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弟写的一篇读书笔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87078 上传时间:2017-08-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下是小弟写的一篇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以下是小弟写的一篇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以下是小弟写的一篇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以下是小弟写的一篇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以下是小弟写的一篇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下是小弟写的一篇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下是小弟写的一篇读书笔记(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下是小弟写的一篇读书笔记,由于对经济学的涉入并不深,所以很多观点可能比较不切合实际或是存在什么原则上的错误,还请各位不吝指教(我们老师组织了一个读书小组,需要不定期的进行讨论,而且最好能够写些东西给他看。因此,对于各位的建议,一定会认真考虑的。现在此谢谢了) 。另外,这其中也借鉴了不少他人的观点,由于这也并不是什么正式的论文,所以参考文献也就没有一一列出。我把此笔记分为了几个部分,各部分间的联系并不是很大,有关这本书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四五部分中。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与心得一 由近代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看诺思(此段基本与经济理论无关)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可大致归类如下:对自然现象进行精确

2、观测,总结出规律;提出理论假设;利用数学和逻辑得到推论;对推论进行客观、可重复、精确定量的实验检验;修改理论及架设;实验检验理论及假设;而当我们纵观诺思的思想的发展历程似乎可以得到很多相似的启发:最初他深受古典派和马克思的影响。前者对经济运行体制的分析十分透彻,后者则开宗明义直指问题的要害是制度,并分析了制度的长期变迁。然而,诺思认为他们都有不足之处,前者忽视了制度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因而使得有很多问题难以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如在1600年1850年间,世界海洋运输业中比呢没有发生用轮船代替帆船之类的重大技术及步,但这期间海洋运输的生产率确有了很大提高,这又作何解释呢?诺思教授通过1600

3、1850年海洋运输生产率变化的原因一文,明确指出尽管这一时期海洋运输技术没有大的变化,但由于海洋运输变得更安全和市场经济变得更完全,因此,船运制度和市场制度发生了变化,从而降低了海洋运输成本,最终使得海洋运输生产率大有提高 ;而后者(指马克思)则把阶级分析作为唯一的研究主线,但事实上并不能用一种理论来说明技术变迁的速率和过分强调技术是以牺牲其它的变迁动力为代价的。例如,马克思轻视人口变化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诺思教授通过对人类经济史尤其是产业革命的再认识,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因素而非技术因素(源于西方世界的增长理论)。注:这一段是通过对历史的考察,总结规律,

4、从而提出一个假说(制度对于人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甚至推出:制度重于制度重于技术的推论。诺思认为制度变迁的原因、动力都源与经济人对收益与成本的比较,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与其成本的时候,制度变迁才会发生。但是,当诺思用这一理论解释另一些历史的时候却陷入了困境,因为历史事实证明即使是在预期收益大于成本时,制度变迁并不一定发生。于是他就用意识形态理论来你不这一缺陷,以使其制度变迁理论能自圆其说(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的出版则标志着他这一任务的完成)。至此,诺思教授已成功的构造了一个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的制度变迁理论框架。注:这一段是在用历史检验原先理论的时候,对其进行的修改和完善。对

5、比以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方式纵然有许多的不同(如自然科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客观、精确定量、可重复。而经济学家在验证一个理论的时候,更多的则是求助于经济史或是依赖于自身的经验),但他们的研究程序却在很多方面有着很多惊人的相似。所以我想对于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拥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将是非常有益的。同时,我也认为制度变迁的理论还远没有达到完善,它需要解释的问题依然还有很多。在本文的后面我将试着阐述一二。二 制度变迁理论与传统的经济学狭义的新古典经济学其实主要是微观经济学,也可以说是价格理论。他的内核主要为稳定偏好、理性选择和均衡结构。而在诺斯

6、的分析框架里,基本上放弃了理性选择假设,代之以“有限理性”和“满意”的假设。从这个意义上说,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其实采用的是一种新的分析范式。具体在我国经济学界对制度变迁理论大体上有两种评价:一种认为诺思制度变迁理论重新认识和解释历史是经济史学中的一大创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另一种评价则认为新制度经济学本身就是向古典制度经济学的复归,其中的制度变迁理论也不例外。但我认为持前一种观点的人似乎过分夸大了制度变迁理论在经济学上的地位,事实上,通读完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我们不难发现,诺思分析问题所用的基本假设依然是“理性经济人” ,而分析制度变迁的最基本的方法依然是成本收益的方法。更何况,我认为相对

7、于逻辑严密的新古典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需要说明的问题还有很多。再有就是连诺思自己也赞同的“新经济史学必须用可靠的统计资料作为其坚定的基础” 。但是,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方面的工作在制度变迁理论中还远远没有达到完善(例如对制度变迁的成本的核算问题,诺思也仅仅是停留在估算的层面上,在这方面,还缺少强有力的核算体系作为其理论的支撑点) ;对于持后一种观点的人则认为从古典制度经济学到西方市场经济运行理论,再到新制度经济学,体现了经济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性,但他们却没有看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意义。制度变迁理论中的“理性经济人”已不再是完全理性的了。由于交易费用的引入使这里的分析变得更加复杂也更加贴近真

8、实,制度变迁理论中所研究的乃是现实中的经济人,而不是古典经济学里的抽象的经济人。他的最基本的着眼点是人,制度,经济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有就是制度变迁理论虽然依旧采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和成本收益的分析方法,但这也与古典经济学有很大的不同,这恰恰是因为诺思看到了在现实中有很多事情是无法用成本收益的思路来解释的,因而需要引入意识形态的理论以使其完善。当然,我认为最为精彩的则是制度变迁理论得出了与传统经济学截然相反的结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正式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 ”(诺思)那么,这个论点是否正确呢?我想先从他的上述两个创新之处入手进行分析。交易费用:众所周知

9、,目前对于交易费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他的核算方式自然也是千差万别。核算的难度和可信度自不用提。我想也许也正因为此,交易费用才长久的被人们所忽视。虽然诺思曾说他度量了53个国家的交易费用有多大,以及每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多少。但是,如果连核算方法都不能得到认可的话,最终所得到的数据将是难以让人信服的。很自然的,这是无法被科学所认可的。当然,我也并不是说,这一系列的工作毫无意义,至少它可以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交易费用的重要性。但需要注意的是,毕竟现在人们所信奉的科学是建立在精确的基础之上的。一个模糊意义上的“很多”和一个精确的具有权威性的数字,给人们所带来的影响之间的差别是巨大的,因此,我

10、认为,产生一套公认的对于交易费用的核算体系不仅对于新制度经济学,而且对于整个人类的经济发展都将具有重要意义。要想对交易费用进行核算,就必须先形成一个关于交易费用的能被大家所广泛接受的概念。有学者曾试图去做到这一点:交易费用其实就是人们为了使他人的行为可预期而付出的一种费用。但我认为这个概念非常抽象,并不能满足我上面所说的核算要求。我认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学论题,应该不仅仅满足于把众多繁杂的论题纳入自己的解释之中,更为重要的是,他要能形成一整套的理论框架,使别的论题能够自觉地归入此框架之中。(打个比方:在一个有着很多小企业的市场之中,每一个小企业都可以被称为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要形成更大的

11、权威,就必须要有收购与兼并)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降低交易费用,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差距,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型活动,以此来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制度的变迁本身也是有成本的,并且它的成本还非常的高昂。那么,如何来度量这个成本呢?在上面我们已经谈到连交易费用的度量都是极为困难的,那么要度量在交易费用的基础上衍生出的制度变迁的成本不就是难上加难了吗。诺思并不是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也正是因为此,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你才会常常看到这样的句子:人们会对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进行估算,只有当人们的预期收益大于成本的时候,人们才会采取这一行为。我们会发现这里的“预期”与“估

12、算”说的都是很牵强的。更何况制度本身也具有很多属性,如阶级性,公共性,正负性(有些貌似好的制度其实是方便了一些人钻空子)等等。有鉴于此,某一特定的制度变迁究竟是减少了交易费用还是增加了交易费用还很难说。但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似乎存在着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制度似乎是越来越好了。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理论是诺思在解释历史时陷入困境后才引入的,因而,我的感觉是这一理论似乎更多的是被作为一种工具来时制度变迁理论更加完善,但这样却又给这一理论本身带来了很多问题。 (有点像拆东墙补西墙的感觉)在这里只是大概提一下,有关意识形态理论的问题将会在下面单独讨论。制度重于技术?一种常见的误解以为,只有技术进步和

13、生产力的发展才是本源性的东西,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高兴技术产业发展的快慢不是决定与政府盖了多少钱,掉了多少人,研制出多少技术,而是决定于是否有一套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和人的潜能充分发挥的制度安排,社会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吴敬琏 可以看出,这和诺斯的论调是同出一辙的,他们同样是强调制度的重要性。那么,既然制度如此之重要,为什么长期以来,人们会忽视它的作用呢?我认为制度之所以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不变的,是因为人们对制度的认识不足(制度本身就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这就需要借助其他的东西来认识它)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缺少一套对制度变迁的历史与经济增长之

14、间的关系的研究体系。另外就是在大多数时候,制度变迁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它具有很大的长期意义(参看下面的制度变迁的一般框架) 。与此相比,一项“好”的技术一旦的一发明,便会被迅速的推广使用,且具有明显的“自我强化机制” 。很多新制度经济学家都会和古典经济学家争论说制度重于技术。 诚然,制度为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增长营造了环境、创造了条件,但是技术的进步则为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争论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究竟何者为因,何者为果,以及哪一个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决定性作用,就如同讨论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一样,其实际意义并不大(如虽然诺斯证明了在产业革命前是先有一场制度的变革的,然后才导致了第二次经济

15、革命,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引起了这场制度的变革呢?) 。如果跳出制度与技术谁是更为根本性的争论这样一个圈子,让我们从经济的增长这个视角来看,我认为制度因素与技术因素都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他们共同为经济的增长而服务,并且只有当把制度与技术的贡献转化为经济的时候,他们在经济学上的讨论才是有意义的。但是,对于具体的历史时期,这样的讨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如我认为,就我国现阶段而言:制度重于技术) 。 这就需要人们(往往指国家)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对制度变迁与技术变迁的成本与收益进行估算。如果由技术变迁所引起的经济净增量大于由制度变迁所引起的经济净增量那么,国家就应该先想办法发展技术,以此来带动制度变

16、迁,然后二者相互协调,共同为经济的增长服务;反之,就先进行制度上的改革。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估算往往是不准确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人们的意识形态,并且当国家已经决定要采取制度变迁或是技术变迁的时候,他们成功与否,也并不严格符合上面所作说的成本收益分析。因而这种决策的成功率支具有概率上的意义,而不服从因果决定论。牺牲是在所难免的。三 制度变迁的一般框架由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这本书具体来看,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步骤:1 由于相对价格或意识形态的变化,引起了制度的不均衡,从而使得一部分人有了改变现有制度的倾向,暂且把它们称为第一行动集团;2 由第一行动集团提出有关制度变迁的方案;3 当这一制度提出以后,其他人则分成了两大阵营:支持者和反对者(对于不属于这两者的则不予考虑)4 接下来则是旧制度的拥护者与新制的倡导者这两大集团博弈的过程,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