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原文和译文.docx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1882945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答谢中书书原文和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答谢中书书原文和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答谢中书书原文和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答谢中书书原文和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答谢中书书原文和译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答谢中书书原文和译文答谢中书书原文和译文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以下是原文和译文,欢迎阅读。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 【朝代】南北朝译文对照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沈鳞竞跃,实

2、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标签: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作者简介:陶弘景,字通明,自号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卒后溢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一带)人。陶氏生活于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是当时一个有相当有影响的人物,博物学家,对本草学贡献尤大。陶弘景的

3、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经历可谓复杂。虽然梁武帝对其恩遇有加, 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誉。但在南梁时期,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于压力出走远游。最后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前往鄮县礼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谦之的新天师道一世而亡的下场。后人皆将此事视作齐梁佛道交融的例证来宣讲,却从未分析陶弘景礼佛的真实原因。陶弘景此举,实非出于自愿,而是为维护茅山道众的生存不得已而为之。陶弘景有悼好友沈约诗云:“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陶弘景被迫受戒后,假借悼念沈约之实,诉说自己痛苦之心境。苏东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实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陶弘景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 ,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 730 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