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上课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835565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上课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上课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上课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上课用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上课用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上课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上课用(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萧红萧红,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 田娣。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 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 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 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 的帮助下萧红和萧军来到上海。抗战爆 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 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 场、马伯乐、呼兰河传、 小城三月。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 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另为吕 碧城、石评梅、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 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 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 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2、。然而 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 ,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 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 击。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 ,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 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 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 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 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最著 名的文学家之一,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 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赴日本 留学,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1918年5月 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 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 他发表著名中篇小说阿正传。19

3、27 年10月起定居上海。1930年,他发起组织 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3月,发起组织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1932年,他 与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等组织成立中 国民权保障同盟。1936年10月19日病逝。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 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 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 1993年12月出版。)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 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 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 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 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 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

4、敌人冲锋陷阵的最 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 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 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8页,人民出版社 1991年6月出版。 )回忆录主要记录个人所经历的 生活或所熟悉的历史事件,也有主 要记述自己所交往过的他人的事迹 的。回忆录主要就是对回忆的整理 和记录,和一般传记相比,不见得 很连贯和完整,但作者常常拿带着 某些感情来叙述,对某些事件或者 生活细节的呈现可能更加生动、亲 切。 本文与一般人物传记不同,是一 篇回忆录。萧红以细腻的感觉捕捉鲁 迅先生日常生活中零碎的细节,随意 点染,但感情真挚而又深厚,文笔散 漫而又抒情,展现出鲁迅先生丰富

5、的 性格特征。萧红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 个作为作家的鲁迅,而是一个有血有 肉、形象丰满的鲁迅。鲁迅先生属于 他所处的时代,属于中国,更属于世 界。精读课文内容并思考:精读课文内容并思考:阅读课文后,结合课文具体事例,你 觉得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运用 哪些人物描写手法刻画鲁迅?节 数事件性格手法1 2 3 4 5 鲁迅的“笑”明朗、爽快、不掩 饰真情 略写、细节描写鲁迅的步伐轻捷 略写、动作、细 节品评衣着善解人意、知识丰 富正侧面结 合、详写夜谈和待人吃饭 友善、慷慨大 方、尊重妻子 详写、细 节描写招呼来客爱开玩笑略写、语言及 细节节 数事件性格手法6 7 8 9 10 11久雨偶晴的 造

6、访 和蔼可亲略写、语言 及细节和海婴嬉戏 善解人意、童心依在语言描写、对 比冯雪峰来访好客、真心待友场面描写、语言 描写对青年来信的 态度关心、宽容青年语言和对比描写指导青年看电影善用革命和科学精神指导青 年语言(直引和 间引)节 数事件性格手法12 13 1415 1617 18不游公园却勤出门 热爱、指导青年语言及细节描写不请男佣却热待客 节俭、好客 细节描写不吝校样纸及坐 车 礼让别人、宁亏 自己语言、动作、对 比描写喝茶和抽烟礼让别人、宁亏自 己(节俭对比、细节描 写昼陪客人夜加班惜时、勤奋环境烘托、 细节描写节 数事件性格手法19 20 21 22 23 对“时髦”的厌恶 朴素、不张

7、扬 、爱憎分明 环境、肖像 描写对鬼神的不相信 富有科学精神动作、心理、细 节描写品尝海婴的鱼丸 不轻易否定、有家庭民 主思想动作 语言、对 比 包书也要亲自 动手对工作一丝不苟细节简陋的居住环境 俭朴、勤劳、待人 真诚环境、细节节 数事件性格手法24 25 26272829书房就是卧室 勤俭节约、爱书如命、惜 时环境、细节整个三层楼的寂静 喜静对比烘托鲁迅先生病了坦然面对疾病神情、语言病中鲁迅的休息态度惜时、忘我工作 心理病中鲁迅的待客 之道 好客、平易近人、忘 我工作语言、神情节 数事件性格手法30 31 32 3334 先生体质大不如 前 一讲话就精神神情、对比妻子许先生的 担当 工作如

8、山、不 得休息间接描写病中先生的饮食 别人重视、自己不以 为意间接病情不断恶化为他人着想,忘我工 作,坚强间接病中的困顿俭省、坚定神情、细节节 数事件性格手法35 36 37 38 39海婴的药瓶“玩具”爱孩子、坚强语言病稍好转就会 客坚强、关心别人、 乐观、平和语言、细节 描写时刻伴随的小画推崇个性解放、 培养独立精神语言最后的时刻勤奋不息细节、避讳生活中的鲁迅萧红眼中的鲁迅 人之夫的鲁迅 人之友的鲁迅 人之主的鲁迅 生活之主的鲁迅萧红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生活中的鲁迅萧红眼中的鲁迅 人之夫的鲁迅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 人之友的鲁迅一个辛勤培植晚辈辈作家 的情义义深重的慈祥宽宽厚 的长

9、长者 一个追求真理坚坚持真理 的战战士生活中的鲁迅萧红眼中的鲁迅人之主的鲁迅一个美满满家庭的家长长 一个和蔼宽蔼宽 厚的平易近 人的平等待人的老人 生活之主的鲁迅潇潇洒、轻轻松、极富生活 化、幽默、风风趣、好玩 、 鲁迅与 许广平 、周建 人等合 影。( 1927年 10月4 日摄于 上海。 ) “海婴六个月,一九 三0年三月二十七日 ,上海”。(注:背 后扶着周海婴的是鲁 迅的手。) 周海 婴出 生百 日全 家照 , 1930 年1月 4日午 后摄 于上 海。 许广平最喜欢的 一张鲁迅照片, 背心为许广平亲手编织。 1912年鲁 迅自己设计 的服装,有 点像中山装 ,更像今天 的夹克。 鲁迅

10、不是神仙。鲁迅与我们是最为贴近 的。细读鲁迅,你会感到它仿佛是针对当下 中国的问题在发言,而又具有历史的高度和 深度。鲁迅是活在现实中国的,每一个愿意 并正在思考和关注社会、人生、文学问题的 青年,都能够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过去,人们把鲁迅复杂化了,今天我们 要把复杂的鲁迅简单化,也就是还原一个可 亲可爱、可敬可学的鲁迅。思考、讨论、探究、合作下列问题,理解本文在结构上的艺术特色。 1、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明显感到,全文总共39节, 却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这是一种什么手法?这种手法实际上是散文化的写作方法,即 “形散神不散”或“形散神聚”的特点。作者捕 捉了鲁迅先生许多生活的细节,随意写来, 就

11、象一些印象的片断回放,但这些印象组合 起来,突显出一个生活化、人情味十足的鲁 迅即本文的“神”。2、本文的“传主”是鲁迅先生,却用很多笔墨写了 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先生,这是为什么?这是一种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因为许 先生和鲁迅先生朝夕相处,对鲁迅的生活起 居十分了解,借许先生的口来介绍鲁迅先生 ,既弥补了作者对先生了解的不足,又能真 实地再现先生的很多生活片断,令人信服。 即本文采用了直接(或正面)和间接(或侧 面)描写相结合的双线结构。 “深刻、伟大”与“平和”是如何统一在鲁迅身上的?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他的深 刻与伟大,正如前面毛主席所给予的高度评价,是无与伦 比的,但

12、这是基于对他的伟大的文学、思想和革命成就而 言的,是他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但这和生活中的鲁迅 那种对亲人、对同志、对青年的平易近人、慈祥、随和的 性格并不矛盾。无数事实证明,伟大的人物在生活中往往 是很平凡的,正是他们的平凡,才使他们和常人能很好地 相融,了解人类、理解人类的真谛,使他们对人类进行深 深的思考,从而做出伟大而深刻的成就。伟人毛泽东的伟 大与慈祥、平和,雷锋的平凡与伟大不都说明了这样的道 理?以本文事例为论据,可提炼出哪些论题或论点?伟大与平凡(论据: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 一面是平和) 惜时(论据1:本文描述鲁迅白天会客耽误了 的时间要在夜里补回来的事例;还有本文描述先 生病重也不忘工作的事例。论据2:鲁迅名言 “哪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 在了写作上。”“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 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说话应注意场合和分寸(论据:鲁迅先生不在 容易引起别人尴尬的场合指出别人穿衣的不当。 )中学生应该培养节俭的美好品质(或“人 在任何时候都应保持节俭的优良品质”) 论据:本文中所描写的鲁迅,已在上海乃至 全国成名,稿费收入也不薄,但本文中所见 的鲁迅先生却十分节俭12节中“鲁迅先 生不戴手套,不围围巾,冬天穿着黑石蓝的 棉布袍子”的简朴穿著;13节中“这菜简 单到极点”;16节中“鲁迅先生随时吸的是 绿听子的便宜烟”;鲁迅对摩登女子的厌恶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