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上海春考文言文试题之二 (2)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186050 上传时间:2017-08-2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6年上海春考文言文试题之二 (2)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06年上海春考文言文试题之二 (2)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6年上海春考文言文试题之二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6年上海春考文言文试题之二 (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06 年上海春考文言文试题之二(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 2125 趟。(12 分) 予幼奉庭训,早游文学。年在纨绮,便受古文尚书。每苦其辞艰琐,难为讽读。虽屡逢捶挞,而其业不成。尝闻家君为诸兄讲春秋左氏传,每废书而听。逮讲毕,即为诸兄说之。因窃叹曰:“若使书皆如此,吾不复怠矣。 ”先君奇其意,于是始授以左氏,期年而讲诵都毕。于时年甫十有二矣。所讲虽未能深解,而大义略举。父兄欲令博观义疏,精此一经。辞以获麟已后,未见其事,乞且观余部,以广异闻。次又读史 、 汉 、 三国志 。既欲知古今沿革,历数相承,于是触类而观,不假师训。自汉中兴已降,迄乎皇家实录,年十有七,而窥览略周。但于时将求仕

2、进,兼习揣摩,至于专心诸史,我则未暇。洎年登弱冠,射策登朝,于是思有余闲,获遂本愿。旅游京洛,颇积岁年,公私借书,恣情披阅。至如一代之史,分为数家,其杂记小书,又竞为异说,莫不钻研穿凿,尽其利害。加以自小观书,喜谈名理,其所悟者,皆得之襟腑,非由染习。故始在总角,读班、谢两汉,便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 ,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共责以为童子何知,而敢轻议前哲。于是赧然自失,无辞以对。其后见张衡、范晔集,果以二史为非。其有暗合于古人者,盖不可胜纪。始知流俗之士,难与之言。凡有异同,蓄诸方寸。注射策:应试。谢:谢承,三国东吴人,著有后汉书 。23作者少年时废习尚书而改习左传的原因是: (2 分)

3、细解:从原文表达来看,作者先是“难为讽读屡逢捶挞,而其业不成” ,而“闻家君为诸兄讲春秋左氏传,每废书而听” ,并言“若使书皆如此,吾不复怠矣” ,显然是对左传喜欢,有兴趣。答案:(2 分)兴趣。22从画线句可见史学研究工作的特点。下面几个成语中对此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A韦编三绝 B披沙拣金 C寻章摘句 D穷形尽相细解:A 韦: 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孔子为读易而多次翻断了牛皮带子的简。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好多次。比喻读书勤奋。B 拣,挑选。 拨开沙子来挑选金子。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C 寻:找;章:篇章;摘:摘录。旧时读书人从书

4、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或读书时只摘取漂亮词句,不做深入研究。D 既指描写刻画细致生动,又指丑态毕露。与原形毕露不同。从“莫不钻研穿凿,尽其利害”来看,应是“披沙拣金” 。答案:(2 分)B23第一段表现作者读书涉猎之 ;第二段侧重表现作者治学研究之 。(2 分)细解:从“乞且观余部,以广异闻又读史 、 汉 、 三国志于是触类而观,不假师训汉中兴已降,迄乎皇家实录” ,可见第一段主要指读书涉猎之广。从“莫不钻研穿凿,尽其利害” ,可见第二段主要指读书涉猎之深。答案:(2 分)博(广等)(1 分) 精( 深、专等)(1 分)24根据文意,下面对作者治

5、学经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 分)A幼年已开始读班固的汉书和谢承的后汉书 。B十一岁跟随父亲学左传 ,仅一年就诵读完毕。C十七岁遍览“前四史” 及汉中兴以前历代正史文献。D二十岁参加殿试进用于朝廷,才得以遂愿专心研究史学。细解:A 项相关表述有“始在总角,读班、谢两汉” 。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B 项相关表述有 “先君始授以左氏,期年 时年甫十有二矣” ,“期年” ,一年。C 项相关表述有 “次又读史 、 汉 、 三国志 ”,前四史应为“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三国志 ”;“汉中兴已降”是“以下”的意思。所

6、以 C 项表述错误。 D 项相关表述有“洎年登弱冠,射策登朝,于是思有余闲,获遂本愿”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指二十岁。这道题目考查了一些古代文化知识。答案:(2 分)C25作者认为“流俗之士,难与之言” ,于是“凡有异同,蓄诸方寸” 。你是否赞同这种做法?请谈谈看法。(4 分) 细解:“方寸”指“心,脑海”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见解,只愿意放在自己的心里,不去与别人交流” 。那么,到底“是否赞同这种做法”?那就见仁见智了,如果认为“流俗之士”层次低, “难与之言” ,自然可以赞成。如果认为交流可以产生碰撞,道理越辩越明,就可以

7、反对。关键是要有观点,有理由。答案:(4 分)要点、理由(3 分)语言(1 分) 。如:(1)同意。人与人毕竟有着不同的生活信条、做人宗旨。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其实也是同一个道理。事实上,一个有独立见解的人,面对流俗之士,想要与之有共同语言是很困难的,与其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不如“凡有异同,蓄诸方寸” 。(2)不同意。我认为既然是研究学问,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就应当提出来,大家起探讨,这才是研究。我倒觉得,作者的做法太清高,应当抛弃主观观念,与他人共同探讨学术。再如: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有失偏颇。古人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不同的学术主张,见解放在心里,各执己见,那学术怎么能进步,发展呢?即使是和流俗之士讨论,应该对自己也是有长进的,更何况真理,事实越讨论越明,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