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物化课件ch13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51852528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215 大小:2.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科大物化课件ch13_第1页
第1页 / 共215页
中科大物化课件ch13_第2页
第2页 / 共215页
中科大物化课件ch13_第3页
第3页 / 共215页
中科大物化课件ch13_第4页
第4页 / 共215页
中科大物化课件ch13_第5页
第5页 / 共2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科大物化课件ch1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科大物化课件ch13(2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章 胶体分散体系和大分子溶 液 n分散体系: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构成的体系;n分散相:分散体系中被分散的物质;n分散介质:另一种物质叫分散介质(通常是连续介质);n胶体分散体系:分散相的大小 r 在109 107m 范围的分散体系(这是按粒子的大小分类,也有些其它分类发,后讲)。n胶体普遍存在于生物界(如:人体)和非生物界。n关于胶体研究,由于其应用的广泛,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本章中只作基本概念的介绍。13.1 胶体和胶体的基本特性 一、胶体的发现 1. Graham渗析装置 1861年英国的 Graham设计如下装置: 1)糖、无机盐、尿素等溶液,扩散快,易从羊皮纸

2、渗析出来;2)明胶、氢氧化铝、硅酸等,扩散慢,不能或难以渗析出来。 实验现象n 前者 (扩散快者):易于成晶体析出;n 后者 (扩散慢者):大多成无定型的胶状物;Graham首先提出这种胶状物为 “胶体”,其溶液叫作 “溶胶” 。 若将待测溶液蒸去水分后:2. 维伊曼实验n1905年,俄国化学家维伊曼用了200多种物质做相关实验,得出如下结论:n“任何物质既可制成晶体状态,又可制成胶体状态”。n例如:典型的晶体 NaCl 在水中形成真溶液;但在苯或酒精中则可形成溶胶。结论:n所谓 “胶体”,只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分散度)状态,而不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物质。维伊曼实验纠正了Graham把物质分为晶体和

3、胶体两类的观点。3. 胶体的界面能n由于胶体具有多相高分散度特性,因此胶粒和介质之间的总相界面积很大。n例如:直径10nm的球形SiO2胶粒,当胶粒总体积为 1cm3 时,其总表面积为 600 m2。n所以胶体有较高的界面能,而界面能与胶体的许多性质 (如稳定性、电性质) 密切相关,以致胶体具有与其他分散体系所不同的性质。 二、胶体的分 类 1. 以结构、稳定性分类1)憎液溶胶(简称:溶胶)n胶粒由许多分子组成,体系的相界面大,界面能高,所以极易被破坏而聚沉,并且不能恢复溶胶原态。n例如:将Au金溶胶沉淀出来后,再将沉淀物悬浮于水中,不能再得到胶状金。n憎液溶胶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和聚沉不可逆体

4、系。n胶粒与液体介质之间的亲合性弱,所以叫憎液溶胶。 2)亲液溶胶n亲液溶胶又称:大分子化合物溶液、分子溶胶。n溶液中分子的大小在胶体范围内(例如橡胶分子溶于甲苯)。n具有胶体的一些特性,如扩散慢、不透过半透膜以及丁铎尔效应等。n但亲液溶胶是以单个分子为分散相的真溶液(单相体系),与介质无相界面。n亲液溶胶具有热力学热稳定性和聚沉可逆性。n分子分散相和液体介质间有很大的亲合能力,所以叫亲液溶胶。 2以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聚集状态分类 常以介质的聚集状态命名胶 体 分散介质 分散相 体 系 实 例 气 液 固 气溶胶 雾烟、尘 液 气液固液溶胶泡沫、乳状液(牛奶 、石油)溶胶、悬浮体 固 气 液固

5、 固溶胶 浮石、泡沫塑料珍珠、某些宝石合金、有色玻璃 说明:n有些分散体系,如乳状液、泡沫、悬浮体等,其分散相颗粒已大于通常的胶粒尺寸( 10 9 10 7 m ),属粗分散体系。n尽管如此,这样的体系仍有很大的相界面,与憎液溶胶一样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n因此,有时也把它们归入胶体体系来讨论。三、胶体的基本特性对于典型的憎液溶胶,其基本特性为:1. 特有的分散度(10 910 7m):n使溶胶具有特有的动力性质、光学性质等;2. 不均匀(多相性):n胶粒与介质之间存在明显的物理分界面,所以溶胶是一种超微不均匀相(尽管用肉眼看是均匀的);3. 聚结不稳定性:n界面能大,胶粒处于不稳定状态,有相

6、互聚结成较大颗粒而聚沉的趋势。四、胶团的结 构 n稳定剂:由于溶胶的聚结不稳定性,需在溶胶中加入少量电解质(即稳定剂),其离子吸附在分散相颗粒表面上形成双电层结构,由于带电和溶剂化作用,胶体粒子可相对稳定地存于介质中。n 例如以 KI 为稳定剂的 AgI 溶胶(如图):胶团:胶粒连同周围介质中的相反电荷过剩离子形成胶团,整个胶团是电中性的。胶核:大量AgI分子 ( m 103 ) 形成胶核;胶粒:胶粒连同吸附在其上的离子所形成结构胶粒常带电 ( 如上为负电) 胶粒是溶胶中的独立运动单位;n说明:1)由于离子溶剂化,胶粒和胶团也是溶剂化的。2)胶团的结构表达(横式)须掌握。 13.2 溶胶的制备

7、及提纯 一、溶胶的制备n胶体的分散相具有特有的分散度:10-910-7m,制备溶胶有两类方法:1.分散法:大颗粒分割成胶体粒子;2.凝聚法:使小的分子(离子)颗粒聚集成胶体粒子。1分散 法 1)研磨法:机械粉碎法,适用于脆而易碎的分散相,最细到 1m 的颗粒;2)超声波法:用 106 Hz 超声波产生的能量来分散,广泛用于制备乳状液(液-液溶胶);3)胶溶法:新鲜的反应沉淀,如 Fe(OH)3,Al(OH)3,经洗涤后加少量的稳定剂(胶溶剂)后,制成溶胶。 4)电孤法:金属(Au,Ag,Pt)电极放电高温蒸发,随后又被溶液冷却凝聚而得到金属溶胶。(这里包含了分散、凝聚两个过程,用 NaOH 作

8、稳定剂) 2凝聚法 n将真溶液以适当方法沉淀下来。1)改换溶剂法:利用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相差悬殊的特性来制备。n例如:将松香的酒精溶液滴入水中,由于松香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溶质就从溶液中析出胶粒,形成松香水溶胶 。2)化学凝聚法 :化学反应生成物的过饱和溶液再结合成溶胶。例如:n当 V成核 V长大 ,则可得到高分散胶体 ; C:过饱和溶液浓度;CS:溶解度;C CS 即:溶解度 CS 越小,越易制成胶体。3)物理凝聚法:例如:将汞蒸气通入冷水制得汞溶胶。 二、溶胶的净化 n未经净化的溶胶中往往含有很多电解质或其他杂质;n少量的电解质可起稳定剂作用,但过量的电解质对胶体的稳定反而有害。n

9、因此,胶体制得后需经净化处理。1渗析 法 用此法将多余的电解质或小分子杂质除去 。 n常见的半透膜有:羊皮纸、火棉胶膜、醋酸纤维膜等等。n电渗析法:外加电场,可加速渗析速度。2超过滤法(快速)n用极小孔径的半透膜(10-8_310-7 m)在加压或吸滤情况下利用压差使溶胶流经滤膜,杂质透过滤膜而除掉,剩下的为较纯的胶粒;再溶解到纯介质中,再加压过滤,反复多次。13.3 溶胶的动力性质n胶粒的不规则运动导致:扩散、渗透压、外力场中的定向运动等动力性质。一、扩散现象n当存在浓差时,胶粒由高浓区域自发地移向低浓区域,此即扩散现象。在扩散传质过程中,遵守 Fick 定律。 1. Fick第一定律 D为

10、扩散系数:单位浓度梯度下通过单位截面积的物质量扩散速率(m2 / s) n显然,浓度梯度的存在是发生扩散作用的前提。nFick 第一定律 较多适用于各处浓度梯度恒定的情况,亦即流体中各处浓度、浓度梯度恒定的情况下稳流过程。n而实际情况往往是扩散方向上各处的浓度或浓度梯度是变化的,所以仅用 Fick 第一定律难以推定扩散系数 D。2. Fick 第二定律 n考虑(tt + d t)时间内小体积元(xx+dx)中溶质增加量(dm dm )由Fick 第一定律 :显然,x x+ dx 的浓差为 由 (1)、(2) 式 : 由Fick 第二定律可求得扩散系数 D; D 不随时间和浓度而变化 (只是温度

11、的函数); Fick 第二定律是扩散的普遍公式。 n 胶体的扩散系数系数: 1010 1012 m2 / sn 小分子物质的扩散系数:109 m2 / s 一些典型的扩散系数值(20C水中) 物 质分 子 量D (10-10 m2/s)蔗 糖3424.586 胶态金 = 1.3 nm1.63 纤维蛋白质330,0000.197 胶态硒 = 56 nm0.038二、布朗运动 1. Brown运动的发现n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Brown发现,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悬浮在液面(水)上的花粉末不断地作不规则的运动。n后来又发现其它细粉末(如煤、化石、金属等粉末)也如此,这种无规则运动即Brown运动。n

12、在很长一段时间里,Brown运动现象的本质没有得到阐明。n1903年,超显微镜的发明,为研究布郎运动提供了物质条件,观测结果表明:1)粒子越小,布朗运动越剧烈;2)温度升高,布郎运动变剧烈。n1905年和1906年,爱因斯坦(Einstein)和斯莫鲁霍夫斯基(Smoluchowski)独立地提出了Brown 运动理论及其实验研究方法:na)悬浮于液体中的质点的平均动能和小分子一样,皆为 (3/2) kBT。Brown 运动是不断热运动的液体分子对微粒冲击的结果。这一理论可以解释以上两个实验观测结果。nb)在实验中不必苛求质点运动的实际路径或实际速度 (也没有法测得),只需测定一定时间间隔 (

13、 t ) 内质点 ( 在 x 轴上 )2Einstein 公式 n如图所示为每隔一定时间间隔 t 记下的某质点的位置,我们考察沿某一方向(如 x 轴方向)上的投影,并设其在 x 轴上的位移(t 时间间隔)分别为 x1、x2、x3 ,平均位移n如图一截面面积为A的流体,只考虑粒子在x方向上的位移。设粒子沿 x 方向浓度逐渐降低。考虑两个厚n对于每个质点,由于Brown运动,其沿x轴向左或向右移动的几率相等,故在时间 t 内经过平面A右移的质点量为: 向左移的质点量为 : 净的向右扩散量为 : 比较以上两式: Brown运动的Einstein公式nEinstein公式揭示了Brown运动与扩散的内

14、在联系:u 扩散是 Brown 运动的宏观表现;u Brown 运动是扩散的微观基础。n对于扩散系数 D,Einstein 曾导出关系 式:对于球形质点,根据Stokes定律: 由上式可知:T ,扩散 D ; ,扩散 D ;r ,扩散 D 。n这个公式把粒子的平均位移与粒子的大小(r)、介质的粘度()、温度(T)及观察间隔(t)联系起来了。 Einstein公式n1908年,Perrin 等作了各种条件下的观察实验,根据 Einstem 公式求算的常数 L 值为 5.51023 81023,结果已相当精确。n这说明用分子运动理论来阐明布朗运动十分成功,Browm 运动的本质是质点的热运动。n相

15、应地,Perrin 的实验结果也为分子运动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从而使分子运动论成为被普遍接受的理论,推动了科学的发展。3. Brown 运动的平均的速率 上两式表明 :例如:半径 r = 107 m 的不带电小球在水中Brown 运动的平均位移。t0.23 s2.7 天9 个月1 m1 mm1 cm4.3 m/s4.310-3 m/s4.310-4 m/s4球形质点半径的计算 若已知粒子的密度为,则 1mol 胶团质量说明:1)上式给出的 r 是质点的流体力学半径,有溶剂化时是溶剂化后的半径,其值比电子显微镜的测定值偏高。2)r、M 均为平均值。三、涨落现象(Brown运动引起)(自 学) n

16、在一个较大的体积内,粒子分布是均匀的,但在超显微镜下观察一个有限的小体积(v)内,由于 Brown 运动,粒子的数目时多时少地变动 这就是涨落现象。 设大体积V内粒子数为N,体积元v内平均粒子数为: 在全部N个粒子中选取n个粒子的组合数有: 选出的 n 个粒子刚好在 v 内,而剩下的(N n)个粒子在 (V v) 内的几率为: 在 v 内出现 n 个粒子的几率为: 在大数 N ( 1023量级 ) n 条件下,代入上式:均方差 : 四、渗透 压 考虑溶剂在左右两边由于活度不同引起的化学势差: 设溶胶的摩尔分数为 x,则溶剂的摩尔分数为 1x。考虑溶剂在右边增压后半透膜两边化学势差:溶胶渗透压的本质是溶剂小分子的浓差扩散所致,渗透压计算公式: n半透膜两边溶胶一侧的液压超过溶剂一侧的液压。事实上,只要有浓差,就有溶剂小分子的扩散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