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2017-2018届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1794085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2017-2018届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2017-2018届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2017-2018届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2017-2018届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2017-2018届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2017-2018届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2017-2018届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滁州市民办高中滁州市民办高中 2017-20182017-2018 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历史高二历史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1. 本卷分第本卷分第 I I 卷(选择题)和第卷(选择题)和第 IIII 卷(非选择题),满分卷(非选择题),满分 100100 分,考试时间分,考试时间 9090 分钟。分钟。2.2.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上。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上。3.3.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卷上,写在其它地方无效。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卷上,写在其它地方无效。4.4. 本次考题主要范围:人教版必修

2、本次考题主要范围:人教版必修 4 4 前三章等前三章等第第 I I 卷(选择题卷(选择题 6060 分)分)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主要含义是( )由宗法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 法治取代人治 由奴隶制经济到封建制经济 由商品经济到农耕经济A. B. C. D.2.中国历史上的北魏政权,系由 拓跋部建立( )A.匈奴族 B.鲜卑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3.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世卿世禄制 C.行县制 D.连坐法4.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与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

3、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5.在评论商鞅变法时,司马迁说“秦民大悦”,而司马光却说“人多怨之”。史学研究者的正确态度是( )A.支持司马迁的说法 B.查阅相关史料后自作结论C.支持司马光的说法 D.采用当代学者的权威说法- 2 -6.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尊儒崇经 B.恢复汉族礼乐制度C.模仿汉族制度 D.学说汉话7.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8.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 594

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公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9.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10.吴起在楚国变法时宣布封君子孙传三世即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并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这些措施( )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 反映了法

5、家思想在楚国盛行易遭到世袭贵族的反对 有利于楚国边远地区的开发A. B. C. D.- 3 -11.战国初年,我国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主要是因为它直接受到了 ( )A.诸侯争霸的冲击 B.生产力发展的冲击 C.百家争鸣的冲击 D.变法改革的冲击12.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是梭伦改革的重要措施。此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参与政权 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完善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 使所有雅典人都能够参政A. B. C. D.13.平王东迁后,“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天子之尊与诸侯无异”的主要原因是( )A.周王室内乱,元气大伤B.诸侯势力日益发

6、展C.王畿缩小,经济拮据D.诸侯国拒绝纳贡14.董仲舒认为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下列哪个皇帝设置了相关制度来缓解这个问题( )A.汉武帝 B.北魏孝文帝 C.宋太祖 D.明太祖 15.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种做法( )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 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16.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加以扩建,东西 20 里,南北 15 里。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

7、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根据所学判断正确的是( )A.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B.城市管理为唐宋所仿效C.有利于城市商业有序发展 D.推动了商业市镇的兴起17.世人对秦国人有着“厚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18.“为了确保贵族不破坏他的改革,他为平民提供在政府的席位,他放开城邦议事会的任职资格,不再考虑公民的出身和血缘,那些富裕到有闲暇投入公共事务的人都可以进入议事- 4 -会。 ”材料中的“他”是( )A梭伦 B克里斯梯尼 C伯利克里 D苏格拉底19.北魏统一北方,使鲜卑族由

8、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 封建化过程 B. 农业化过程C. 工业化过程 D. 汉化过程20. 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21.下列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 )A. “为田开阡陌封疆” B. “燔诗书而明法令”C. “令民为什伍” D. 奖励军功22.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 ,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 “里

9、”定名。此举旨在( )A. 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 B. 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C. 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D. 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23.梭伦指出:“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既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他的这一做法( )A. 旨在调节农民与商人的冲突 B. 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C. 试图采用中立方式化解矛盾 D. 实现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24.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变法措施结果A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连坐法、奖励耕织和奖励军

10、功“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B王安石变法:市易法“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C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局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D明治维新:殖产兴业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5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25.梭伦在一首诗中写道:“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经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卖,有的因故卖身,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往异地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此诗所涉及的梭伦改革的内容是( )A.解负令 B.财产等级制 C.陶片放逐法 D

11、.津贴制度26.从今天的历史角度来看,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值得肯定,主要是由于( )A. 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 顺应了时代潮流C. 加快了民族融合 D. 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27.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 )A. 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B.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 废初“世卿世禄”制度 D. 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28.恩格斯在论梭伦改革时,曾经写道“这样,在宪法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人所有制。有产阶级既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氏族制度又遭到新的失败。”恩格斯所评论主要是指( )A.颁布“解负令” B.建立四百人会议

12、C.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D.鼓励发展工商业29.梭伦“按财产估价把人民分成四个等级指定以相应的官职至于列在日佣等级的人,他只允许他们充当公民大会和法庭的成员” 。 “与四个等级的划分相适应,分配不同的兵役义务:每个等级的公民都有自备武装服兵役的义务,第一、二等级充当骑兵”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关于对梭伦改革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雅典人可以按照财产的多寡享受一定的民主权利B按照财产划分等级,是对从前按照血统和门第划分等级的否定C体现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思想D这项改革对氏族贵族是一个打击30.战国策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后,秦赵处于临战状态。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

13、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在平阳君赵豹看来,秦国强大的原因,不包括( )A. 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 B. 秦国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C. 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秦国法令严厉,行政效率高- 6 -第第 IIII 卷(非选择题卷(非选择题 4040 分)分)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摒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马端临文献通考材料二洛阳之汉化愈深,而腐化乃愈甚,其同时之代北六镇保守胡化亦愈固,即反抗洛阳之汉化腐化力因随之而益强。陈寅恪隋唐制

14、度渊源略论稿材料三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钱穆国史大纲(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导致“魏之衰弱”的理由。并指出材料二孝文帝改革带来的问题。(2)材料三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与材料一、二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

15、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孝公用 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7 -(1)依据材料,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3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保护民和六一汉,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的时候才改变。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材料二 雅典人四处寻找富于人情味的改革者。终于,他们找到了比其他任何人更能胜任的人,他的名字叫梭伦。他为雅典人制定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