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主题班队会活动方案.docx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1909617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阳节主题班队会活动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重阳节主题班队会活动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重阳节主题班队会活动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重阳节主题班队会活动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重阳节主题班队会活动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阳节主题班队会活动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阳节主题班队会活动方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阳节主题班队会活动方案重阳节主题班队会活动方案“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重阳节”主题班队会活动方案通过学习重阳节的相关知识,初步感悟重阳佳节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培养 学生敬重老人,关心老人的良好品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同时,通过活动中成员之间经历的沟通与交流,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感激老人,动手又动脑,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懂得如何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老人的情感。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一张信纸、一根笔一、活动导入配乐图文朗诵:孩子,我想对你说孩子,我想对你说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教你慢慢用勺子、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头

2、发,擤鼻涕。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是多么的令我怀念不已,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请给我一点时间,等我一下,让我再想一想。极有可能最后连要说什么,我也一并忘记。孩子!你忘记我们练习了好几百回,才学会的第一首娃娃歌吗?是否还记得每天总要我绞尽脑汁去回答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为什么”吗?所以,我常常重复又重复的说着老掉牙的故事,哼着我孩提时代的儿歌。体谅我,让我继续沉醉在这些回忆中吧!切望你,也能陪着我闲话家常吧!孩子,现在我常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吃饭时,会弄脏衣服,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地抖。不要催促我,要对我多一点耐心和温柔,只要与你在一起,就会有很多的温暖涌上心头。孩子!如今,我的

3、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要走不动,所以,请你紧紧的握着我的手,陪着我,慢慢地,就像当年一样,我带着你一步一步地走。师:孩子们,这是老人们的心声,他们为我们付出了一生,长大了,我们也要像他们对我们一样,全心全意地去孝顺他们。今天,在这个感恩的节日里重阳节,让我们一起来为长辈们送上最真挚的祝福。二、了解重阳1、重阳来历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 ,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

4、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1989 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助老。2、重阳传说相传在东汉时期,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 在仙鹤指引下,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仙长送给恒

5、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3、重阳习俗登高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

6、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赏菊,饮菊花酒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为文人们赞美作凌 霜不屈的象征。菊花盛开的季节就是重阳节前后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重阳佳节,我国还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 、 “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插茱萸 古代重阳节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

7、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三、传承敬老美德师:通过学习,我们初步感受了重阳节的有关文化,我们也知道了,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它要求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 了解现代社会上尊老敬老的现状我国现在 60 岁以上老人已经达到 1。4 亿,这就表明我国已经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那么这些老人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呢?而今,社会上出现了许多“空巢”老人,这些老人缺少的不再是生活上的物质需求,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慰

8、藉,和子女对他们的关怀。所以,正如大家所说的,年轻人工作再忙、学习再紧张也不要忽略自己的父母长辈。老人们为我们辛勤操劳了一辈子,年弱多病之际更需要我们的关心。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更渴望和家人团聚,全家人欢聚一堂,是老人最大的精神享受。孩子们的笑声,能够给老人带来莫大的精神安慰。2、 讲尊老敬老事迹我国各个部门每年都要进行道德模范的评选表彰活动,尊老敬老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几年连续涌现出谢延信、张品正等多个孝老爱亲的典型人物,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感人事迹。全国首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谢延信的动人事迹:他是一名普通的煤矿工人,他的妻子很早就因病去世了,但是 30 多年来,他将自己的爱心一点

9、一滴地倾注到瘫痪的岳父、丧失劳动能力的岳母和呆傻的弟弟身上。谢延信的岳父瘫痪在床整整年,没有生过褥疮,没有穿过尿湿的衣裤,平方米的小屋内也没有任何异味。18 年间,谢延信硬是靠着偏方和按摩,使岳父由卧床不起到能扶着凳子慢慢走路。1992 年春,老人病情加重,贫困的谢延信从邻居家借了 1000 元钱,用平板车把老人拉到 20多里路以外的医院去救治,把老人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张品正阿姨,是通州区北苑街道社区的居民。金奶奶是一位和她豪无血缘关系的邻居,她无儿无女无房无经济来源,张品正像亲人一般,无微不至地照顾了她 30 多年。1981 年,张品正“带着奶奶出嫁” ,建立家庭。奶奶病重的时候,两人同住

10、一张床、同盖一床被。她还专门学会做棉衣、量血压、号脉,教耳背的奶奶对口型说话,每天为奶奶做可口的饭菜。金奶奶在张品正的精心照顾下,幸福、快乐、安详地走完了自己的 102 岁人生。总结:近几年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联合开展了“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 。其中,像这样的道德模范,还有很多。赵云亮冒着生命危险捐肝救父亲;吴显才生活条件困难,还主动承担赡养孤寡老人,一共有 45 位之多。这感人的故事说也说不完,听也听不厌,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被模范人物的行为感动得热泪盈眶。我相信,他们这种道德引领的作用,会使全国人民都向他们看齐。四、聊表敬老请1、爷爷奶奶平时是怎样表达他们对我们的爱的?2、你知道

11、爷爷奶奶希望我们为他们做些什么事情吗?3、你准备为爷爷奶奶做哪些事情?4、写下你最想对爷爷奶奶说的一句贴心话,或者写一句你对天下所有老人的祝福语。五、 弟子规我能行,正能量,好德行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尊老敬老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尊老敬老方面的教育。正如我们正在学习的弟子规这本书,其中对于尊老敬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下面大家一起来重温弟子规中的第一章“孝” 。(放音乐、出示弟子规中的第一章“孝”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出必告 返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

12、心伤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亲爱我 孝何难 亲恶我 孝方贤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六、深情诵读,总结队会十月的天空深邃明朗。十月的山峦威武雄壮。十月的朝阳光芒万丈。十月的鲜花艳丽芬芳。十月的美酒回味悠长。我们十月的赞歌觉悟豪放。十月因为重阳节才如此绚丽。心潮因为老人节才如此激荡。师: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九九重阳节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我们只是粗浅地感悟;我们中华民族古往今来有无数个尊老敬老的感人事迹,今天我们也只是表面的了解;但是践行尊老敬老的行为,我们却片刻不能迟疑。希望同学们能够付出自己的行动,让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