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的人文关怀意识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51788279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2.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记者的人文关怀意识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新闻记者的人文关怀意识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新闻记者的人文关怀意识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新闻记者的人文关怀意识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新闻记者的人文关怀意识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闻记者的人文关怀意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记者的人文关怀意识(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闻记者的人文关怀意识以人为本、彰显关怀o新闻记者是社会新闻事件忠实的记录者和报道者, 他们的职业道德要求他们无论发生怎样的事件,都 要勇往直前。但当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发生冲突的 时候,记者又当作何选择呢?我们认为,记者不应 该仅考虑自己的职业要求而忽视对他人、对弱势群 体应有的人文关怀,否则,我们看到的只能是一条 条刺激但却冰冷的新闻。o也就是说,作为肩负社会责任的公共传播者,新闻 工作者不仅要当好信息传播者,同时也要成为人文 关怀的具体实践者,把“以人为本,彰显关怀”和“ 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作为评判新闻宣传报道 成功与否的价值标准和固有品格。 救援现场毫无人情味的新闻抢夺战o汶川地震

2、期间,一名被困124小时的31岁茶楼女工被 成功救出,“当卞刚芬被救援人员抬出来的一刹那,几 十名记者蜂拥而上,不顾武警的阻止,将其团团围住拍 照,以至于现场的武警指挥官动了怒才能挤出人群,将 卞刚芬抬上救护车。一名现场医护人员不满地说:生 还者刚被救出来的时候,眼睛蒙的布太薄,照相机的强 光会对她的眼睛产生强烈刺激,会伤了她的,你们记者 就不能照顾点吗?你们要抢新闻,可我们抢的是生命呀 !”在灾区现场,每当有一位幸存者被救出,总能看到 无数的摄像机和相机闪光灯,堵住拯救生命的路、延误 救命时间。受众埋怨记者“没人性”,而我们的记者心里 也叫屈,作为一个“我在现场”、有新闻敏感和职业精神 的记

3、者,如何在这种残酷的灾害报道新闻争夺战中取舍 ,还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媒体“恶搞”地震严重违背新闻伦理o5月19日出版的第60期重庆旅游新报无视哀悼 日期间全国人民的悲痛之情,违背社会公德与新闻 道德,在图片制作中把几个裸露的“美女”涂上假的 鲜血,在一片假废墟拍中写真,以女模特儿模仿汶 川大地震灾区群众受苦的情况,实在令人震惊。o旅游新报恶搞地震报道,目的是为报纸增加娱 乐看点,增加发行量。但是在举国悲痛的关键时刻 ,如此违背新闻伦理的娱乐版面挑战了全体同胞的 道德情感底线,将自己送进了“停刊”的死胡同。在 公众声讨声中,该报已经被停刊整顿,负责人被免 职,相关责任人被除名。旅游新报已通过

4、网络 发表致歉信,但是该报造成的恶劣影响远未消除。o严重违背 社会公德 旅游新 报被停 刊整顿 福建厦门雨中即影:马路“陷阱”太坑人反方o新华网友 61.55.245.* 拍这组照片的人真没公德,把抢新闻, 抢热点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o新华网友 221.216.8.* 必须搞清楚什么是“责任”,曝光食品厂 违法是正常的应该鼓励,有食品厂违法而不查应是工商局和质监 局的责任;而守株待兔等着别人用生命表演是记者的卑鄙,从理 论上讲应该也是触犯法律。这和窝藏嫌疑犯没什么区别。 o新华网友 222.132.155.* 这个记者还真有心抓拍,不去找个 牌子告诉大家这里危险!我们新闻人的职业道德哪里去了

5、?我的 老师告诉我是防范而不是等待! o新华网友 221.198.20.* 我怀疑此记者的职业道德的:从照片 来看,很有可能他已经在那里等了很久了,就等着有人骑车掉进 去。如果这种猜测是真的,那只能说:悲乎,哀哉! o新华网友 221.203.184.* 这个摄影记者怎么这么坏,镜头对准 陷阱等着过路人陷入水坑拍照,我看这个记者比偷井盖的人还可 恨。o新华网友 220.184.252.* 为什么要为难记者,如果不是记者拍 下这张照片,大家还能在这里发表评论吗?关键是要让大家知道建 立和谐社会不是嘴上说说就行!o新华网友 218.68.219.* 我认为这是一张事先构思好的摆拍照 片!如果不是,

6、该新闻照片构图简单明了,震撼性强应属当世佳作 ,正因为作者在那里“守株待兔”猎取到了他们,震醒了各阶层人的 重视,挽救了众多人的伤痛及生命!作者功大于过可歌!记得前几 年中央电视台嚗光过南京某食品厂用过期变质的食品做月饼在全国 震怒,各地上下都查处此类行为,请国人深思这个记者缺德吗?这 类事件是可歌,还是可泣? o新华网友 203.192.13.* 马路陷阱太坑人这组新闻照片作 者抓拍的非常好,画面完美,主题突出,是一组突发新闻照片。 o新华网友 202.84.17.* 如果没有看上去这么惨烈的照片,估 计也不会引起大家如此的共鸣,也就更谈不上主管部门的重视了, 这一个角度看,记者还是好记者。

7、 o新华网友 222.84.127.* 管路的人干什么吃,养路费的那里去? 同胞们不要怪记者同志,他尽责了,该查查管路的干什么吃,知道不 正方o对于“守株待兔”的指责,柳涛觉得有些委屈 。他说:“摄影记者这个职业有时候的确很 残酷。当时狂风暴雨,我在那里坚持了差不 多一个小时才等到那个场面。如果没等到, 我根本不能用照片说明那里有个水坑。拍不 到那个坑,有关单位或许不够重视,今天就 不会填补那个坑,这样的话,就会有更多的 人可能在雨中摔跤。”柳涛还告诉本报记者 :“我拍完这组照片后,还在附近的施工处 拿了一块牌子摆在那里,提醒路人。”记者:o如果你是记者,你会怎么做?不要那张饥饿的女孩o这两天

8、,一位女记者打动了众多网友,她就是河南电视 台都市频道23岁的曹爱文。在一次采访落水少女的报 道现场中,曹爱文不是先去采访,而是挺身而出,趴在 女孩身上做人工呼吸。o让人想起了一幅摄影作品:一个被饥饿折磨得皮包骨头 的孩子痛苦地蜷缩着身体,在她的身后,有一只老鹰双 眼放出冷酷的光芒,它正在等孩子死去,好啄食她的身 体。o这是美国摄影记者凯文卡特的传世之作饥饿的 女孩。它以无与伦比的震撼力,向人们展示了1993 年苏丹大饥荒,并因此荣膺普利策特写性新闻摄影奖。o然而,正是这张照片让卡特遭到了公众的巨大压力。惨 剧即将发生,旁边的记者为何不伸出援助之手?面对人 们的指责,卡特也长时间陷入自责:“我

9、没有抱起那个 小女孩,我感到十分后悔。”获奖后不久,年仅33岁的 卡特自杀。o卡特自杀了,但有关新闻价值与做人良知的讨论仍 在继续。同样引发广泛争议的是,2005年厦门一 家媒体摄影记者守株待兔,抓拍雨中骑车人突陷水 坑的情景。照片发表后立即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很多网民对记者这种“冷眼旁观”的做法大加谴责。o今天,同样一道关于新闻价值和做人良知的选择题 摆在了河南记者曹爱文的面前。o7月10日下午,13岁的女孩王孟珂不慎落入黄河中 。后来王孟珂被乡亲打捞上岸,而120急救车尚未 到现场。o是先采写新闻还是先救人?在现场的河南电视台都 市频道女记者曹爱文选择了给王孟珂做人工呼吸。o记者为救人而

10、放弃采访需要勇气,而为一个素不相 识的人口对口做人工呼吸更需要勇气。这不是所有 的人都能做到的,但曹爱文做到了。o曹爱文说,当时救人只是一种本能反应。o有人评价曹爱文是“中国最美丽的女记者”。对此, 曹爱文说:“大家这么关注我其实是一件很悲哀的 事情。我提一个建议,不要报道我,还是带着大家 一起去反思吧。”o的确,从那张饥饿的女孩到守株待兔抓拍水坑 害人,大家太需要像曹爱文这样“最美丽”的记者。“最美丽”的记者:曹爱文“采访还是救人”是一个“道德问 题”o作为记者的责任是采访,但在面临生命 受到危险的时候,又首先要救人,先救 人就展示了人的道德,而见死不救就是 不道德。记者于是放下相机先救人体

11、现 了道德的观念,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记者的双重身份o首先,他是一个公民,这是自然身份;其次,作为一名新闻 工作者,“记者”又是他的职业身份。双重的身份决定了社会 对记者的道德要求也是多重的。作为一个公民,记者要遵守 法律,要有公德心和同情心;作为一个职业,人们也会要求 记者有较好的职业素质(比如敬业、吃苦耐劳、有较好的专 业技巧等等。) o但是在道德评价这个问题上,和“公民”、这种身份相比,记 者的“新闻工作者”记者这个身份是排第二位的,不讲公 德、没有起码的责任感,职业道德也无从谈起。 o第一,报道新闻、传递信息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目的是为了 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要造福群众。当灾难、危险

12、到来 的时候,记者的首要职责是帮助群众避开危险、躲开灾难, 这是第一位的,否则报道新闻的意义在哪里? o第二,卡特作为摄影记者所做的,不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 的跟踪报道,而是架机以待,期望灾祸的来临,这样的新闻 照片背后透出的不良信息,对读者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新闻记者必须具备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o新闻记者是社会新闻事件忠实的记录者和报道者, 他们的职业道德要求他们无论发生怎样的事件,都 要勇往直前。但当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发生冲突的 时候,记者又当作何选择呢?我们认为,记者不应 该仅考虑自己的职业要求而忽视对他人、对弱势群 体应有的人文关怀,否则,我们看到的只能是一条 条刺激但却冰冷的新闻。o也

13、就是说,作为肩负社会责任的公共传播者,新闻 工作者不仅要当好信息传播者,同时也要成为人文 关怀的具体实践者,把“以人为本,彰显关怀”和“ 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作为评判新闻宣传报道 成功与否的价值标准和固有品格。 1、媒体工作者首先是人,然后才是记者o5月12日夜,中新社的三位记者李安江、郭 晋嘉、杜远,作为报道灾情的第一梯队在第 一时间目击到东方汽轮机厂中学垮塌校舍的 惨状。“救救我!”垮塌的房屋中,不时透出 被埋学生凄惨的呼救声。前去采访的他们, 一时不知所措。采访还是救人?这个新闻课 堂上的道德问题,从未像现在这样来得如此 突然。最终,他们做出了选择“救人, 十万火急!”那一夜,他们几

14、乎没有完成一 个采访。 那一夜,我们没有采访o(中新社成都五月十八日电)“我的孩子已被埋了十小时了” 、“你们快点想办法啊”o五月十二日,我们作为中新社报道灾情的第一梯队在行至 绵竹汉旺镇时,第一时间目击到东方汽轮机厂中学垮塌校 舍的惨状。“救救我!”垮塌的房屋中,不时透出被埋学生 凄惨的呼救声。天一直飘着小雨,焦急的家长无助地围在 废墟前,哭成一片。o前来采访的我们,面对那一张张泪脸,面对他们哀求的目 光,一时不知所措。采访还是救人?这个新闻课堂上的道 德问题,从未像现在这样来得如此突然。我们放下了手中 的相机,此时任何的采访行为都和这里的气氛格格不入。 “救人,十万火急”,但在坍塌的钢筋水

15、泥面前,我们也束 手无策。o“快点救人,快把这里的情况报告出去”,有人向我们喊着 ,我们一路狂奔,终于走到了一个有手机信号的地方,立 即用已经拨得发烫的手机发出了求救信息。o一夜折腾,已近黎明,我们这时却找不到返回的路,盲 目前行中又遇一灾民安置点,我们正准备下车采访,一 对焦急的夫妇直扑过来,“救救我们的孩子,求求你们” ,急切的话语近乎哀求。窝在妈妈怀中的小孩满脸是血 、双眼微闭,只能喃喃发出不明呓语。情况紧急刻不容 缓,顾不得采访任务,我们又即刻开车送他们前往绵竹 市区寻找医院。o副驾驶座的记者不停催促司机“快点,再快点”,坐在后 座的女记者一只手紧握男孩母亲发抖的手,一只手轻抚 男孩的

16、额头:“坚持住,会好的。”三公里路程,我们知 道,这是在和死神赛跑。o已经停电的绵竹市内一片漆黑,我们将男孩送到当地一 个医疗点门前,司机打开汽车大灯照亮进入医疗点的道 路。此时,我们突然发现,刚才忙着救人,把我们的一 个同事丢在了路上。o经过近一小时寻找,终于在绵竹市人民医院 门口一条躺满伤者的街道上看到了同事熟悉 的身影,此时的他,已将相机和笔记本放在 一旁,正和几名护士将一名满身是血的重伤 者抬上救护车。o那一夜,我们没有感到孤单,我们搭车的的 士司机,就是来自绵竹的前往灾区献血队伍 中的一员。o这一夜,我们几乎没有完成一个采访。(李 安江 郭晋嘉 杜远)2、树立生命至上的报道理念o电视媒体将镜头对准的是营救埋压者的现场,是道路、 交通、电力的修复进程,是伤亡数据的不断更新,是施 救者置生死于度外的英勇救助所释放出的人性之光,是 被救者深埋几十上百小时后却仍然冷静如水的生命奇迹 ,是“可乐男孩”与“敬礼男孩”式的乐观与平静,是谭千 秋们大难临头之际如老鹰般张开双臂,将生留给别人的 悲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