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硝烟的歌声观后感.docx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1837862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穿越硝烟的歌声观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穿越硝烟的歌声观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穿越硝烟的歌声观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穿越硝烟的歌声观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穿越硝烟的歌声观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穿越硝烟的歌声观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穿越硝烟的歌声观后感.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穿越硝烟的歌声观后感穿越硝烟的歌声观后感本文是穿越硝烟的歌声观后感,文章通过描写穿越硝烟,表达了作者对穿越硝烟的歌声的感到之情。下面就跟聘才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篇观后感吧!穿越硝烟的歌声是一部视角独特、风格鲜明的抗战题材电影,与时下大热的青春片相比, 穿越硝烟的歌声表现的革命青春更具崇高情怀。影片中,那些耳熟能详的音乐家们,以青年的面容出现在我们眼前:贺绿汀、聂耳其时不过 20 多岁,诚可谓锐气逼人、气宇轩昂,在民族危亡时刻,他们毅然决然投身抗战洪流,让青春在抗日烽火中得到洗礼,让我于“爱国主义”精神之中,觅到了一重别样的青春内涵。若问那时的青春是什么颜色的,大家一定会说红色,青年音乐家们用热血

2、和赤诚为祖国奉献了火红的青春。那么在和平安宁的今天,青春的颜色是否随之发生了变化?在人生的画布上,你为青春添上了怎样的色彩?我觉得当代的青春应该以蓝色为底,孕育梦想,厚积薄发,期待展翅高飞。房子、车子、票子固然重要,但别忘了人不能脱离时代存在,不能脱离国家和民族存在,人的成才成长,恰在于在参与、推动时代进步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单纯是以利己的“精算”谋划个人的名利占有。台湾作家九把刀曾说:“说出来会被嘲笑的梦想,才有实现的价值。 ”那无数个看似不可能的梦想,恰恰是中国的未来。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有梦想、有追求、有勇气、有坚守的青年一代。穿越硝烟的歌声中众多人物形象都比较出彩,他们甘洒热血

3、、力挽狂澜的崇高理想和人生追求,彰显了时代召唤下进步青年的集体成长历程。其实革命青年和当代青年的青春一样,充满奋斗,也充满自由奔放。这个奋斗和自由奔放,都与国家息息相关。正如歌中所唱:“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 ,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心系国家,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对谁都并不抽象。不管每个人的力量或大或小,脚步或快或慢,心系国家,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青年人才能因这梦想的共振而更有激情,更具力量,更具使命感和成就感。现在,某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网络来蛊惑年轻人,把国家现状与前途说得十分不堪,把“爱国主义”污名化,消解着青年人为祖国奋发图强的信心。 “让一个国家变得前途迷惘的最好办法,就是

4、让他们的青少年失去了对祖国的期盼。 ”试想一下,倘若一个国家的下一代都不再相信自己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又怎么能焕发出强大的力量呢?青春期的迷惘与热望,与时代的前进、变革与激荡息息相关,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国家的影响,应该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精神资源,一个精神图腾。如果没有爱国这样的精神积淀,青春的底色将会黯然无光。今天的青年,其实一样适逢伟大的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来越近。为了这个梦想,一代代先辈付出太多的鲜血、生命和汗水。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新一代青年手中,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历史大潮正赋予青年发展的无限可能,在国家和时代前进的轨迹中嵌进自己坚实的步履,让“穿越硝

5、烟的歌声”在新时代唱响最强音,是每一个新青年的责任和担当。当无数朝气蓬勃的青春浪花汇聚在一起,必将汇成前进的洪流,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光荣,助推青春中国在圆梦路上不断抵达新的高度!区党工委组织全区党员干部观看了电影故事片穿越硝烟的歌声 。这部影片不久前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十一届中美电影节上荣获“反法西斯胜利 70 周年优秀主题电影金天使奖” 。穿越硝烟的歌声一剧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著名湘籍音乐家贺绿汀的故事,他以钢琴曲摇篮曲和牧童短笛在上海音乐界声名鹊起,不久淞沪战役打响,他和黄自等音乐家与上海其他文学艺术界人士一起发起抗日救亡运动,以音乐为武器与敌人斗争,以歌曲、戏剧等为号角激发广大同胞抗日、

6、救亡、图存,在战斗生活中创作游击队歌的故事。国难当头,爱国热情激励主人公放下上海优越的生活环境,告别柔弱的妻儿踏上北上的列车,走向抗日的战场。战争的洗礼让贺绿汀从一个湖南乡间走出的音乐家成为了一名抗日的战士。到达陕甘宁边区后,与八路军总指挥朱德总司令的接触,耳闻目睹了八路军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他从心灵深处受到鼓舞,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通过广泛接触八路军指战员,深入体验八路军的战斗、训练和生活,创作出了抗日名曲游击队歌 。该剧始终贯穿了一种创作思想, “音乐要从民间来” 。主人公的成名曲牧童短笛创作灵感来自湖南乡间的田园生活点滴。演唱天涯歌女的沧桑感来自民间二胡艺人凄凉的生活和二胡曲孟姜女哀婉

7、悲愤演奏的启示。游击队歌更是丰富八路军战斗生活积累和对部队指战员语言的提炼。剧中音乐的功能从普通的艺术欣赏升华成对敌斗争的武器。在与日本音乐家侠士对决般的较量中,第二曲日本音乐家试图以重磅的、极富震撼的,天崩地裂般的气势压服当时亲见同胞惨遭屠杀,已经噤若寒蝉的中国人,气氛令人窒息。贺绿汀以义勇军进行曲表达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同仇敌慨、共赴国难的慷慨豪情。曲终使人如同从乌云密布的天空中看见一丝光明,在深渊中吸入一股清气,倍受鼓舞。最后一曲,干脆是盲奏,触键即如暴风骤雨般的节奏。全曲以万马奔腾的磅礴,大江奔流的浩荡,山岳崩摧的决绝彻底征服了傲慢狂妄的日本音乐家,展示了音乐无穷的战斗力。在危急存亡的

8、时刻,音乐艺术同时又是唤醒民众的号角。面对强敌,惘然不知所措的国人,受到通俗易懂歌曲和音乐艺术的激发,燃起了对侵略者仇恨的怒火,迸发出收复故土、保护家园的气概,焕发着战斗的激情。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更是激起无数人走上了战场。剧中的人物在战火纷飞的艰苦环境中所产生至真至纯的感情同样感人至深。不论是恩爱至深的妻子克服相思之苦毅然决然支持贺绿汀走向抗战前线,还是与从东北逃难到上海的市民小强(后来成长为八路军战士)所产生如同兄弟的情感,都让人刻骨铭心。更令人难忘的是自命不凡的上海音乐家张一凡,对这位来自湖南乡间的同行原本不屑一齿。而贺绿汀不畏强暴,为张一凡以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凛然正气慨然应战日本人,大获全胜,两人终成生死至交。张一凡和身怀六甲的妻子为寻找贺绿汀在敌人空袭中丢失的一支音叉险丢性命,其妻终致流产,过程尤其令人落泪。艺术离不开乡情,全剧表现手法多样,而唯独蒙太奇式湖南农村的黄花遍地的宁静,田园放牧的悠闲和小桥流水的清雅,花香鸟语的轻快多次萦绕在主人公的回忆中、睡梦中、遐思中!游子乡愁跃然银屏。看这部剧,全身喷涌着热血,眼眶饱含着热泪!硝烟散尽,歌声犹在,忘记历史,历史就可能重演。希望这战斗的歌声能穿越历史的硝烟继续激励我们在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国梦征程中砥砺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