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博传播的八大特性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190785 上传时间:2017-08-2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微博传播的八大特性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谈微博传播的八大特性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微博传播的八大特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微博传播的八大特性(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微博传播的八大特性微博仅用数年时间就实现了传统媒体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用户积累。微博兼具媒体与社交功能,集合了手机短信、社交网站、博客和即时通信工具等四大产品的优点。它将播客、博客、社交网站整合为一体,并能够与手机终端以及诸多即时通信工具无障碍对接。微博表现了不同于其他媒体的鲜明的传播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融合性。微博是媒体融合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不仅融合了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传播符号,而且打通了传播渠道的融合之路手机、计算机都成了微博信息传递的工具,电信和互联网在微博业务上实现了互通。草根性。Twitter 创始人之一伊万威廉姆斯认为,Twitter 为世界带来了一个“人人都能发

2、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 “即使再庞大的新闻媒体,也不会像 Twitter 一样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新闻记者。 ”微博实现了草根阶层拥有自己的媒体和像专业媒体人员一样发言的愿望。便利性。首先是技术门槛低。不仅字数简短,文字表达随意,而且注册简单,只要会发短信,就可以通过个人微博“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其次是微博设计界面友好,实现了多种传播终端和发布方式的创新整合。微博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客户端、手机短信彩信、WAP 等多种手段发布信息和接受信息。微博信息真正实现了“4A”发布,即Anytime、Anywhere、Anyway、Anyone 的便捷特性。及时性。特别是在各种突发性事件

3、中,微博的及时性表现都出类拔萃。微博不仅在第一时间向网友发布了很多第一手信息,甚至成了一些专业记者发现新闻报道素材的信息源。有关资料显示,2008 年 11 月印度孟买的恐怖袭击事件、2009 年 6 月迈克尔杰克逊的死讯,都由 Twitter 首发。在国内,2008 年汶川地震后,Twitter 上出现第一条关于地震的消息,比彭博社、路透社等的通讯社电稿都要快。拉登之死的消息,也是由美国前防长的助理Urbahn 用手机抢先通过微博发布的,这比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电视讲话早了 12 个小时。独特的互动性。微博提供了关注(收听) 、转发、评论、回复、私信、对话、邮件分享等互动功能,用户可以用文字,也

4、可以通过“表情”,还可以通过不着一字的“”的提醒和转发来实现各种形式的互动。微博不仅互动性强,而且互动方式独特。有人将微博的互动方式总结为“背对脸”的“创新交互方式”, “与博客上面对面的表演不同,微型博客上是背对脸的交流,就好比你在电脑前打游戏,路过的人从你背后看着你怎么玩,而你并不需要主动和背后的人交流。可以一点对多点,也可以点对点”。这种互动方式总体上带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非强制性,同时也因为粉丝或听众的逐级转发而具有很强的扩散性和多样性。碎片化。随意化、情绪化的表达使微博内容呈现出很强的碎片性。据调查,在 Twitter上有 40.55%的内容属于“我在吃三明治”之类的无意义的嘀咕。关于个

5、人琐事的信息占据Twitter 传播内容的 80%以上。多级裂变性。微博内容通过众多粉丝的多级转发放大,使得微博传播方式呈现出多级裂变的特征。微博的这种裂变式传播不同于传统的点对点、点对面的传播,而是逐级裂变不断加速的传播,一个人的微博可以被其“粉丝”转发,再被“粉丝”的“ 粉丝”转发,不断裂变蔓延,加速放大。黏合性。微博交流方式是基于 follow 关系的多层面交流,这种交流不光是信息交流,而且更多是情绪和情感交流。尽管这种情绪和情感交流带有很强的虚拟性,但是,同样给习惯于或热衷于沉溺于虚拟世界的人带来某种心理上的满足。这种对虚拟情感交流的热衷程度,也可以从一些影视明星人物的粉丝数量庞大上看出。这种基于 follow 关系的多层面的情绪、情感和信息交流,使得微博具有很强的黏合性。微博的黏合性不仅表现在软件和内容上,还表现在硬件和技术层面。微博使用终端的多样化、移动化、贴身化,设计界面的人性化、友好化,使用方式的低门槛和便利性,都导致微博用户使用时间的增加,增强了微博对用户的黏合性,由此也导致了“微博控”的出现。微博用户的快速增长也从侧面证明了微博的黏合性。 (文/陆高峰;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本文转载自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