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藏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特色之路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1816873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孜藏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特色之路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甘孜藏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特色之路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甘孜藏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特色之路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甘孜藏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特色之路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甘孜藏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特色之路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孜藏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特色之路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孜藏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特色之路调研报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孜藏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特色之路调研甘孜藏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特色之路调研 报告报告甘孜藏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特色之路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一)建设的内涵新农村建设理解关键的是在“新”字上,重点在“建”字上把握。党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是在一种新的背景、新的理念,提出新的目标情况下解决“三农”问题的,过去也有“三农”问题,现在也有“三农”问题,现在的“三农”问题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第二是新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按照可持续发展,来解决新农村,不是单打一。第三是新目标。新农村建设有一个目标,目标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定量目标。比如说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组织建设、村容村貌都有一些定

2、性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农村经济产业化、农村建设新型化、人居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农民教育组织化、稳定机制长效化、村务管理民主化、乡风民俗文明化为标准,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经济建设,增加收入。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前提。即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大农村科技普及和推广,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同时落实国家农

3、村经济政策,加大对农村的扶贫力度,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二是推进政治建设,扩大基层民主。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要求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务公开,接受广大群众监督,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调动广大村民参与村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引导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主动参与乡村建设事业。三是加强文化建设,培育农民,提高素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村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四是落实法制建设,提高

4、法律认知。做好法律宣传工作,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农民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的觉悟和能力,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建设。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法进行,因此把保障农民利益和维护农民权利的相关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是依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五是推进社会建设,完善社会保障。要求加大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的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六是重视环境建设,创造良好农村环境。要求坚

5、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包括土地治理与利用、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村庄绿化等,使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实现村容整洁,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建设的背景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四川省西部的一个地级的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州府驻康定市。甘孜州是我国的第二大藏区,也是康巴的核心区。同时,又是连接内地与西藏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处于“稳藏必先安康”的战略前沿。近年来由于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动,甘孜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建设新型村落为核心,以公共服务为先导,以设施配套为基础,以民主管理为保障,以体

6、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注重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征和民俗文化传统。紧紧围绕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全面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布局现代农牧村新形态,发展特色产业,完善村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村镇体系。通过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让广大农牧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但是由于历史以及当地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限制,甘孜的新农村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7、,我们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感受了甘孜地区新农村建设,较为深刻地理解了政府和国家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做出的努力。二、建设前的概况甘孜藏族自治州从 1950 年建州至今的 60 多年来,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过顺利也有过挫折。1978 年以前,甘孜州对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基本上坚持“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的原则,实行直接计划、指导计划两种形式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整个 20 世纪 80 年代,在实施东部沿海开放战略过程中,甘孜州和其他西部地区一样主要是服从沿海地区先富起来这一大局,以提供能源、矿产等资源性产品为其主要任务。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在形成全方位对湾开放大格局的过程中,甘孜州也

8、和其他西部地区一样,加快了改革、开放和发展步伐,长期严重滞后的基础设施在国家的支持下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其发展的主导思想还是放在如何适应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超前发展的需求上。进入新世纪,使甘孜州加快经济发展、缩小与其它地区差距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甘孜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三、建设现状(一)建设的实践(政策)1、努力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始终把加强经济运行管理放在重要位置,深入研究事关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2、项目投资工作再上台阶。多次赴京到省专题汇报,获得国家和省上更多支持;减少审批环节,精简申报材料,缩短审批时限;全面清理已下达计划尚未开工的项目;积极探索建立项目监管长效机制。

9、3、积极参与优势产业培育。助推旅游优先发展,加快生态能源步伐。4、全面深化改革与开放合作。起草系列推进改革工作的文件,积极推进全州改革工作。5、全力破解基础设施瓶颈。快速推进交通建设,进一步加快电网建设,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设施。6、扎实推进民计民生改善。积极做好灾后重建,加大民生改善投入,加强市场物价监管,强化粮食调控管理。7、不断壮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抓思想教育,扩大党组织号召力;抓制度落实,提升党建工作推动力;抓服务基层,增强党组织创造力。8、强化项目投资支撑作用。把项目作为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加强汇报衔接,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计划盘子。9、促进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坚持优先、有序、加

10、快的产业发展思路,加强特色资源开发,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促进产业联动发展。(二)建设的成效1950XXXX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亿元人均 GDP67500017809财政收入 22 万亿元产业结构比:固定资产投资 444 万元万元与 XX 年相比,至 XX 年中等专业学校数目由 6 所减少到 3 所,教职工人数由 295 人减少到 291 人,学生人数由2584 人增加到 6204 人。普通中学数目由 45 所增加到 51 所,教职工人数由 2613 人增加到 3352 人,学生人数由 34612人增加到 45049 人。然而在职业中学方面,学校数目未变,教职工人数由 56 人增加到 110 人,学生

11、人数却从 3624 人减少到 1211 人。究其原因,许多学生更愿意选择普通中学,参加高考,进而进入大学,而不是进入职业中学学习技术后参加工作。这表明甘孜地区的学生素养有了很大提升。至 XX 年,甘孜地区的小学学校数目由 803 所减少到465 所,教职工人数由 5476 人增加到 7457 人,学生人数由101748 人减少到 97063 人。大学数目仍为一所,教职工人数由 468 人减少到 342,本科与专科学生人数增加到 8633人,预科生 454 人。幼儿园由 363 所增加到 369 所,教职工人数由 918 人增加到 1230 人,学生人数由 19011 人增加到 25644 人。

12、由以上数据可见,甘孜地区学生和教职工人数在不断增加,而教职工人数的增长趋势却低于学生人数的增长趋势,所以甘孜地区的教职工缺口还比较大。至 XX 年,卫生机构已增加到 2725 所,医院 41 所、疾控中心 19 个、卫生监督机构 19 个、妇幼保健院 19 个、乡镇卫生院 334 个、急救中心 1 个、采供血机构 3 个、社区服务机构 2 个、医学在职培训机构 2 所、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 17 个、诊所医务室 139 个、村卫生站(室)2129 个,卫生人员总人数 9064 人、床位达 4918 张。草原保护与建设得到加强。组织实施草原生态补奖、退牧还草、草地鼠虫害综合治理等草地生态建设工程

13、,草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持续恶化局面得到缓解,全州草地植被盖度平均提高 5%,全州草原植被盖度达到 75%。进一步强化草原生态法制化进程,出台甘孜州草原管理条例 ,天然草原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科学化的轨道。特色畜禽养殖较快发展。按照全州“2423”的农牧业发展思路,围绕“牦牛、藏羊、藏猪、藏鸡”特色畜禽品种,进一步强化优势品种提纯扶壮和产业基地建设,全州特色畜禽养殖得到较快发展,大渡河和金沙江河谷地带,藏羊、藏猪、藏鸡产业基地带已初具规模,群众养殖的积极性高涨,养殖收入不断提高。畜牧产业化进程持续加快。按照“企业 合作社 养殖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和 “飞

14、机” “互联网 ”发展路径,目前全州建设养殖专业合作社 168 个、家庭农场 110 户,注册资金总额 4985 万元,入社成员 4781 户,从业人员 2万余人,拥有畜产品加工企业 14 家,年生产和加工各类畜产品 XX 余吨。目前我州生产各种肉、奶、蛋等生态畜牧业产品类别达 20 余个,创建有圣洁甘孜、青藏谷地、甲居藏寨、张大哥李大姐、康巴情人、达折诸等 10 余种品牌,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和欧美市场。新村示范片建设成效显著。甘孜州雅江县在八角楼乡、呷拉乡、河口镇两乡一镇的 9 个村进行了新村示范片建设。总投资为万元(其中县财政补助万元、群众自筹万元),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和牧民圈舍改建工作。目

15、前,在新村示范片已建成蔬菜小棚 32 个,完成圈舍改造 21 户,推广玉米规范化栽培 1500 亩、种植甜樱桃 600 株、建露地蔬菜基地500 亩、完成 5 户木耳示范种植。四、存在的问题及分析(一)存在的问题1、经济结构不合理除部分旅游业外,甘孜大部分地区依旧是从事农业,畜牧业,过度依赖资源的开发和政府的支持,几乎没有自己的本地企业,乡镇企业缺乏。2、区域位置劣势明显甘孜州地处山区,道路交通发展不够完善,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外部交流。3、城市化水平低由于受地形的限制,甘孜大部分地区建设用地紧张,城市化发展受到限制,城市规模也就相对较小,城市基础设施与服务水平发展也就不够完善。4、物价水平

16、相对较高地处偏远地区,货物运输不流畅且土壤贫瘠,加之旅游业的发展,物价水平相对较高。5、居民收入不均衡城市及其周边村落居民收入较高,而位于偏远地区的居民主要还是以传统的耕地或是畜牧来获得收入,收入较低。6、社会服务不够完善乡村内只有私人诊所,村民只能选择诊所或是到镇上看病,路途远看病难。大部分地区无路灯,夜间不方便。公共厕所等公共设施较少。7、教育水平落后且发展不均衡村上无幼儿园,上学只能去镇上或是更远的地方。发展较好的地方教育设施完善,甚至优于川内一些地区。8、人才资源短缺教育机构、政府机构和企业缺乏创新型、技术型人才。(二)出现问题的原因及分析1、经济结构不合理甘孜位于山地及高原地区,多山林和草原,当地农民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由于技术和人才的限制,当地的工业技术较为落后,因此依赖于政府的支持,缺少创新型技术。2、区域位置劣势明显甘孜位于四川西部地区,海拔高,多高山且陡峭。进出甘孜的线路单一,在暴雨季节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因而道路经常受阻。这对甘孜的旅游业,以及内外运输物资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3、城市化水平低甘孜州由于地势不便,经济发展与其他地方相比较为落后,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