷模,族中子弟纷纷效仿,郑家从那时起就好学成风,一直延续到今天。公元 1193 年,75 岁的郑绮走

9、到了人生的终点。临终时,他召子孙们来到祠堂,刺指出血滴入酒杯,命大家共饮,立下这样的盟誓吾子孙不孝不悌不共财聚食者,天实临殛罚之!说罢,他直立在祠堂的中央溘然逝去。郑家子孙牢记祖训,从不敢有一丝违背。郑氏规范使“江南第一家”走向成熟。870 年来,曾有 169 人为官,个个清廉,全族无一人有不良记录提起封建大家族,人们自然要想到曹雪芹描写的糜烂的贾府,鲁迅先生揭露的“吃人的筵席” ,以及巴金无情批判的没落的“家” 。那么,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有没有好的个例呢?换句话讲,中华传统美德有没有培育出过成功的家族典范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郑家就是封建社会中一个出污泥而不染的大家族,一个全面而真实地接受

10、并实践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大家族。郑氏同住的五世祖郑德彰主持家政的时候,正式提出要以大同思想为灵魂,高举孝义旗帜,遵循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论共财同食。他既光大了郑绮的“以德治家”的思想,又为他儿子制定郑氏规范奠定了基础。同时,他又“痛其子孙之失学” ,在离家一里许的东明山创建东明精舍,广延宿儒名师执教,规定年满16 岁的族人必须就读其中,使郑氏人的治学走向系统化正规化。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 “元代儒林四大家”虞集、揭奚斯、柳贯、黄晋先后来到东明精舍讲学。精舍不但培养本族子弟,也面向社会为国家培养人才。后来成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被誉为“读书种子”的方孝儒就是出自东明精舍。

11、宋濂,这位写过千古名篇送东阳马生序的大文学家来到东明精舍先做学生,后留校做了教师。宋濂做了教师,使郑家的德政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六世祖郑文融在宋濂的帮助下,完成了五世祖郑德彰没有来得及完成的郑氏规范 。郑氏规范是在郑氏几代人治家实践基础上,整理制定出来的一部典型的以德治家的“家族宪法” 。它融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生产管理、生活学习等制度及奖惩措施为一体,共有 58 条准则。后来,经七世祖、八世祖又补续了 110 条,变成了 168 条。 郑氏规范倡导正直、奉公、怜悯、宽容,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尤令人们叹服的是, 郑氏规范竟对廉政有严格规定“子孙出仕以赃墨者闻,生则于谱图削去其名,死则不许

12、入祠堂” 。在历史上,郑家人曾有 169 人入仕为官,最高做到礼部尚书。然而 169 人个个清正廉洁,无一人有一丝半毫的污迹。在家为民的,也以德修身安分守己,郑家人在史上从无不良记录。有了规矩,自成方圆。 郑氏规范问世后不久,郑氏家族便步入了鼎盛时期。大家庭里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统治成员有 18 种职务 26 人,分别为宗子、家长等。各种职务互相牵制,形成一个网络式的多层管理结构。而家庭统治者可以经众议罢免,另选贤能之士,反映出我国上古时期尧舜禹三代的遗风。这时家族成员已达三千余人,但却井然有序:8 岁的孩子入家塾,16 岁入大学(即东明精舍),成年男子从事稼穑、畜牧、园艺、运输。妇女则从事纺

13、织和其它内部事务。收成上缴祠堂。60 岁以上的人可以退休,免去劳作,由大家共同赡养。人们每天黎明即起,钟响四下,洗漱;钟响八下,全体成员到祠堂聆听训诫;然后,男进同心堂,女进安贞堂,三千多人同时进膳竟悄无声息;饭后集体出工。“义居”到了九世的时候,一场劫难不期而至,郑氏家族在生死关头从容不迫大义凛然,向朝野上下展示了他们卓越的道德风骨。明朝洪武十三年(1381 年),丞相胡惟庸谋反一事败露,朱元璋大肆捕杀胡的余党,一时坐诛者竟有 3 万人之多。有人检举郑家也与胡惟庸有联系。刑部差人抓走了家长郑濂,另外六个兄弟争相要入京替哥哥承罪,争来争去,最小的弟弟郑题力排众议只身来到南京。郑濂见到他后,说:

14、“我居长,我理当承罪。 ”郑题说:“哥哥,你是老大,是一家之长,家里不能没你,我最小,我应该替你承罪。 ”兄弟争相入狱,在刑部传为奇谈。传来传去,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这个嗜血成性的皇帝大为感动,他不但没有治罪郑家,反而让郑题做了福建布政参事。朱元璋对郑濂说:“你家九世同住,孝义名冠天下,果然名不虚传,可谓天下第一家。 ”说罢,提笔写下了“天下第一家”几个字。这时,旁边有人提醒他说:“皇上家才是天下第一家呢。 ”朱元璋顿悟,于是,改写为“江南第一家” 。他还规定,从此以后,他要直接到郑家挑选人才委以要职;郑家每年派人朝见,可与孔、孟、颜、曾子孙同班行礼。明朝天顺四年(1460 年),一场大火烧

15、毁了郑家的府第,郑家无力再建,同住只好改为以“义”字辈分家,世称“小同居” ,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到宗祠里聚食。这种规矩一直延续到今天。在郑宅镇,四世同住、三世同住的人很多。每年春节期间和祭祖日,郑氏阖族上万的人都要走进宗祠,举行各种仪式,然后聚餐。郑氏子孙集资 3000 万元,重建后的“江南第一家”将成为德育教育基地郑氏同住后的第 27 代孙郑麟秀提出要重建“江南第一家” ,将宗祠扩建成当日的府第。郑氏子孙闻风响应,很快就筹集到 3000 万元。郑麟秀说:“我的做法得到了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他们认为这能够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并决定把重建的江南第一家做为县里的德育教育基地。 郑氏规范的核心是讲道德,对长辈讲孝,对兄弟姐妹讲义,对下一代讲爱,对乡亲讲仁,现在全镇的人仍然遵循它。因此这里家家孝顺父母,兄弟团结,妯娌和睦。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现在日本人、韩国人都来研究我们的家规。作为中华传统道德教育基地,它当之无愧。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