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语言学会2010年会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51792959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9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语言学会2010年会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北京市语言学会2010年会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北京市语言学会2010年会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北京市语言学会2010年会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北京市语言学会2010年会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语言学会2010年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语言学会2010年会(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语言学会年会 2010年10月30日语气词“哈”的意义和功能北京语言大学 崔希亮主要内容 一语气词“哈”的相关问题 二“哈”到底表达什么情态意义 三“哈” 在语篇中的功能语气词是汉语表情达意的重要 手段之一 从古代汉语的“乎也矣哉”到现代汉语的“啊 吧吗呗”等等,汉语的语气词系统特别发 达。仅就现代汉语普通话而言,能够列出 来的语气词就有很多: 啊(包括变体形式“呀哇哪”等)啦 嘛 呢 吧 呗 吆 嘿 啵 喽 嘞 哟 前人的相关研究(1) 有人认为英语中的Er与汉语中的“哈”有可 比性(原苏荣2008) 王飞华(2005)比较了汉语和英语的语气 表达系统,认为英语的语气表达以动词为 主,

2、汉语的语气表达以语气词为主,英语 的语气表达与时体手段是一体的,汉语的 语气表达与时体无关前人的相关研究(2) 贺阳(1994)在北京话调查的基础上指出“哈”的 功能是表示语气意义或停顿。它的语音形式有两 个,一个是轻声的,一个是非轻声的。这种观察 非常准确,尽管不全面。但是他说我们“姑且把哈 看作语气词,可以认为是北京话中的一个十分特 殊的语气词”。为什么说它是一个特殊的语气词呢 ?他认为北京话中原来没有这个语气词,是晚近 产生的。为什么说姑且看作语气词呢?因为“哈”除 了表达语气意义之外还有其他的功能(表示停顿 )前人的相关研究(3)尹世超(1999)认为“哈”是汉语方言中的语气词(至于哪

3、种方言 好像没有明确说明),他指出语气词“哈”已从方言进入北京话乃 至普通话(这话有点逻辑问题,其实北京话也是方言之一)。尹 文比较全面地描写了“哈”的语音、语法、语义和语用特点并讨论 了各种类型的“哈”字句。他认为“哈”用在是非问句末或其后称呼 语之前,或者用在是非问句后独立成句,表示征求同意,希望听 话人对所说的话予以认同。在考察了“哈”出现的各种位置之后, 他得出结论:“哈”表达委婉和缓的语气。尹文还从社会语言学的 视角观察到“具有高礼貌级别的哈多用于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 级、卑者对尊者等,关系对等者之间也较常使用,反向关系者( 如长辈对晚辈等)之间较少使用”前人的相关研究(4) 崔莉佳

4、(2009)则运用“最小差异对比法”分析“哈”在不同 句式、不同语境下所体现出的不同的语气意义,运用“最大 共性归纳法”对“哈”的义项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对“哈”的句 法分布以及语气意义的分析,崔文也提到“哈”在使用时受 到一定的语用限制,主要表现在交际主体之间亲疏远近的 关系上,这一点与尹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小妹(2008)则认为“哈”的“寻求听话人的证实和认同” 的语用功能是由整个附加问句的结构和语气词“哈”共同承 担的。这些研究都还只是局限于句子的范围内,没有从篇 章的角度来考察“哈”的功能。前人的相关研究(5) 何越鸿(2009)考察了“哈”在利川方言 口语交际中的多种形式和位置,还有

5、“哈” 的功能:“用于疑问句句末,以寻求确认 或推进交流;用于祈使句末,以形成合 作商榷的氛围;用于陈述句句末,以重 复或核对信息;用于句中或小句末,以 提示注意或停顿。”相关的结论概括 1.“哈”来自方言,但现在已经进入普通话 2.“哈”有两种形式,一个读轻声XA0,一个不读轻声 ,读如XA55,表达语气意义或者停顿 3.“哈”的功能是“寻求听话人的证实和认同”,这种功能 不是由“哈”单独承担的 4.“哈”表达委婉和缓的语气,在交际中具有礼貌属性 5.“哈”的作用是引起注意或征得认同,某些方言有相似 的例子本人的观察(1)一种读如轻声XA0,在句子和句子之间表停顿,同时表示话还没 有说完,提

6、示听话人我下面还有话要说: 余德利:就是你爷爷有的时候,他有没有那种,他显摆,就像你比方 逢年哪、过节呀、亲友相聚啊,哈,兴致所致,完了以后,他,反正 根据我这人经验吧,他有点儿本事的人,他这时候儿,他就愿意臭显 ,他那一,他只,他因为只有这样儿他才能显出比别人儿强来。(编 辑部的故事) 这个东西在报纸上也登过,哈。提出来一些就是家属的看法。但是呢 ,也得到了一些就是相反的意见,啊。认为说好像是,嗯,不能知难 而退,对孩子还应当接受一些就是那样儿的东西。我认为不是这样儿 ,哈。(北京话口语语料,1938,汉族,高中) 语料来源于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北京话口语语料查询系统”和北 京大学汉语语

7、言学研究中心的现代汉语语料库,特申谢忱。本人的观察(2) 另一种语音形式是XA55,在语篇中它的作用可以是“ 引起注意或征得认同”,例如: (3)余德利:我说,东宝。我这么琢磨哈,你说外头卖的那个减肥 水啊,苗条液啊,到底儿什么最管事儿?(编辑部的故事) (4)就屡次就是对他在思想上给他做工作。在外要守规矩,守法, 哈,别犯错误。哈,种种的事儿。现在落实政策以后,已经回到北京 来了。(北京话口语语料,1916,满族,高中) 也可以是对说话人的意见表示附和,例如: (5)李冬宝:要说主意,人主意比咱大。 戈玲:也是哈。重建家园,你瞧瞧,人自己个儿给自己个儿出这主意 多棒。(编辑部的故事)本人的观

8、察(3) 第三个语音形式是XA51,它的作用不是引起注意 或征得认同,也不是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卑 者对尊者使用的,恰恰相反,这种用法的“哈”表 达的是对上一个话轮的认同,有时有一种居高临下 的口气。例如: (6)余德利:诶?是啊。诶,你懂的真多哈。噢, 明白了。嗯,你尝尝。(编辑部的故事) (7)同学们先不要动哈,等客人们走了之后咱们再 走。本人的观察(4) “哈”还有一种比较夸张的语音形式xau55,有 人记作“嚎”。例如2009年春节晚会上小沈阳的表 演有一段话: (8)人这一生多短暂啊。眼睛一闭,一天就 过去了哈;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 了哈!语言中的表态成分 第一部分跟说话

9、人对非命题部分的主观态度有关,比如 推测、判断、推断、假设、疑信、商量、征求同意等( 涉及到事理的部分); 第二部分跟说话人对事件事实的认识有关,比如说话人 对事件的时间属性,包括对事件的外部时间(时)和内 部时间(体)的认识(涉及到事实的部分); 第三部分跟说话人对命题的主观判断有关,例如可能、 能力、义务、权限、意愿等。(崔希亮2003)。“哈”到底表达什么意义 “哈”只出现在口语中,而且只出现在语篇中,它 可以出现在对话语篇中,也可以出现在讲述语篇 中。它在语篇中不表达命题意义,只表达情态意 义,它是说话人的一种主观态度。也可以说它只 是说话人的一种口气,但是它却不是可有可无的 ,在口语

10、表达中它的作用是其它语气词不能替代 的。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哈”是一个语气词,它所 表达的意义属于直陈情态。.表示停顿的“哈” 读如轻声的“哈”,在语篇中表示停顿,是说话人句子 片断之间的停顿标志,有时跟轻读的“啊”分不清楚。 这个“哈”没有情态意义,我们先把它排除掉。说话人 一边说一边想下面的话,中间会有一些没有意义的“啊 ”“哈”“嗯”“嗳”之类的过渡形式,尤其是在接受 采访和比较正式的长篇讲述话语中,听话人如果没有呼 应,说话人就要自己呼应自己。例如: (9)在这儿,我给她买了一瓶儿什么,桔汁儿,哈, 沏点儿桔汁儿吧,哎。喝完了,后首儿给他们送走了, 哎。(北京话口语语料,1901,回族,

11、小学). 寻求听话人的证实和认同的“哈” 读如XA55的“哈”情态意义比较丰富,但是“寻求 听话人的证实和认同”是它最重要的情态意义。我们用 同义替换法来求证。如果用一个有实在意义的话语形式 来替换的话,可以替换为“是不是?”或者“对不对? ”。例如: (10)余德利:东宝,我是有这么一看法,这东西甭 管多好吃,哈,吃起来也得有节制。(编辑部的故事) (11)戈玲:是够让人头疼的,哈?这夫妻,你说, 之间能不吵架吗?要不她上哪儿发泄去,你说?(编辑 部的故事).对说话人的话表示认同或者附 和的“哈”除了寻求听话人的证实和认同的意义之外,“哈”出现在话轮的下家还 可以表达对说话人的话表示认同或者

12、附和的情态意义,它的语音形式通 常是或者。这与出现在话轮上家的情况不同。出 现在上家的“哈”表达寻求认同的情态意义,而出现在下家的“哈”作 为对谈话对方的呼应,表达认同或者随声附和,这里的“哈”不能替换 为“是不是?”或者“对不对?”。这恰恰说明了“哈”不是一个简单 的语气词,在语篇中它的交互主观性作用(inter-subjective effect) 非常大。例如: (13)余徳利:牛大姐,我知道你也是这意思。戈玲:真是哈,其实话糙理不糙。你想想啊,一方面啊,觉得人 多没用,计划生育。(编辑部的故事) (14)戈玲:没听说爱吃呀。诶,要是土豆儿、圆白菜什么的咱还能诳 他们买点儿啊?余徳利:也

13、是哈,你说,咱这儿丰收哈,他们那儿也不遭灾嗬, 跟着咱们一块儿沾光。(编辑部的故事)4.表示惊讶的“哈” 我们还观察到“哈”还有一个表示惊讶的用法,它的 语音形式是XA35。它出现在对话的下家,当上家讲 了一件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情的时候,为了表达惊异, 对话的下家会单独用“哈”表达惊异,同时配合着难 以置信的表情。例如: (15)老师:学校通知,今年的“五一”不放假了。 学生:哈?不会吧? (16)爸爸:刚才接了一个电话,明天小慧不来了。 女儿:哈?不是说好了的吗?怎么又变卦了?!“哈”的其他问题考察 我们还考察了“哈”的一些其他问题。在北京话口语语 料库中,使用“哈”的人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

14、、身 份、居住地、民族分布上没有什么规律。但是个体差别 很大,有的人喜欢用,有的人用得很少。“哈”的使用 跟尊卑、上下、长幼也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我们收集 到一段老师对学生说的话: (17)你们有五天假哈(学生点头),这些作业本子都 得做完,哈,(学生耸肩)太多了,哈,(学生们说“是 !”)后边都有答案哈,(“对!”)但是我提醒你们,不 要抄串行了哈!(学生们无语)“哈”在语篇中的功能 “哈”的意义之所以不容易说清楚,有一个很 重要的原因是它不只是一个句子的后附成分, 它在语篇中扮演重要角色。首先它是篇章连贯 的手段,一个人在长篇讲述的时候要有停顿, 要跟听话人有交流,“哈”就是这样一个既可

15、以表示停顿、又可以跟听话人交流的语气词, 它可以使语篇前后连贯,又可以使说话人不是 真正的独白,可以随时照顾到听话人的反应。一个例子 (18)前国民党时期,哈。在那个时候儿呢,那生活 啊是没有保证的,是哇。一天呢,就是,呃,为工作 呀,这个操劳,哈。想想啊,找个工作不容易,就得 好好儿给人干,是哇。所以这个学到一定的建筑方 面的这个技术,哈。给国家呀,嗯,贡献一些力量吧 ,哈。现在单位上对他也挺重视,啊。现在当了那个 施工,他这个第四市政公司呀,施工队的队长,哈, 搞技术的。由小儿的时候儿呢,就培养他们在性格 上啊,要老实,忠诚老实,哈。嗯,在学习上要刻苦 ,哈,刻苦学习。(北京话口语语料,1

16、916,满族, 高中)多重主观交互作用 这段话中有很多“哈”,也有其他的一些语言形式,诸如“ 是哇”“呃”“嗯”“啊”等。这些成分对说话人来说一是 为了停顿,二是为了给听话人一个参与的机会,以保证听话 人也是参与者之一。第二,“哈”在语篇中起到交互影响的 作用。说话人“寻求听话人证实或者认同”也好,说话人对 前一个话轮表示“赞同或随声附和”也好,都是篇章中说话 人和听话人交互作用的表现。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色是不断 变化的,随着话轮的转变,说话人变为听话人,听话人变为 说话人,交际双方随时互动,“哈”在这里起到交互润滑的 作用。交互作用概念的三个层次 在信息科学领域,交互作用的概念有三个层次 :如果一个信息M1与前一个信息M0不相关,那 么这两个信息是各自独立的,它们没有交互性 ;如果一个信息M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