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主观性试题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51777228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常识主观性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哲学常识主观性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哲学常识主观性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哲学常识主观性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哲学常识主观性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常识主观性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常识主观性试题(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生活与哲学主观性试题 常见题型及其解法 题型一:运用所学的哲学道理对上述材料进 行分析说明。此类题型的特点是运用给定的哲学道理,分 析说明某一实际问题。答题模式:第一步,写出 所要求的哲学道理(世界观、方法论);第二步 ,把哲学道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扣题分析说 明;第三步,总结表态。 例题:“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 力摆在首要地位,但也要兼顾处理好其他社会问题 。” 请用主、次矛盾关系的道理分析说明这样做 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1)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 事物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着

2、重把握主要矛盾。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 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 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从而带动其他社会矛盾的解决,推动社会全 面进步。 (3)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 转化,因此我们也要兼顾处理好属于次要矛盾的其他社会 问题。 例题2:运用对立统一原理说明经济发展与 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1) 矛盾既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矛盾的的双方既相互 排斥,又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存在对立的关系,发展经济片 面追求经济效益,会破坏生态环境

3、;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可能会影响眼前的经济发展速度。(3)二者又存在统一的关系,经济的发展可以为环境保 护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环境保护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 提。(4)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把经济发展 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 建和谐社会。题型二: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 析说明。此类题型的特点是不直接指明所要考查的知 识范围,所要运用的知识在设问中也无明确的体 现,需要考生自己去体会、去分析。这类试题难 度较大,能力要求高。因此要求我们尽量从材料 中归纳出符合题意的哲理。答题格式是“原理 方法论材料 分析说明” 例题: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经济

4、保持了持续快速 增长的世界奇迹,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温饱问题的解决, 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和生态环境外日益凸显出来,产业 结构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党的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展的发展观。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统筹 兼顾、协调发展”,并把协调发展列为经济工作的一项总 体要求,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保证。 运用所学的辩证法知识简要说明,党和政府为何强调我 国经济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参考答案: (1)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自然环境等相互

5、作用、相互影响 ,因此,在发展经济时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2) 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进 程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而且在 一定条件下,主次矛盾会发生转化,这要求我们在集中力 量解决主要矛盾时,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在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经济时,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社 会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 (3) 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紧密联系,这要求我们办事情 要从整体着眼,同时又要搞好局部。因此,我国发展经济 既要考虑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又要兼顾和协调好各地区、 各产业和城乡之间的发展。例题:“鸟巢”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主馆,是 一个投资巨大的项目。它的

6、建设方案公布以后, 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提出要从中国的国情和国力出 发,节约投资,勤俭办奥运。国家有关部门采纳 了这些意见,果断地调整了“鸟巢”的建设方案 。优化调整后总投资额约为313亿元人民币,比 最初35亿元的预算造价减少了约4亿元。l 运用唯物论知识说明,在我国经济实力日益 增强的今天,为什么还要勤俭办奥运?参考答案:(1)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 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因而,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 意识的能动作用。(2)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精神面貌和道德品质,是中华民族的 传统美德,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是一种正确的意识 。我国今天虽然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但进行行社

7、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仍然面临着资金不足、资源匮乏和技术落后等难 题,这一实际决定了我们必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勤俭 办奥运。即使将来我国更富强了,为了对子孙后代负责、 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要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题型三:简要说明上述材料体现了(或蕴涵了) 哪些哲学道理?此题型和题型二一样,同学们需自己根据设 问中的指导语和背景材料,选定答题时所用的基 础知识和答题的方向范围,灵活性、综合性强。 从答题上看,要善于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所 谓归纳,就是命题体现了哪些我们所学的知识点 原理,也就是把命题内容演绎成知识点原理,所 谓演绎,即命题材料是怎样体现你所归纳的知识 点原理的,通俗地讲,

8、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答题 的特点是选取材料 体现的哲学道理,其中哲学 道理不需展开。例题:云南省地处边陲,气候温暖湿润,是 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该省经过分析认为, 本省具有资源、气候、区位三大优势,也有基础 产业薄弱、经济结构单一、国民文化素质低三大 劣势。根据这种状况,该省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 略,即建立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 面向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云南省制定发展战略的思路主要体现了哪些哲 学道理?参考答案:(1)在制定发展战略时,着眼于省情,体现了从实 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道理。(2)在分析省情时,既看到优势,又看到劣势,体 现了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或全面的观点、或两点 论的观

9、点)看问题。 例题:某地过去由于对生态环境重视不够,滥砍滥伐现象严重,从80年代后期,生态环境开始恶 化。该地干部群众在反思和学习后,作出了实施 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经过最近十多年大规模地 植树造林,一个有利于农村经济和整个区域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体系逐步形成。 简要说明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 (1)由于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视不够,滥砍滥伐导致生态 环境恶化,体现了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还体 现了规律具有客观性,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2)由于乱砍滥伐使生态环境开始恶化,后来,由于实施生 态农业发展战略使环境逐步好转,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体现 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0、和变化发展的。(3)人们在反思和学习之后,大规模地植树种草,使生态农 业体系逐步形成,体现了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还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题型四: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 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是考 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强调回答 问题要有针对性。对于启示类题目,一般应从两 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 应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 ”,答题时格式应为材料说明的道理应该怎么 办(偏重于方法论),不必展开去分析。 例题:前年吉林石化公司一化工车间连续发生爆炸,下游的哈尔滨

11、市的城市饮用水也因受到严重污染而停止供 水,但政府起初以怕引起公众恐慌为由而隐瞒了停水的真 正原因,编造了一个检修水管的原因,没想公告发布后更 引起市民的种种猜疑,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社会的动荡不安 。后来,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示,当前该地区一切工作 应以控制污染、减少损失为重,同时也要求各有关部门一 定要做好群众的稳定工作,从而妥善地解决了问题。简要说明上述材料对人们有哪些哲学启示?参考答案(1)“爆炸引起事故现场周围窗户玻璃大面积被震碎,部 分水电气设施发生故障,一些居民区内的水电气供应暂时 中断”,启示人们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 政府向市民隐瞒城市饮用水污染的真正原因而引起市民更

12、 大的恐慌”,启示人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 时也启示人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 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 盾。 (3)“政府向市民隐瞒城市饮用水污染的真正原因而引起 社会的动荡不安”,启示人们要树立正确社会意识,错误 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消极阻碍作用。(4)“党和国 家指示当前一切工作应以控制污染、减少损失为重从 而妥善地解决了问题”,启示人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 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例题: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 的面积曾广达6000多

13、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 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 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些年,该地区逐步 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 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解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 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不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 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 示? 参考答案:联系是普遍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经 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 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规律是客观的,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 观规律要受到惩罚 。题型五:是如何做到(或怎样

14、做到)的?此类题型的特点是,材料不问“是什么”和 “为什么”,而是考查“怎么做”,因此答题时 要注意: 1不需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必须 回答“怎么做”; 2回答时必须把观点和材料相结合,切忌观点 和材料成了两张皮; 3答题时注意多角度思考,把唯物论、辩证法 和认识论结合起来。例题:华西村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首富村”、“天下第 一村”。改革开放之初,全国轰轰烈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党支部根据华西人多地少、 工业发达、集体家底厚,没有必要分田到户,于是搞起“ 集体承包”:由30名种田能手承包全村500多亩良田,富 余劳动力则转移到乡镇企业去,面向市场组织生产和经营

15、,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生产,取得良好的经济 效益,各类企业都焕发出新的活力华西村人非常重视 教育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投入大量基金发展教育,并注 重提高村民的市场经济意识、艰苦奋斗和增强集体主义意 识。这为华西村的发展提供了持久的动力。华西村在走向富裕的道路上是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 性的?(9分)参考答案:(1)能动的认识和改造世界,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依据本村 的特点作为发展经济的依据. 不搞分田到户,搞起集体承包.(2)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结合起来.遵循市场经 济规律,面向市场组织生产和经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 调整产品生产,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3)充分发挥正确意识

16、对事物发展的促进作用,重视提高村民的 文化素质、提高村民的市场经济意识、艰苦奋斗和增强集 体主义意识,为华西村的发展提供了持久的动力。例题: 某贫困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 ,更要靠自力更生。他们根据其他地区“无工不富”的经验 ,建起了一些小型机械厂,但由于原材料和资金缺乏,结 果收效甚微。经过认真分析,他们认识到该地区山场面积 大,适宜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于是因地制宜种起了果树 、中药材,饲养起牛、羊、家兔等,经济情况很快有了改 观。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几年就 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的? 参考答案:该地区的做法是: (1)该地区从求脱离本地区实际盲目 办工厂,转为根据本地区“山场面积大”的特点发展林果 业和养殖业,做到了对正确把握自己地区的真切,坚持从 客观实际出发。 (2)该地区既看到自己的不利条件,又 看到自己的有利条件,做出真正发挥自己优势的正确决策 ,这一过程体现了从全面的实际出发。 (3)在林果业和 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