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材料题解题窍门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51886318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材料题解题窍门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材料题解题窍门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材料题解题窍门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材料题解题窍门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材料题解题窍门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材料题解题窍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材料题解题窍门(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v选项对材料的包容性强吗?材料有几层意思?( 第19题“社会契约”) v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 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 土状v粗心吗?(第21题 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 v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 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v图画漫画型材料的信息点看的 全面吗?(有图的第17题的“ 青天白日旗”什么时候?第21 题中的路标指示牌) v15图5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 中可知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B作者宣

2、传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 础D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 义v材料本身能够反映出选项来吗?(第15题紫花布 里的资本主义萌芽) v看清楚限定词了吗(第20题的“经济条件”) v考历史研究方法的(第23题) v同一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的含 义不同(第16题“社会性质” 、封建论、维新党) v“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 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 文章的主题可能是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 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 度v 同一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的含义不同 v 39(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v 材料一:在中

3、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 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 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 ,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 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 “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 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v 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 化。不

4、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 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 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v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 致知”的目的是什么?(4分) v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 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2分) v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 念变化的原因。(8分) v (4)从“经济”、“中学”、“

5、粉丝”3个词语中任选1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 历史变化。(3分)题序2010年考点2011年考点2012年考点12宗法制古代土地问题与“仁政”思想铁犁牛耕13均田制科举制度中央集权的加强14谏官制唐宋“三教合一”专制主义的加强15陆王心学古代重农抑商与近代奖励实业 政策对比国民大革命16辛亥革命的影响、新文化运 动的背景辛亥革命的评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7双百方针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全国人大召开背景18新中国外交大跃进运动宗教改革19哲学思想史古希腊民主政治浪漫主义20法国共和制确立的曲折过程近代西方代议制比较科学社会主义21马克思主义学说与达尔文进 化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罗斯福新政22冷战时

6、期美苏的历史状况近现代自然科学成就斯大林模式23现代主义美术战后世界格局与资本主义经济 体系战后资本主义经济v 第38题: v 考查文明和社会转型(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 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 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v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v 第二、以史学家或学者的探究开始,“探究性”和“生活性”为主 题。 v 第三、所选材料设计既有时间跨度、模块跨度,又有一定内在关联 度的综合性问题。 v 第四、中外结合。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史的大背景下考查。 v 第五、注意史论结合。v第39题: v选题从长效热点出发-环境问题 v考查现代化的不同模式,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 现代化。 v第(2)问里的第2小问和第三小问,概括材料的 观点是什么?以及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而不是对 苏联经济发展的认识(合理和局限性) v启示、认识类的设问怎么答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